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的思想介紹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屬于東周的一個時期。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春秋戰國的思想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春秋戰國的思想
春秋戰國之交,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場社會大變革的風暴。
在這場摧枯拉朽、勢不可擋的大變革中,舊的奴隸主階級沒落了,新的地主階級興起了;舊的制度和道德倫理觀念,被新的制度和意識形態取代了;一部分農民獲得較多的自由,社會的生產關系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階級矛盾尖銳激烈,兼并戰爭連年不斷,整個社會呈現出紛繁復雜的大動蕩大改組局面。
在這個時期,一個新的社會階層應運出現了,這就是士。他們來自社會的各個方面,地位雖然較低,但很多是有學問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曉天文、歷算、地理等方面知識的學者,有的是政治、軍事的杰出人才。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許行、陳相、蘇秦、張儀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或科學家。至于一般的出謀劃策、談天雕龍之流,以及擊劍扛鼎、雞鳴狗盜之徒,更是人數眾多。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場不同,因而在解決或回答現實問題時,提出的政治主張和要求也不同。他們著書立說,爭辯不休,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名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等許多學派。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論語》《孟子》《墨子》《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則是這四家的代表著作。其中,《論語》《孟子》和《莊子》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春秋戰國的思想變化
從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起,周代的最后三個世紀出現了成體系的思辨思想,它主要體現在六七個思想學派中,但別的不容易歸于任何學派的個別思想家也表現出這種思想。這些學派和思想家可能主要來自正在興起的士的階層,他們的討論和著作不可避免地集中在這個時代有力的變革使之成為如此緊迫的政治和社會問題上。
為了方便,這一章將使用儒家、法家和道家等名稱來稱呼這些思想結構,雖然通常被貼上這類標簽的周代思想家可能并不象漢代的學者那樣覺得他們屬于最早由漢代學者劃分的各具特色的那些獨立“學派”。
在許多新的思想傾向(經常發現表現于一個以上的“學派”)中,這里只能列出很少的幾個:(1)傾向于放棄關于天地運行的超自然的和神話的舊解釋,而代之以非人格化的力量和趨勢(如道、陰陽、五行)作出的解釋。(2)至少在理論上強調統治者必須具備的先決條件,即高貴的出身再輔之以合格的智能和道德,從而使他能當之無愧地承擔十分重要的統治任務。(3)但是由于統治權在正常的情況下是世襲的,于是相應地強調訓練一個受教育的非世襲官吏階級,以充當統治者的顧問。
這一強調標志著斷然背離了任職只取決于良好的出身這一傳統的觀點,同時朝著根據競爭性的考試吸收官員的中華帝國文官制度的方向發展。(4)強調社會和諧的理想,雖然這種和諧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礎上。換句話說,這一強調的基礎是,每個人準備接受他在一個有等級的結構中的特定地位,盡其最大的努力履行與那個地位有關的社會職責。(5)強調大一統,它不但包括政治的統一,也包括思想意識和文化的統一,同時它也為和平、好政府和社會福利提供一個必不可少的基礎。
最后一個主題所暗示的種種內容可以追溯到周初時代,這在政治上表現為普天之下不能有二主的思想。(它實際上是整個中國歷史中壓倒一切的主題。)在晚周時期,它構成了與前面《政治變化》一節中討論的那個朝中央集權發展的相對應的思想。這樣,它給這個時代的統治者、政治家和們提供了有力的意識形態根據,以便進行最后導致形成帝國的日益加劇的軍事斗爭。
看了春秋戰國的思想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