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址簡介之大荔人遺址
大荔人遺址為舊石器時代從猿人到人過渡的一個代表,位于陜西渭南市的大荔縣段家鄉解放村附近的甜水溝,1978年發掘。
它的發現,得到了許多我國過去在古人類學上難以得到的形態細節,填補了我國古人類研究的一大空白,其完整性為我國罕見、世界少有,對研究我國古人類演化很有價值。1978年至l984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館、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班及大荔縣文化館、文管會又在此進行了兩次發掘和野外調查,發現了大量石器和獸骨化石。目前還正在對“大荔人”作進一步的研究。
大荔人頭骨
世界遺址簡介之大荔人遺址
大荔人遺址
1978年3月21日,陜西省水利局劉順堂同志在大荔縣段家鄉解放村(原名王家村)甜水溝東崖洛河三級階地的礫石層中,發現了一個較完整的古人頭骨化石,其總的特點是粗壯、厚實、骨壁較厚.頭長目低矮。具體為眉脊粗壯,較北京人稍低,比馬壩人顯著高突;額骨低平,傾斜角度甚至比北京人還小;骨板較厚,有些骨板的厚度與爪哇人、北京人相近或更厚;頂骨相對較大,頂結節發育,枕骨隆突位置下移,頂枕部較高,腦量較大,這些比北京人進步得多,與馬壩人相近似;而其脊間的眉間部分最寬厚、面骨特低矮等則又是與其它人類化石不同的特點。經國家古人類學者多方考證,確定為早期智人中的較早類型,約在20萬年左右,屬中更新世末期,是我國舊石器時代從猿人到古人過渡的一個代表。因發現在大荔,故命名為“大荔人”。
大荔人遺址位于大荔縣段家鄉,1978年3月,在此發現人類青年男性頭骨化石。經鑒定,這個化石距今約二十余萬年,為中更新生晚期,依發現地點,定名為大荔人。
大荔人頭骨化石的發現,填補了由藍田猿人向丁村人過渡的空白,為研究洛渭谷地早期人類的活動提供了重要線索。
大荔人遺址中,發現遺物一百八十一件,其中石核7件,石片152件,打制石器22件,石器多屬尖狀,還有直刃、凹刃、凸刃刮削器。
除發現大荔人頭骨化石外,還發現殼蚌、螺、鯉、鯰、駝鳥、河貍、馬等野生動植物化石。
大荔人遺址的發現,對于我們了解和確定陜西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的性質極為重要。
大荔人長得和我們不一樣,他頭頂低矮,眉脊粗壯,骨壁很厚,與周口店發現的北京人有些相似。按照我國人類學家的傳統觀點,他和北京人以及許多在中國境內發現的直立人、早期智人一樣,應該是我們的祖先。這種觀點認為,我國境內的直立人(如北京人)進化出了早期智人(如大荔人),早期智人又進化出像我們一樣的現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