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地圖
武漢,湖北省省會、中國中部地區中心城市,華中地區最大都市和唯一副省級城市。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武漢地圖,希望能幫到你。
一、武漢簡介
武漢,湖北省省會、中國中部地區中心城市,華中地區最大都市和唯一副省級城市。地處中國中心,江漢平原東部,長江與漢江的交匯處。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水在市境中央交匯,將武漢城區一分為三,形成了武昌、漢口、漢陽隔江鼎立的格局。武漢下轄7個中心城區和6個遠城區,市內江河縱橫、湖港交織,上百座大小山巒,166個湖泊座落其間,水域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構成了極具特色的濱江濱湖水域生態環境。李白曾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詩句,因此武漢自古又稱江城。
武漢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時期及抗日戰爭初期,幾度成為全國政治中心;1986年12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武漢港是長江內陸最大的貨客運中轉站和內河重要港口。2015年12月9日,武漢獲得2015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第10名。
二、歷史沿革
簡介
武漢建城已有3500年,是中國建城史最為悠久的城市之一。
自春秋戰國時期以來,武漢地區一直是中國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在清末、中華民國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武漢經濟繁榮,位居亞洲前列。清初,“中俄茶葉之路”開辟,作為起點的漢口開始逐步成為世界茶葉貿易之都,被歐洲人譽為“茶葉港” 。漢口開埠后,對外貿易與上海并駕齊驅,成為“駕乎津門、直逼滬上”的全國第二大城市,被譽為“東方芝加哥” 。1861年,漢口成為條約口岸城市,對西方人開放,開始了由傳統商業市鎮向近代都會的轉型,漢口沿長江先后開辟了英國、俄國、德國、法國、日本等五國租界,沿長江地帶迅速成為漢口的另一個繁華中心,并促使漢口成為與大上海共享榮耀的國際大都市。1911年,武昌起義一聲槍響,標志著辛亥革命的全面爆發,成就了中國推翻帝制、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的豐功偉績。在1926年到1949年間,三鎮分別對應著漢口特別市(直轄市)、武昌市(湖北省省會)和漢陽縣。1927年,國民政府遷都至武漢,首次將漢口、武昌、漢陽三鎮合并為京兆區,總稱武漢,開三鎮合并之先河。1949年5月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成立,暫由中央直轄,成為新中國首個直轄市。1954年6月19日,中央會議決定將武漢由中央直轄改為湖北省省會。
沿革
武漢歷史
武漢地區考古發現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其考古發現有東湖放鷹臺遺址的含有稻殼的紅燒土、石斧、石錛以及魚叉。市郊黃陂境內的張西灣古城遺址為4300年前古人類生活的重要遺存。盤龍城遺址是距今約3500年前的商朝方國宮城。春秋戰國時期,武漢屬楚國管轄。
武漢地方建制始于西漢,為江夏郡沙羨縣地。東漢末年,在今漢陽先后興建卻月城和魯山城,在今武昌蛇山興建夏口城。時荊州牧劉表派黃祖為江夏太守,將郡治設在位于今漢陽龜山的“卻月城”中。“卻月城”遂成為武漢市區內已知的最早城堡。公元223年(吳黃武二年),東吳孫權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時在城內的黃鵠磯上修筑瞭望塔,取名黃鶴樓。南朝時,夏口擴建為郢州,成為郢州的治所。
隋置江夏縣和漢陽縣,分別以武昌、漢陽為治所。唐時江夏(武昌)和漢陽分別升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為長江沿岸的商業重鎮。江城之稱亦始于隋唐。此后經宋以迄明、清,均為歷代州府治所。
兩宋時武昌屬鄂州,漢陽、漢口屬漢陽軍。南宋抗金將領岳飛駐防鄂州(今武昌)8年,在此興師北伐。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武昌成為湖廣行省的省治。這是武漢第一次成為一級行政單位(相當于現代的省一級)的治所。
明代,朱元璋第六子朱楨被分封到武昌做楚王。由于成化年間漢水改道從龜山以北匯入長江,到嘉靖年間在漢水新河道北岸(凹岸)形成新興的漢口鎮。明末清初漢口與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同稱天下“四大名鎮”,稱為“楚中第一繁盛”,成為全國性水陸交通樞紐,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譽。
清末,漢口建制為夏口廳(地位同縣),使武漢三鎮之名貫于清代、中華民國,三城鼎足雄峙更屬罕見。
185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中增辟的11個通商口岸,包括漢口。1861年3月漢口正式開埠。在老漢口鎮的下游沿長江先后開辟了漢口英租界、漢口德租界、漢口俄租界、漢口法租界和漢口日租界五國租界。這些租界獨立于中國政府管轄之外,在界內分別設置工部局、巡捕房、領事法院(庭)等迥異于中國政治體制的管理機構。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義于武昌,宣布脫離清朝,成立中華民國,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武漢成為革命中心。
