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思想探究
莊子是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先秦七子之一,與老子并稱“老莊”,主要作品有《莊子》(又名《南華真經》)。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莊子思想探究,歡迎大家閱讀。
莊子思想探究
哲學思想
據《史記》記載莊周“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 ,故其著書十萬余言,大抵率寓言也”。莊周喜托寓言以廣其意,“東施效顰”、“邯鄲學步”等著名寓言就出自他的著作。他在哲學思想上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使道家真正成為一個學派,他也成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莊子在哲學上,繼承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他說:“道之真以修身,其緒余以為國家,其土苴以為天下。”(《莊子·讓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華用以修身,它的余緒用以治理國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又說:“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友其真。”(《莊子·秋水篇》)意思是,不要為了人工而毀滅天然,不要為了世故去毀滅性命,不要為了貪得去身殉名利,謹守天道而不離失,這就是返樸歸真。
他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無限的、“自本子根”、“無所不在”的,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氣耳”和“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辨證法因素。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處在“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中,卻忽視了事物質的穩定性和差別性,認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
他認為,天人之間、物我之間、生死之間以至萬物,只存在著無條件的同一,即絕對的“齊”;主張齊物我、齊是非、齊生死、齊貴賤,幻想一種“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而學“道”的最后歸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異,從“有待”進入“無待”。在思辯方法上,把相對主義絕對化,轉向神秘的詭辯主義。
莊子"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現存的《莊子》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文字雄美,想象豐富,跌宕起伏,妙趣橫生,善于通過寓言故事來說理。《莊子》一書不但反映了莊周的哲學思想,而且顯示了他卓越的文學才華。
處世哲學
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須曠達處之泰然,如“游于羿之彀(gòu)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內篇·德充符》),羿,“古之善射者,夫利害相攻則天下皆羿也”,彀指利害得失,“故免乎弓矢之害者,自以為巧,欣然多己,及至不免,則自恨其謬而志傷神辱,斯未能達命之情者也”,中與不中而“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內篇·德充符》)。對于君主的殘暴,莊子是一再強調的,“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所以莊子不愿去做官,因為他認為伴君如伴虎,只能“順”。“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時其饑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還要防止馬屁拍到馬腳上,“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適有蚊虻仆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伴君之難,可見一斑。莊子認為人生應該追求自由。
《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危險)已!”從而他主張“保身全生”。
政治思想
莊子和儒墨有一點很大的不同,儒家墨家推崇圣人,而道家則反對推崇圣賢。老子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莊子·胠篋》:“世俗之所謂智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圣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并與其圣知之法而盜之。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堯舜之安,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專有齊國。則是不乃盜齊國,并與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圣人生而大盜起”。“圣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絕圣棄知,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搞亂六律,銷毀竽、瑟,塞住瞽曠的耳朵,天下人才內斂其聰慧;消滅文飾,拆散五采,粘住離朱的眼睛,天下的人才內藏他的明敏。毀壞鉤繩,拋棄規矩,折斷工倕的手指,天下人才隱匿他的技巧。鏟除曾參、史魚的行為,封住楊朱、墨翟的口舌,排斥仁義,天下人的德性才能達到玄同齊一的境地。人人的明慧、聰敏、知巧、德性,都內含而不炫耀于世,天下就不會迷亂、邪僻了。
