古時“臣妾”一詞該怎么用
歷史上的“臣妾”一詞到底該怎用?古時“臣妾”一詞該怎么用?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古時“臣妾”一詞該怎么用,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古時“臣妾”一詞該怎么用:
《羋月傳》里后宮眾位佳麗,不論是夫人、良人、美人、八子、長史、少史,逢人便自稱“臣妾”,讓人忍俊不禁。其實,這是古裝劇的一個通病,幾乎所有宮廷戲都或多或少存在這樣的問題。其實在古代,“臣妾”這個詞絕對不是可以隨隨便便輕易出口,在誰面前都胡亂使用的。
臣妾,作為名詞,古來稱地位低賤者,《尚書傳》說:“役人賤者,男曰臣,女曰妾。”《周禮注》也說:“臣妾,男女貧賤之稱。”《戰國策·秦四》:“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為臣妾。
注云:“男為人臣,女為人妾。”所以也以“臣妾”指臣服者、被統治者。如《史記·吳太伯世家》和《伍子胥傳》有“請委國為臣妾”、“求委國為臣妾”語,《漢書·西域傳》有西域小國“稱臣妾”語,《后漢書·皇后紀》有“天下臣妾,咸為怨痛”語。
“臣”在甲骨文中是一個豎著的眼睛,郭沫若在《甲骨文研究》中說:“人首俯則目豎,所以像屈服之形者。”《說文解字》曰:“臣,像屈服之形。”《禮記·少儀》:“臣則左之。”鄭玄注說:“臣謂囚俘。”意思就是說,“臣”是被抓獲的戰俘。這就是“臣”的本義,抓獲的戰俘如果不殺,就成為勝者的奴隸,所以“臣”就專指男性奴隸。
《說文解字》還說:“臣,事君者。”“臣”的最后一種用法就是男人的自稱了,《左傳·僖公五年》:“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唯德是依。”這是宮之奇對虞公說的一段話,宮之奇在虞公面前就自稱為“臣”。值得說明的是,清朝的典章制度中規定,滿族官員在上奏章時,可以自稱“奴才”,漢臣上奏章時只能稱“臣”,不得自稱“奴才”,否則就是“冒稱”,要受到懲罰。在清朝皇帝的眼中,“臣”連“奴才”都不如,可見“臣”的地位之低下。
甲骨文的“妾”字,下面是個“女”字,上面是個“辛”字,“辛”就是一把“平頭鏟刀”。郭沫若在《甲骨文研究》中說:“‘辛’是給有罪者或異族俘虜行黥刑時所用的刀、鑿一類的刑具,黥刑無法表現在簡單的字形之中,所以就借用施刑的工具來表現。”《說文解字》曰:“妾,有罪女子。”在古代,“有罪”就可以收為奴隸,因此“妾”的本義就是“女奴”。有時也用來表示“男子在妻子以外另娶的女子”。如《孟子·離婁下》:“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戰國策·齊策》:“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當然,用得最多的還是“女子的謙稱”。戰國宋玉《高唐賦》:“妾巫山之女也。”《左傳·僖公十七年》也明言“男為人臣,女為人妾”。由此可以看出,“臣”、“妾”只能分別用于男人或女人對自己的謙稱,不能混用或亂用,更不能二字同用以自稱。如果合在一起并用,還是在位分比自己低的妃嬪或臣下面前使用,就更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劉長卿、薛逢、殷文圭等唐代詩人頌圣之作皆有“萬方臣妾”的說法,宋代大詩人陸游詩有“萬邦盡臣妾”句。除對皇上外,對皇后也可用“臣妾”一詞,如《晉書·后妃列傳》載,元楊皇后崩,左貴嬪之誄曰:“臣妾哀號,同此斷絕。”顯而易見,“臣妾”是一種統稱,指作為臣民的眾男女;對具體的一男或一女,不當稱作“臣妾”,正如不能把一男或一女稱作“男女”一樣。“臣妾”又可作動詞用,也往往是對許多人而言,如東漢蔡邕《上始加元服與群臣上壽章》說:“臣妾萬國。”唐代李嶠《大周降禪碑》說:“臣妾四極。”所以,皇后、嬪妃對于皇上,可自稱“妾”或“賤妾”等,而不應稱“臣妾”。
