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哭袁紹的原因是什么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并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曹操哭袁紹的原因,歡迎大家閱讀。
曹操哭袁紹的原因是什么
其實曹操和袁紹在成為爭鋒相對的對手之前,還是一對一同作戰的戰友。多年的戰場上的情誼,肯定是存在的,畢竟人還是血肉的動物,戰友之情怎可能絲毫沒有。后來曹操袁紹在戰場上相見,只是不同于以前的并肩作戰,而是互相愛為攻。曹操在經過艱苦的一戰,可以說是事關曹操生死存亡的第一次大戰,也是曹操的背水一戰。最終曹操取得了勝利,奠定了他日后成為“梟雄”的實力。
都說成王敗寇普,勝利后的曹操可以盡情的污蔑袁紹。不過曹操沒有,他對袁紹這個多年的老戰友,還是心存懷念之情的。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彼時的曹操已經從袁紹那幾個不爭氣的相互內斗的兒子手里,奪來了他們視為寶物的冀州等四州。所以這時候的曹操就有機會來到袁紹的墓前看看。
史書記載,那日曹操在袁紹的墓前祭拜,緩緩講述著他們之前的共同經歷,不知間曹操開始了放聲大哭。之后曹操來到冀州城,還特意將以前奪走的寶物盡數還給了袁紹的妻妾,慰勞了袁紹的家人。當金圣嘆讀到這一段歷史時,還是頗為不懂,結合曹操奸詐的形象,他認為這不愧是“奸雄”曹操的表現。其實,這又何嘗不是曹操的真情流露呢?曹操“奸雄”的形象是在一些文藝小說中被夸大了,真實的曹操未必就如這般絲毫沒有人的感性,否則他的那些詩作又是怎么來的呢?
曹操評價袁紹
袁紹,字本初,出生在“四世三公”的名門望族。袁紹憑借自身的干勁,和他家族的人脈聲望,在動亂的東漢末年迅速糾集了一批龐大的軍隊,割據一方。在謀士和武將們的協助下,奪取了冀州、青州、幽州和并州,實力之大是當時中原各諸侯不能及的。但是這么一位強者,在曹操眼里,卻是一個平庸之輩。
在新版電視《三國》中,曹操對袁紹的評價可謂是既刻薄,又在理。曹操說他在二十歲上下的時候,是極其的崇拜袁紹,因為傳說他是“四世三公”之家出來的,德望自是非凡。不過到三十歲的時候,曹操與袁紹同在一朝任職,這時的他開始看不起袁紹了。最后到了四十歲之際,二人都割據一方,曹操索性就蔑視袁紹了。
為什么呢?因為曹操在經歷了多年,看人有了豐富的閱歷。在曹操眼里,袁紹只是表面上看起來很厲害,實際上卻是內心膽小之人。袁紹生性優柔寡斷,遇到重大事情的時候,總是畏首畏腳難以做出決定,但是看到蠅頭小利,卻又沒頭沒腦地一擁而上。曹操評價袁紹雖然身為人主,但是心胸狹隘,剛愎多疑,時常做出政令不一的行為。即便手上有著眾多的人才將領,卻不懂的使用,任人唯情,而不用賢。身為人父的袁紹,不嚴厲管教自己的兒子,任由他們為了爵位互相爭奪,擾亂綱紀。
也的確印證了曹操的評價,袁紹最后因為這些缺陷導致他錯失了太多的良機。而袁紹的幾個兒子在他死后,相互爭奪爵位,以至于被曹操分而擊破。
袁紹性格特點
袁紹,字本初,出生在號稱“四世三公”的名門望族的大家之中。袁紹的曾祖父,祖父,父親還有叔父等人都是東漢朝廷的高官,所以這樣的家族聲望自然在無形中助長了袁紹內心中那種自大而又自負的性格。
袁紹的自大自負表現在他判斷事物的時候往往不能直切本質,只能看到事情的表征。袁紹打敗公孫瓚之后,坐擁冀州、青州、并州和幽州,實力一下子躍居到當時中原割據的梟首,隨之而來的自然是膨脹的自信心。之后面對曹操的二萬軍隊時,手握十萬兵馬的,而且是精銳兵馬的袁紹表現出來就是一幅傲慢而又自負的姿態。袁紹是絲毫不將曹操的兩萬兵馬放在眼里,所以軍事部署全靠自己的個人經驗,從而犯下了兵家之輕敵大忌。
再者袁紹又是個優柔寡斷,外厲內荏的人。當他的大軍在同曹操的起初的幾次會戰中,居然敗下陣來了,這讓袁紹心開始動搖了,他弱小的心靈開始在他之后的行為決斷中占主導地位了。當許攸截獲曹操糧草告急的情報后,袁紹非但沒有抓住機會揮兵直入曹操軍營,反而認為這是奸猾的曹操布下的迷陣。舉棋不定后,選擇了按兵不動,白白錯失了良機。
袁紹的好謀無斷也讓他不懂的認人識人,這樣即便袁紹手中有諸多像田豐、許攸、郭圖這這樣當時有名的謀士時,也不能讓他們像曹操發揮手下謀士才能那樣盡情發揮自己的能人。造成的結果就是,手下人才先后背離袁紹,而袁紹最后也只能為自己的性格缺陷買單。
看了“曹操哭袁紹的原因是什么”還想看:
1.官渡之戰勝利的原因
2.許攸為什么投奔曹操
3.曹操死亡原因
4.官渡之戰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