莊子反對“人為”,理想的社會是所謂“至德之世”。《莊子·應帝王》:“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這是主張自然,反對人為的寓言。
另外,莊子反對儒家的等級觀念,儒家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莊子認為“道通為一”,認為道在萬物,萬物平等。
文學思想
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還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學。莊子曾做過漆園吏,生活貧窮困頓,卻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恃的精神自由。對于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為重視,在唐開元二十五年莊子被詔號為“南華真人”,后人即稱之為“南華真人”,被道教隱宗妙真道奉為開宗祖師,視其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莊子》一書也被稱為《南華真經》。其文章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對后世文學有深遠影響。
莊子的散文在先秦諸子中獨具風格,大量采用并虛構寓言故事,想象奇特,形象生動。此外,還善于運用各種譬喻,活潑風趣,睿智深刻。文章隨意流出,汪洋恣肆,奇趣橫生。總體來說,莊子散文極具浪漫主義風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贏得無數文人學士的仰慕。
游世思想
游世思想是莊子思想中一個重要的部分。《莊子》三十三篇中,大多數篇章都涉及這個以游戲態度解脫人生痛苦的主題,尤其以內七篇談得深入集中。古代人談論莊子比較重視游世思想。有人甚至說,“游”這個字就是一部《莊子》的中心。 現代莊子研究,比較重視道論而輕視游世思想。這一方面是因為現代學術研究有特定的問題意識,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游世思想似乎只是提出一種回避矛盾的消極主張,有點乏善可陳。當然,學術界非常重視“逍遙游”,但這是因為“逍遙游”涉及“追求精神自由”這一通常引起人們敬意的話題。所以談“逍遙游”實質是談精神自由問題。“游世”作為一種游戲人間的生存態度,則較少有人予以重視。
可是游世卻是莊子思想的重要部分,尤其在內篇七篇,游世幾乎是核心思想。游世思想的內涵相當復雜。莊子一方面是以故意的玩世不恭態度,繼承了隱者傳統的心情灰暗的主題敘述,就是以輕視現實和躲避矛盾,來保護一種弱意義的生存欲求。可是另一方面,莊子又認為在這樣黑暗的存在背景中,隱者傳統意義的個人出路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莊子干脆把一種故意不肯負責任的游戲態度貫徹到底,不僅游戲地對待現實世界,而且游戲地對待個人生死,游戲地對待人生一切可能的期待,傳統隱者始終小心翼翼保護著的軟弱的個人生存渴望被莊子戲謔地扔進黑暗的游戲世界之中。因此,在莊子游世思想中實際上隱含著一個新的主題,這就是以帶有自嘲意味的自我放逐心情,來與一個黑暗的世界對抗。這里的對抗不是正面反抗,而是擺出一切皆不在乎的姿態,直視黑暗世界任何可能的惡意擺布,并且以對這種惡意擺布的戲謔的歡迎,表達對這個黑暗世界的嘲諷。游世思想這一隱蔽的主題,與尋求個人內心安寧的傳統的自我保護主題,在莊子文中并不是截然分開的兩種敘述,而是混合在同一種詞句奇詭變化的敘述之中。兩種主題都是真實的,可是相比之下,以徹底的戲弄姿態對抗和嘲諷的主題,更深刻地表達了莊子對人在天地之間無路可走這一絕望處境所作的回答。研究莊子思想如果忽略游世,將無從理解莊學的靈魂。
莊子的故事
鴟得腐鼠
惠施在梁國做國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訴惠施說:“莊子(到梁國)來,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莊子前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嗎?那鹓鶵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發出‘喝!’的怒斥聲。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嗎?”
材與非材
莊子行于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明日,弟子問于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莊子·山木》)
《呂氏春秋》:莊子在山中行走,看見一棵樹長得很美很高大,枝葉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樹旁卻不伐它。莊子問他這是什么原因,伐木者回答說:“這棵樹沒有什么用處。”莊子說:“這棵樹因為不成材,結果得以終其天年了。”莊子出了山,來到縣邑,住在老朋友的家里。老朋友很高興,準備酒肉,叫童仆殺一只鵝款待他。童仆請示道:“一只鵝會叫,一只鵝不會叫,請問殺哪只?”主人的父親說:“殺那只不會叫的。”第二天,弟子向莊子問道:“昨天山里的樹因為不成材而得以終其天年,現在這位主人的鵝卻因為不成材而被殺死,先生您將在成材與不成材這兩者間處于哪一邊呢?”莊子笑著說道:“我將處于成材與不成材之間。成材與不成材之間,似乎是合適的位置,其實不然,所以還是免不了遭到禍害。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這樣了:既沒有美譽,也沒有毀辱,時而為龍,時而為蛇,隨時勢而變化,而不肯專為一物;時而上,時而下,以順應自然為準則,在萬物的原始狀態中漫游,主宰萬物而不被萬物所役使,那么怎么會遭到災禍呢?這就是神農、黃帝所取法的處世原則。至于萬物之情,人倫相傳之道,就不是這樣了。成功了就會毀壞,強大了就會衰微,鋒利了就會缺損,尊貴了就會受到傾覆,直了就會彎曲,聚合了就會分散,受到愛惜就會被廢棄,智謀多了就會受人算計,不賢德就會受人欺辱。怎么可以偏執一方而加以依仗呢?”
