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地圖
蘇州,古稱吳,簡稱為蘇,又稱姑蘇、平江等,位于江蘇省東南部,長江三角洲中部,東臨上海,南接嘉興,西抱太湖,北依長江。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蘇州地圖,希望能幫到你。
一、蘇州簡介
蘇州,古稱吳,簡稱為蘇,又稱姑蘇、平江等,位于江蘇省東南部,長江三角洲中部,東臨上海,南接嘉興,西抱太湖,北依長江。
蘇州轄姑蘇區、相城區、吳中區、虎丘區和吳江區,代管張家港市、常熟市、太倉巿和昆山市 ,全市面積8488.42平方公里。
蘇州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蘇州地勢低平,平原占總面積的55%。種植水稻、小麥、油菜,出產棉花、蠶桑、林果,特產有碧螺春茶葉、長江刀魚、太湖銀魚、陽澄湖大閘蟹等。
蘇州是中國首批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吳文化的發祥地 。蘇州人多屬江浙民系,使用吳語。蘇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有2500多年歷史。蘇州園林是中國私家園林的代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二、歷史沿革
蘇州發現了許多遠古文化遺址,尤其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良渚文化最為豐富,著名的有趙陵山遺址、少卿山遺址、綽墩遺址、草鞋山遺址、羅墩遺址等,其中趙陵山遺址在1992年被列為全國十大考古遺址重大發現之一。
先秦
商末,我國西北地區姬姓周氏族首領古公亶父之子泰伯、仲雍,避位讓賢,從陜西歧山下的周原,千里南奔,來到長江下游南岸的梅里(今江蘇梅村),與當地土著居民結合,建立了帶有部落性質的“勾吳之國”。這是蘇州一帶稱吳的最早記載。
公元前11世紀中葉,周滅商,實行分封制。周武王尋得已在吳地為君主的泰伯、仲雍五世孫周章,封其為諸候。“勾吳”遂成為諸侯國,正式納入西周版圖。
周簡王元年(公元前585年),壽夢繼位稱王,吳國始有確切紀年。從壽夢起,吳國國勢日盛,并開始與中原各國交往,躋身大國爭霸的行列。
周靈王12年(公元前560年),吳國君位傳至二十世孫諸樊,國都南遷至今蘇州城址。周敬王6年(公元前514年)闔閭繼位,命大臣伍子胥在諸樊所筑城邑的基礎上擴建大城,周長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約合今制23.9公里),名闔閭城。
周元王3年(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吳地悉歸越國所有。顯王35年(公元前334年),楚滅越,吳、越之地盡屬楚。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楚相春申君黃歇被封于江東,吳地遂成為春申君封地。
戰國末年,秦國在其轄境行郡縣制,隨著占領區的擴大,郡縣制進一步推行。秦始皇24年(公元前223年),秦將王翦俘楚王負芻,以長江以北楚國之地建楚郡。次年,王翦逐次攻取楚國在長江以南之地,遂將楚郡分為九江、障、會稽三郡。26年(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正式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吳地屬會稽郡。郡治在吳國故都(即今蘇州城址)。并以郡治所在地設吳縣,為所轄二十六縣之首邑,吳縣之得名自此始。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項梁、項羽在吳縣起兵反秦。秦亡后,楚漢相爭中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領梁、楚等九郡,會稽郡亦屬楚。
漢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劉邦攻滅項羽,漢將灌嬰乘勝過江,攻破吳縣,略定會稽。同年,劉邦封韓信為楚王,會稽等郡屬楚王封地。次年劉邦降韓信為淮陰候,分其封地東部會稽等三郡五十二城改建荊國,以其從兄劉賈為荊王,領會稽郡,都吳。11年(公元前196年)英布反漢,殺劉賈占領荊國封地。次年平定英布之叛,廢荊國仍復為會稽郡。同年劉邦封劉濞為吳王,會稽郡遂屬吳國封地。文帝前元9年(公元前171年),故鄣郡并入會稽郡,郡治一度由吳縣移至故鄣(今浙江安吉縣與長興縣之間),7年后復治吳縣。景帝3年(公元前154年),劉濞謀叛伏誅,廢吳國,復為會稽郡,領縣二十四,吳縣仍為首邑。
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分全國為十三州部,每州設刺史一人。會稽郡屬楊州刺史。其時之州尚不屬正式行政建置。
公元9年,王莽篡位建新朝,改吳縣為泰德縣。王莽新朝復滅后,東漢光武帝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復改泰德縣為吳縣。順帝時因會稽郡幅員遼闊,不便管理,遂于永建四年(公元129年)析郡地東北部另置吳郡,西南部仍為會稽郡。新置之吳郡領縣十三,吳縣為首邑,郡治在吳縣,而會稽郡治則徙往山陰。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興平2年(公元195年),孫策部將朱治攻占吳郡,入城領太守事,自此吳地一直屬三國孫吳政權。領縣十五,吳縣為首邑。孫皓寶鼎元年(公元266年),從吳郡中劃出陽羨、余杭等五縣與丹陽郡的數縣另置吳興郡。至西晉時,吳、丹陽、吳興三郡號稱“三吳”。
晉至隋朝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分天下為十九州,吳郡屬揚州刺史。四年(公元283年)分吳縣之虞鄉置海虞縣。東晉咸和元年(公元326年),成帝封其弟司馬岳為吳王,改吳郡為吳國,置內史行太守事。其后司馬岳雖徙封瑯琊王,但吳國之名卻一直延續到東晉末。
南朝劉宋武帝永初2年(公元421年),廢吳國之名復稱吳郡。南朝政府曾在南方廣置僑州僑郡,宋孝武帝大明7年(公元463年),以吳郡屬僑置南徐州。次年仍隸揚州。蕭梁天監6年(公元507年),析吳郡地置信義郡。大同年間(公元535——545年)置昆山縣,隸信義郡,大同6年(公元540年)改海虞縣為常熟縣,從此昆山、常熟二縣得名。太清3年(公元549年),侯景作亂攻陷郡城,改吳郡為吳州。次年又恢復原置。陳武帝永定2年(公元558年)割吳郡所屬海鹽、鹽官、前京三縣置海寧郡;后又割錢唐、富陽、新城等縣置錢塘郡;割建德、壽昌、桐廬等縣屬新安郡。吳郡轄地驟減,僅領吳、昆山、常熟、嘉興四縣。禎明元年(公元587年),析揚州地增置吳州,以原屬揚州的吳郡、錢塘郡等改隸吳州,于是吳州、吳郡、吳縣三級治所同駐一城。
隋朝建立后,變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開皇9年(公元589年)滅陳后廢吳郡建置,以城西有姑蘇山之故,易吳州為蘇州,這是蘇州得名之始。下轄吳、昆山、常熟、烏程、長城五縣。11年(公元591年),因反叛騷亂頻繁,危及蘇城安全,故楊素于蘇城西南橫山(七子山)與黃山之間另筑城廓,州、縣治悉移新廓,至今該處地名仍稱新郭。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復蘇州為吳州,3年(公元607年)又改州縣制為郡縣制,吳州復稱吳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