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恩和陳圓圓有什么關系
王承恩是明末宦官,河北省邢臺市邢臺縣白岸鄉白岸村人,屬太監曹化淳名下,官至司禮監秉筆太監,深得崇禎信任。明末李自成攻入北京時,與崇禎皇帝自縊于煤山(景山)。那么王承恩和陳圓圓有什么關系?
王承恩,崇禎皇帝身邊的心腹太監,有如父子般將崇禎帶大,一生中所做的任何事都是為了皇上,包括將陳圓圓帶入皇宮也是為了使其開心,最終李自成攻占皇宮后,陪皇上一同殉國于景山。
明朝太監王承恩
王承恩,河北邢臺人,是曹化淳部下的太監,身世悲慘,自幼父母雙亡,迫于生計,被親眷送進皇宮后凈身做了小太監。原本是東廠安排來監視信王的臥底,可他看著信王出生,又陪他長大,最終一手將其送上王位,連死都陪在他身旁。
明末天啟弟駕崩后因無子嗣便將王位傳給兄弟信王,王承恩作為信王身邊的太監也一同升官為司禮監兼筆太監。
王承恩為人聰明狡詐,心有城府且十分了解崇禎帝,能摸透皇帝的性格使皇上高興,但他毫無私心,一切以皇帝為中心。他做事手段毒辣但本心善良,集萬千朝政大權于一身,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朝中大臣對他又敬又怕,但他完全聽命于皇上,毫無異想,使崇禎當朝時同時太平沒有出現宦官當道的現象,一定程度也避免了朝廷的混亂腐敗。且他深知皇上的脾性,進諫也都能順著崇禎的意思或把勸言說得委婉可聽能被接受,萬事以大局為重,為皇上考慮分擔煩憂化解難題,才智過人,情商極高,是皇上最離不開的心腹。
自古以來集權宦官奸臣多過賢臣,王承恩再盡心盡力輔佐皇上,然而在這歷史變革的特殊關節點,崇禎也無力回天了?;实垡凰?,王承恩便也無心活著,誓死也要陪在崇禎身邊,隨他一起殉國了。
明朝覆滅后,王承恩因害怕家人受到牽連,始終不肯承認自己的家鄉在邢臺,因此在《明史》上對他的記載,僅有官職無籍貫,實在是大忠大義之人。
王承恩和陳圓圓什么關系
明朝末年,由于前人們早已埋下了下的巨大的政治危機,崇禎皇帝當朝時的朱王朝已經內憂外患,岌岌可危,農民起義與外敵入侵兩面夾擊,崇禎皇帝精疲力竭,郁郁寡歡。王承恩不忍看皇上如此,為了讓他打起精神開心起來,便與眾大臣國戚們商量制定了一個“選美”計劃,即尋找絕世美女將其縣域皇上,博皇上歡心,振奮起來。
皇天不負苦心人,王承恩下江南終于在江蘇找到了當時炙手可熱的歌姬陳圓圓,乃秦淮八艷之首,長得最為美艷動人。王承恩將陳圓圓帶入皇宮,本已對美女不感興趣的皇上仿佛見到了尤物般動心,瞬間便失了魂,將她留在了宮中。
王承恩與陳圓圓十分投緣,將她視為親生孫女般對待。陳圓圓雖淪落風塵卻為人純真善良,王承恩在她身上仿佛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同是天涯淪落人,生來便是命苦,注定要過下等人的人生。政治上的苦悶與隱忍,別人的避而遠之與憤恨,王承恩承受了太多官場上的壓力,而在陳圓圓面前,他能放下一切,互訴衷腸排遣憂慮,而且互相理解。陳圓圓進宮后與吳三桂之間有了一段愛恨糾葛,最終因陳圓圓被劉宗敏強占,吳三桂一氣之下帶清兵攻入,大敗李自成,大明王朝就此覆滅。
人物評價