原文:
莊子行于山中,見木甚美,長大,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弗取,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以不材得終其天年矣。”出于山,及邑,舍故人之家。故人喜,具酒肉,令豎子為殺鴈饗之。豎子請曰:“其一鴈能鳴,一鴈不能鳴,請奚殺?”主人之公曰:“殺其不能鳴者。”明日,弟子問于莊子曰:“昔者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天年,主人之鴈以不材死,先生將何以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于材、不材之間。材、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道德則不然:無訝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禾為量,而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此神農、黃帝之所法。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則不然:成則毀,大則衰,廉則銼,尊則虧,直則骫,合則離,愛則隳,多智則謀,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呂氏春秋》
莊周夢蝶
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一只蝴蝶,飄飄蕩蕩,十分輕松愜意。他這時完全忘記了自己是莊周。過一會兒,他醒來了,對自己還是莊周感到十分驚奇疑惑。他認真的想了又想,不知道是莊周做夢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莊周與蝴蝶一定是有分別的。這便稱之為物我合一吧。
鼓盆而歌
莊子晚年喪妻,惠施聞訊,前去吊唁。他是莊子的老朋友,此時已非梁國宰相,不必再擺官架子了,有必要去安慰莊子。莊子家居陋巷,馬車進不去。巷口下了車,惠施走進去。莊子的長子跪在門外迎接吊客,口稱:“俺娘給伯父道謝了。”惠施扶起孝子,說了兩句按照禮儀應說的話,然后面罩悲憫之容,很嚴肅地進了大門,步入靈堂。
莊子坐守棺旁,兩腿八字張開,撮箕似的很不雅觀,手拍瓦盆伴奏,毫無愁容,放聲歌唱。看見惠施吊喪來了,也不招呼,仍唱他的。
惠施說:“伉儷多年,同床共枕,她為你養兒成人,自己送走青春,老了,死了。你看得淡,不哭也行,可你,唉,竟然敲盆唱歌。你不感到做得太過分了嗎?”
莊子說:“你說錯了。我也是人啊,哪能不悲傷。但我不能一味的受感情支配,還得冷靜地想想呀。我想起從前,那時她未生,不成其為生命。更早些呢,不但不成其為生命,連胚胎也未成。更早些呢,不但未成胚胎,連魂氣也沒有。后來恍恍惚惚之際,陰陽二氣交配,變成一縷魂氣。再后來呢,魂氣變成一塊魄體,于是有了胚胎。再后來呢,胚胎變成幼嬰,她生下來,成為獨立生命。生命經歷了種種苦難,又變成死亡。回顧她的一生,我聯想到春夏秋冬時序的演變,多么相似哦。現在她即將從我家小屋遷往天地大屋,坦然安臥。我不唱歡送,倒去嗷嗷哭送,那就太不懂得生命原理了。這樣一想,我便節哀,敲盆唱起歌來。”
惠施雙手奉上一袋賻金,放入瓦盆,暗自罵了一句“活見鬼”,便告辭了。
莊子陪葬
莊子快要死了,學生想用很多好東西給他做陪葬。莊子說:“我以天地為棺槨,以時間為連璧,星辰為珍珠,萬物是可以作為我的陪葬。我陪葬的東西難道還不夠多嗎?哪里還用著加上這些東西!”學生說:“我恐怕烏鴉老鷹的吃您的遺體。”莊子說:“在地面上被老鷹吃,在下面被螞蟻吃掉,奪過烏鴉老鷹的吃食,再交給螞蟻,這是多么偏心啊。”
看了“莊子思想探究”還想看:
1.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閱讀理解答案
2.莊子的經典名人名言
3.莊子的哲學思想論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