1912年,改江夏縣為武昌縣,廢漢陽府留漢陽縣,改夏口廳為夏口縣。三鎮鼎立,以武昌為湖北省省會。
1914年屬江漢道。1917年,漢口德租界被中國政府收回,改稱漢口特別區。1925年,漢口俄租界被中國政府收回,改稱漢口特區。1926年,北伐軍攻占武漢三鎮,劃武昌縣城區為武昌市,劃夏口縣城區設漢口市。1927年初,國民政府自廣州遷至武漢,將漢口、武昌兩市劃為京兆區,武漢成為國民政府首都。1月5日,數十萬群眾沖擊了漢口英租界,3月15日,國民政府正式收回該租界,改稱外交部漢口第二特別區。4月,武漢市政府成立。
此后,武漢市行政區域時分時合,市政機關名稱數易,先后建立武漢(特別)市、漢口(特別)市、武昌市政府(處)。其間,1929年4月,設武漢特別市,7月,武漢分治,設漢口特別市,直隸國民政府行政院,余皆隸湖北省。1929年7月30日,夏口縣建置撤銷,管轄區域分別劃人漢口市和漢陽縣。1938年8月,漢口日租界被中國政府收回,改稱漢口第四特別區(武漢淪陷后,日租界又得以恢復)。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后,漢口、武昌兩市恢復建制。同時,漢口日、法租界正式被中國政府收回,漢口區域均歸漢口市政府管轄。1947年漢口市改為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
1949年5月武漢解放,5月24日合原漢口市、武昌市和漢陽縣城區為武漢市,隸屬中南軍政委員會管理。1953年1月,中南軍政委員會撤銷,中南行政委員會成立。由于中南行政委員會不再是一級政權,1953年3月,武漢市等10個大行政區轄市改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6月改為湖北省轄。1959年3月,國務院批準孝感專區劃歸武漢市轄,1960年1月湖北省撤銷孝感專區,其所轄武昌等16縣改隸武漢市。1961年1月恢復孝感專區建制,其原有16縣劃回。1975年12月原屬孝感專區的武昌、漢陽兩縣劃歸武漢市管轄。1983年8月,增轄黃陂、新洲兩縣。1984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批準武漢市為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計劃單列市,1993年撤銷單列)。1992年、1995年、1998年,分別撤銷漢陽縣,武昌縣及黃陂縣、新洲縣建制,分別成立武漢市蔡甸區,江夏區及黃陂區、新洲區。2013年,全市轄江岸、江漢、硚口、漢陽、武昌、青山、洪山、東西湖、漢南、江夏、蔡甸、黃陂、新洲13個行政區和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東湖生態旅游風景區、武漢化學工業區、武漢新港以及吳家山經濟技術開發區。
三、地理環境
位置
武漢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江漢平原東部,是國家區域中心城市(華中)、副省級市和湖北省省會。位于東經113°41′-115°05′,北緯29°58′-31°22′,最東端位于新洲區徐古鎮山村,最西端位于蔡甸區侏儒街國光村,最南端位于江夏區湖泗街道均堡村,最北端位于黃陂區蔡店街道李沖村,形似一只自西向東的彩蝶。在中國經濟地理圈內,武漢處于優越的中心位置,猶如圍棋棋盤上的天元,被譽為中國經濟地理的“心臟”。
面積
截至2014年末,武漢全境面積8494.41平方公里,為湖北省面積的4.6%;市域周長977.28公里,7個中心城區面積863平方公里,建成區建成區面積552.61平方公里。擁有公園74個,其中免費開放68個。公園綠地面積7016.89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1.06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 39.09%。森林覆蓋率27.31%。
水域
武漢是全世界水資源最豐富的特大城市之一,水域面積占全市市區面積的1/4,構成了武漢氣勢恢宏、極具特色的濱江、濱湖水生態環境。
武漢全境水域面積2217.6平方公里,覆蓋率26.10%,人均占有地表水11.4萬平方米,人均占有地表水量居世界大城市之首,是全世界水資源最豐富的特大城市及中國最大的淡水中心。境內5公里以上河流165條,水面面積471.31平方公里。
武漢現有大小湖泊166個,被稱為“百湖之市”,在正常水位時,湖泊水面面積803.17平方公里,居中國城市首位。湯遜湖是亞洲最大的城中湖(面積達47.6平方公里),面積33.9平方公里的東湖在中心城區退居第二,梁子湖是全國生態保護最好的兩個內陸湖泊之一。武漢湖泊志記錄了武漢市一百多個湖泊的風貌。
濕地
武漢濕地資源居全球內陸城市前三位。截至2010年,武漢市濕地面積3358.35平方公里,占全市國土面積的39.54%,其中天然濕地面積1561.86平方公里,人工濕地面積1796.49平方公里,享有“濕地之城”的美譽。
現擁有國家住建部批準設立的金銀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和國家林業局設立的東湖國家濕地公園、藏龍島國家濕地公園,以及沉湖、杜公湖、后官湖等濕地公園及濕地保護區。
氣候
武漢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高溫、降水集中,冬季稍涼濕潤等特點。
一年中,1月平均氣溫最低,為3.0℃;7月平均氣溫最高,為29.3℃,夏季長達135天;春秋兩季各約60天。
初夏梅雨季節雨量較集中,年降水量為1205毫米。武漢活動積溫在5000℃~5300℃之間,年無霜期達240天。
看過武漢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