只要讀一讀《后漢書》、《晉書》、新舊《唐書》、《宋史》、《明史》中任何一書的后妃傳,便可以知道后妃們同皇上談話時是如何自稱的。如果讀一讀《金史》、《元史》或《清史稿》中任何一書的后妃傳,還會看到,作為嬪妃的少數民族婦女,也知道自稱“妾”而不稱“臣妾”。
“臣妾”簡介:
臣妾,作為名詞,古來稱地位低賤者,《尚書傳》說:"役人賤者,男曰臣女曰妾。"《周禮注》也說:"臣妾,男女貧賤之稱。"《戰國策·秦四》:"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為臣妾。"注云"男為人臣,女為妾"。所以也以"臣妾"指臣服者、被統治者。如《史記·吳太伯世家》和《伍子胥傳》有"請委國為臣妾"、"求委國為臣妾"語,《漢書·西域傳》有西域小國"稱臣妾"語,《后漢書·皇后紀》有"天下臣妾,咸為怨痛"語。
古代演繹或古代電視劇內,都將嬪妃的自稱說成了臣妾。其實這樣一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古代妃嬪可以稱"妾","妾身",但不可以稱臣妾。
臣妾,西周、春秋時對奴隸的稱謂。男奴叫臣,女奴叫妾。《書·費誓》:“逾垣墻,竊馬牛,誘臣妾,汝則有常刑。”亦作為所屬臣下的稱謂。《左傳·僖公十七年》:“男為人臣,女為人妾。”
臣妾,[female servant] 臣之妾,大臣的妻妾。男為臣,即奴隸;女為妾,亦是奴隸。臣妾并非是皇帝的嬪妾
西周、春秋時對奴隸的稱謂。男奴叫臣,女奴叫妾。《書·費誓》:“逾垣墻,竊馬牛,誘臣妾,汝則有常刑。”亦作為所屬臣下的稱謂。《左傳·僖公十七年》:“男為人臣,女為人妾。”不過,許多影視劇中,尤其是近年來充斥熒屏的那些帝王劇,還有一些文學作品中,如二月河的清帝系列歷史小說,皇帝的嬪妃同皇上說話時每自稱為“臣妾”。嬪妃以自己為“臣妾”的說法,是錯的。這樣的錯原本不該有,然而卻被許多作家、學者錯了無數次。正確的說法,皇后、嬪妃對于皇上,可自稱“妾”或“賤妾”、“小妾”等,而不應稱“臣妾”。
(1).古時對奴隸的稱謂。男曰臣,女曰妾,后亦泛指統治者所役使的民眾和藩屬。《易·遯》:“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漢書·食貨志上》:“ 王莽 因 漢 承平之業, 匈奴 稱藩,百蠻賓服,舟車所通,盡為臣妾。” 宋 王禹偁 《送筇杖與劉湛然道士》詩:“明明圣天子,德教如四維。蠻貊盡臣妾,縣道皆覊縻。” 嚴復 《辟韓》:“而 中國 之尊王者曰:‘天子富有四海,臣妾億兆。’臣妾者,其文之故訓猶奴虜也。”
(2).使之為奴;統治,管轄。《商君書·錯法》:“同列而相臣妾者,貧富之謂也。” 唐 元稹 《授裴向左散騎常侍制》:“朕以將壯之年,臣妾天下,司其忿速,其在於持重溫良之士以鑒之乎?” 宋 蘇洵 《上皇帝書》:“臣聞古有諸侯,臣妾其境內,而卿大夫之家亦各有臣。”
(3).古時仕宦之女對人的謙稱。 清 李漁 《玉搔頭·謬獻》:“臣父接臣妾上任,在中途遇了亂兵。與這個乳娘,一齊逃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