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的經濟發展狀況
經濟,是指一定范圍(世界、國家、區域)內,組織一切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活動與關系的系統之總稱?,F代經濟伴隨著貨幣,當中被生產、流通、交換的物品被稱為商品,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五代十國的經濟發展狀況。
五代十國的經濟發展狀況:農業
唐朝后期至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地區的經濟因為長期的戰亂、天災而殘破不堪,河北、河南、山東與關中一帶都是戰亂區。例如943年后晉出帝時,春夏裏有早災,秋冬有水災,蝗蟲大起,境內竹木葉都被蝗蟲吃光;再加上軍事上人為的決黃河水,水浸汴、鄂各州,使北方的生產遭到極大破壞。相對的,自漢魏六朝以來,比較平穩的江南、湖廣與巴蜀地區的經濟持續發展而十分興盛,成為中原人民投奔的地方。在加上華南地區被細劃分數國,各國為了提升經濟力莫不細心經營,這使得十國的經濟力遠勝于重武力的五代。
雖然五代戰亂不堪,但仍有不少君王提振經濟。后梁太祖稱帝后重視農業,他任張全義為河南尹,以恢復河南地區的生產。908年又令諸州滅蝗以利農桑。后唐明宗執政期間,提倡節儉,興修水利,關心百姓疾苦,使百姓得以喘息。到后周時,后周太祖郭威為了減輕農民壓力,于952年直接將兵屯的營田賜給佃戶,以提升稅收;并且廢除后梁太祖朱溫實行的“牛租”,使農民免除牛死租存的負擔。到后周世祖時,建立均田制,按實際占有田畝征稅。這不同于隋唐前期的舊制,而是同兩稅法之后普遍實行稅產是一致的。
南方十國提倡經濟發展,并且重視興修水利,防水治害。例如吳越、南唐獎勵農桑;閩及南漢促進海外貿易;前蜀和后蜀亦能發展農耕絲織,此均能令南方的經濟得到發展。巴蜀地區在唐朝就十分富庶,有天府之國之譽稱。經歷戰亂后,在前蜀王建與后蜀孟知祥、孟昶父子的經營下,政治相對穩定。她們又注重興修水利,廣泛耕墾,在褒中一帶還興辦了屯田,使得農業生產比較發達。后蜀時期,“百姓富庶”、“斗米三錢”,米便宜到一斗三文錢。而兩廣地區也讓不少人遷居,五十年來,南嶺以南無事,使得南漢府庫逐漸充實。
吳與南唐、吳越所在的兩淮、江南與太湖地區在隋唐時期十分繁榮,是唐朝的糧食重鎮。歷經龐勛之變與黃巢之亂后也逐漸回復,當地朝廷支持大規模開墾荒地,并且修筑水道。吳和南唐在丹陽疏浚練湖,在句容疏浚絳巖湖,在楚州筑白水塘,在壽州筑安豐塘,少者溉田數千頃,多者溉田萬頃以上。吳越王錢镠在錢塘江修筑錢塘江石塘以防海潮侵襲,并且疏浚西湖、太湖和鑒湖等,又募民開墾荒田,免征田稅,使杭州一帶成為江南富裕之城。而福建地區在唐朝后期經濟力不強,王潮、王審知兄弟領有閩國后,他們勸民農桑,在連江縣車湖周圍筑堤,可溉田四萬余頃。南唐和吳越的農民還修建了一種圩田,即圍田。旱則開閘引水灌田,澇則關閘拒水,把低洼的澇地變成良好的耕田。而湖廣之地,在東晉南朝以來也十分興盛。馬殷據湖南建國楚國后,不斷提升湘中、湘西的糧食產量。在周行逢據有湖南時,人民“率務稼穡,四五年間,倉廩充實”。這些都使得長江中下游一帶成為“賦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的余糧區,到宋朝更有“蘇常(或湖)熟、天下足”的說法。
南方除了糧食作物興盛之外,在茶葉、絲綢與棉花等經濟作物也十分興盛,且進入專業化的地步。當時茶葉除了種于山區之外,也有建立于平地丘陵制之上。根據《四時纂要》記載當時江南茶園時分發達。五代時,楚國馬殷對于茶葉、植桑養蠶與棉花十分興盛,帶動楚國的商業與貿易發展。閩國發展經濟產物茶葉,又獎勵海上貿易,大舉提升當地的經濟。
五代十國的經濟發展狀況:手工業
諸國混戰雖然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但社會生產仍未中斷。即使在華北地區,后梁建國初和后唐明宗在位時,都曾分別采取某些恢復生產的措施。后周時,手工業如紡織、造紙、制茶、曬煮鹽等生產也有所發展。瓷器制造和雕版印刷業的成就尤為突出,南方和北方都有精制的秘色瓷器,也都出現了雕版印刷。
五代十國的經濟發展狀況:對外貿易
由于諸國林立,兵禍連年,商貿往來受到了嚴重影響。如蜀國法令規定:“不許奇貨東出”后周規定販運食鹽不得逾越漳河。但是,通商貿易、互通有無是大勢所趨。華北需要的茶葉經常通過商人南來販運,南方茶商的行蹤也遠至河南、河北,他們販賣茶葉,買回繒纊、戰馬。江南人所需的一部分食鹽也依賴華北供應。北方諸國從契丹、回鶻、黨項買馬蜀向西邊各少數族買馬。南方的吳越、南唐、楚、南漢等國以進貢方式和北方進行貿易。吳越、閩國與北方的貿易主要是通過海路。
對外貿易也很興旺,東自高麗、日本,西至大食,南及占城、三佛齊,都有商業往來。明州、福州、泉州、廣州都是外貿重要港口。吳越、吳國和南唐從海外輸入“猛火油”使用,還從海道再輸往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