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兵法二十四篇
大家對諸葛亮很熟悉,他盡心輔佐劉備劉禪父子二十四年。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同時,諸葛亮也把自己長期以來的錦囊妙計寫成兵法,總計二十四篇。后來,這本書送給了愛徒姜維,姜維繼承了這套學說。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
諸葛亮兵法二十四篇詳情
《兵法》原來是有二十四篇的,但是因為時間距今相隔的太長了,其中很多在現在都沒有了。比如《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等,還有的現在不齊全了,有的是被后人填補的,并不是諸葛亮本來寫的一些話。
因為這本書是諸葛亮晚年所作,所以是對諸葛亮戎馬一生的一個高度概括,字字都是教訓,言言都是前車之鑒。陳壽在《三國志》中《蜀書》記載,諸葛亮擅長思考,非常的聰明,也發明了很多東西。諸葛之后再無諸葛。
《兵法》的目錄也不完整。只剩下第三至第十六篇,其中有教導為政為將之人賞罰分明,喜怒哀樂不要太形于色,要樹立自己的威信,對待突發的狀況要學會怎么去當即決斷,還有要愛民如子,體恤民情,身先士卒等等。當然,其中也有教導怎么做到當斷則斷,做事情如何思考,怎么看人,怎么去分析一件事值不值得。
雖是管中窺豹,也足以見證諸葛亮的經天緯地之才。他一生文韜武略,知人善用,忠心耿耿,是歷朝歷代謀士的典范。在后世也確實有很多將令將諸葛亮之兵法奉為神書。
諸葛亮北伐之旅
諸葛亮有著不為人知的失意和悲愴。在經歷了漫長的戰亂之后,諸葛亮輔佐劉備入蜀稱帝。由于蜀地在三國時期較為貧瘠,又因地形復雜等原因,只擁有羸弱的步兵,因此,長期受到北方有著強大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魏國威脅。
為了抵御外敵入侵,徹底解決懸在自己頭頂的達摩利斯之劍,諸葛亮決定率軍征討曹魏。
228年春天,諸葛亮以一篇字字珠璣,言真意切的《出師表》上書皇帝劉嬋,以表達自己北伐的決心。諸葛亮正是懷著這份忠心,率領蜀軍進行了五次北伐。
諸葛亮以年老之軀,前往崎嶇煙瘴之地,率軍出征。由于蜀國后期,五虎時代早已過去,良將所剩無幾,諸葛亮即使有奇妙的計策,也無法去實施。第一次北伐,由于馬謖的紙上談兵、狂妄自大,讓諸葛亮痛失重要據點,留下遺憾。在第四次北伐過程中,由于部將李巖玩忽職守,導致軍糧出了嚴重問題,直接導致北伐的失利。
蜀國無良將,魏國卻人才輩出。不僅有計謀不遜色于諸葛亮的司馬懿,還有武功卓越的夏侯霸、王雙、張頜等良將。蜀國由于常年征戰,國力日漸空虛,每一次北伐都加快了蜀國的滅亡,諸葛亮的身軀也因此積勞成疾。終于,在第五次北伐時,諸葛亮率領蜀軍同司馬懿的魏軍對峙百余天,最終病死在戰場上,留下終生遺憾。
諸葛亮寫的詩都有哪些
提到諸葛亮,我們首先想到的便是他在軍事上能言善辯、雄才大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的形象,然后便是他在文學上的造詣。譬如說:《出師表》。
《出師表》是諸葛亮在文學上著名的文章作品。是諸葛亮寫給后主劉禪的表文,表達了自己對后主的忠心和對后主治國寄予的厚望,同時也說明,在當時的時間段,蜀軍北伐攻魏的必要性。言辭之間都透著真誠、懇切。除此之外,諸葛亮還在文章中提出了三條建議,和出師的目標以及想和后主共同興復蜀漢的愿望。
《出師表》中提到的三條建議主要是:第一條,建議后主開張圣聽、廣開言路。“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一方面提出來劉備治世的優秀,另一方面也鼓勵后主像先帝學習。第二條:嚴明賞罰。“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在懲罰或獎勵的時候,不能因為身份不同而有所區分,要能夠賞罰公明,這樣既展現了陛下治理的公平嚴明,也顯示出我朝有意的行賞罰令。第三條:是親賢臣遠小人。這是諸葛亮對劉后主最重要的提議。同時,諸葛亮也把他認為比較賢良的人才推薦給后主,我們可以從之后的事情中知道,后主也很相信諸葛亮,在諸葛亮死后提拔的就是這些人才。
如果說《出師表》是議論抒情結合的表文,那么諸葛亮還喜歡的詩文是《梁父吟》。這是諸葛亮想要借此抒發自己想要出山,建功立業的急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