太監——一個矛盾,諷刺而又悲傷的名稱,在我國的歷史上太監永遠是擱在陰影里的爬蟲,他們狡詐,殘忍,一肚子壞水從精神到肉體都充滿著霉味但凡史家提到可以說是沒有一句褒詞。歷史往往就是這樣作弄世人,在明朝末期就有這樣一位太監他既聰明又狡詐,既善良卻又極度殘忍,手持朝政大權但是對他的主子崇禎皇帝卻非常忠誠,文武百官對他可謂又敬又怕,他就是王承恩,一段不應該發生在太監身上的歷史就這樣開始了。
我們慣用好與壞去評價一個人,的確,一個人對社會作出了貢獻叫做好,反之我們稱之為壞,在古代也有亂臣賊子,良臣虎將一說,但是在這里我們卻很難用一句簡單的話對王承恩作出評價,在他的內心深處有一種很復雜難以琢磨的東西,他卑微,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這些奴才,我們這些廢物,他聰明,對世事心洞若觀火,他矛盾,在萬人之上一人之下,但是卻又在萬人之下,連最起碼的男人也不是,他是忠臣,力保袁崇煥,對崇禎皇帝無比忠誠,他是奸臣,手中掌握著朝政大權不容別人染指,他是廢人但是卻有著兒女情長,他與陳圓圓互生愛憐。在他的身上存在著兩種靈魂,一個悲劇的載體,最后也是悲劇的結局——與崇禎一起吊死在煤山的槐樹上。真可謂:忠奸難斷王承恩,夢斷江山風雨情。
自古太監賢良者少,奸邪者多,然而王承恩的確算是個異類。他身為臥底監視主子又幫助主子登上帝位,可謂忠奸難辨;他卑賤之至又權傾朝野,讓內外大臣又敬又怕;他忠誠無比卻也壞事做絕,使崇禎皇帝又愛又恨;他不陰不陽卻與美女陳圓圓互生愛憐……
在當時的大臣里面就流行這樣一句話:論奸,當朝無人能奸得過他王承恩;論忠,也無人能忠的過他王承恩。我是這樣理解王承恩的奸和忠的:王承恩的奸不是奸臣的奸,而是賊。
他頻施毒計干掉了對手周延儒,可以看出他心狠手辣,他幫崇禎登上帝位那種遇大事沉著實在值得佩服。他太了解崇禎,知道他多疑,所以他從來就是順著崇禎的意思來給崇禎提意見,他這種做法很多人就會認為他是個奸臣,但如果你想想,難道非要象比干那些所謂的忠臣一樣冒死進諫,最后白白把命送了,而皇上卻也沒聽,合算嗎?王承恩的做法,皇上一般都愛聽,都采納.別人的忠言都逆耳,他卻不一樣,他的忠言卻很婉轉,卻很容易讓人接受,這就是他有著高超的說話藝術和過人才智。他為崇禎出謀劃策,為他帶大、教導、輔佐的皇帝流盡了最后一滴血,崇禎雖然有大志,可惜他的前輩卻給他留下的是個千瘡百空的大明王朝,他也無力回天,的確是歷史上的一個悲劇。
他對崇禎的忠和對圓圓的愛更多的表現的是“人情味”這3個字。崇禎是他一手帶大,他對崇禎的愛更像一個慈祥的父親,他從心里愛著崇禎,忠于崇禎,可以說呀是為崇禎而活,崇禎的一切就是他的一切,所以后來崇禎自殺了,他活著也就沒的意義和目的了,因為他的人生目標和寄托都沒了,而崇禎也離不開他王承恩,可以說他是崇禎的主心骨,是當時大明王朝的主心骨。崇禎對他是又恨又愛,恨是恨他太聰明,什么都瞞不過他;愛也是愛他太聰明,什么事情他都能搞定,崇禎怎么也離不開他。他把陳圓圓視為自己的親孫女,他對陳圓圓更多的是同情和憐憫,他和陳圓圓業都算的是上苦命人,他和圓圓互相理解,他從圓圓身上可以看的到自己,因為他自己也是個苦命人,一個太監要承受多大的屈辱啊!在加上大臣的猜疑和妒忌,大臣都恨他,恨他的權力太大,沒有人理解他,只有陳圓圓理解,只有陳圓圓知道他是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