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36計介紹
兵法三十六計也就是《孫子兵法》,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孫子兵法》總共十三篇,五千多個字,主要講述的是行軍打仗的謀略。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孫子兵法36計介紹,歡迎大家閱讀。
孫子兵法36計介紹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的瑰寶,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作者孫武是中國古代非常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
在書中,孫子認為,戰爭的勝利并不取決于當時人們信奉的鬼神說,而是由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甚至自然等多種因素相結合影響的,所以應該根據敵我雙方的情況來制定戰略計劃,達到勝利的目的。
公元前512年,孫武被伍員推薦給吳王闔閭,那時候他已經寫成了《孫子兵法》,帶著兵法的他被吳王極力贊賞,從此后孫武在吳國軍隊中大展身手,屢立奇功。公元前506年,曾經率領吳國軍隊大敗楚國,占領了楚國的國都,幾乎讓楚國就此滅亡。
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是中國軍事史上珍貴的文化遺產。正是他在軍事科學方面總結和概括了豐富多面的哲學道理,確定了他在春秋末期和“孔子、老子”并列的地位。
《孫子兵法》中,重點闡述了戰爭中制勝敵人的規律、軍隊的管理和建設、作戰時必須遵循的原則、擊敗敵人的技術技巧、特殊的戰斗方法和軍隊的后勤等方面,體現了完整的軍事思想主張。
孫子兵法共有多少篇
《孫子兵法》是春秋時期齊國孫武撰寫的一部兵書,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那么經過這么漫長的歷史歲月, 《孫子兵法》是否發生過一些改變呢,讓我們一起在歷史長河中尋找答案吧!
誕生于春期時期的《孫子兵法》一共有十三篇,也有一說是八十二篇,總之由于當時傳播方式的落后性等原因,該書并沒有被廣泛應用。到了戰國時代,諸侯紛爭,硝煙四起,使其在戰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從而被更多的人所注意。
很多學者開始對《孫子兵法》進行注解,這使其在原有十三篇的基礎上獲得的大范圍的擴增,到了漢代,則由官方進行了系統的整理。東漢時期,班固在《漢書》中已有“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一說。
魏晉時期,對《孫子兵法》做出較大貢獻的是曹操。由他編撰的《孫子略解》,是根據自身軍事戰略經驗對《孫子兵法》“十三篇”進行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完備論述。也就是說曹操根據自身的經驗,對《孫子兵法》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刪減,只保留下了十三篇。
當然隋唐時期之后,各朝的文人學士以及軍事家,都根據不同的戰略狀況,對《孫子兵法》做出了不同的注解,但主要還是圍繞其“十三篇”展開的論述。 乃至今日,《孫子兵法》已經走出國門,被各國廣泛應用于軍事領域的同時,也被應用于商場,其根本還是原來的“十三篇”,也就是說《孫子兵法》十三篇已經被普通大眾所廣泛接受。
看了“孫子兵法36計介紹”還想看:
1.孫武與《孫子兵法》的介紹
2.孫子兵法的基本介紹
3.孫子兵法讀后感600字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