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漢世祖劉旻人物生平
北漢世祖劉旻(895年-954年),原名劉崇,沙陀人,后漢高祖劉知遠之弟,五代十國時期北漢開國君主。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北漢世祖劉旻人物生平,希望對你有用!
北漢世祖劉旻人物生平
早年事跡
劉旻年輕時嗜好賭博,品行無賴,弱冠時到河東軍從軍,后升遷為虢州(今河南靈寶)軍校。
941年(后晉天福六年),劉知遠擔任河東節度使,任命弟弟劉旻為河東步軍都指揮使。942年(天福七年),劉旻改任麟州(今陜西神木北)刺史。不久,劉旻再次擔任河東馬步軍都指揮使兼三城巡檢使,并遙領泗州(今安徽泗縣)防御使。
鎮守河東
947年(后漢天福十二年),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立后漢,任命劉旻為特進、檢校太尉、行太原尹。不久,劉知遠率部南下,奪取汴梁(今河南開封),任命劉旻為北京(太原)留守。不久,劉知遠又加劉旻為河東節度使、同平章事。
948年(后漢乾佑元年),劉知遠病逝,其子劉承佑繼位,劉旻被任命為檢校太師、兼侍中。949年(乾佑二年),劉旻又兼任中書令。
當時劉承佑年少即位,朝政都掌握在顧命大臣手中。劉旻因與顧命大臣中的郭威有舊怨,心中非常不安。后來,劉旻在判官鄭珙的建議下,以防備契丹為名,招募亡命之徒,修繕兵甲戰具,充實府庫,并斷絕給朝廷的貢賦。同時對朝廷的命令,大都拒不奉行。
950年(乾佑三年),郭威在鄴都(今河北大名東北)起兵,劉承佑遇害。郭威因沒得到后漢大臣的擁戴,不敢稱帝,便派宰相馮道等前往徐州去迎劉赟(劉知遠養子,劉旻之子)到汴京繼位。劉旻本打算起兵入京,得知后大喜道:"我兒子當皇帝,我還擔心什么。"于是沒有起兵。
同年十二月,郭威被擁立為帝,建立后周,廢劉赟為湘陰公,劉旻便請求讓劉赟到太原。此時劉赟已經死了,郭威只能對劉旻好言撫慰。
建立北漢
951年(后周廣順元年),劉旻在太原稱帝,繼續沿用后漢的國號和乾佑年號,并派遣通事舍人李鋋出使契丹尋求援助。
契丹皇帝耶律阮遣使到北漢,稱周國每年愿送錢十萬緡。劉旻派宰相鄭珙施以重金,并自稱侄皇帝,稱耶律阮為叔父,同時請求冊封。耶律阮便冊封劉旻為大漢神武皇帝。
不久,耶律阮被害,耶律璟繼位。劉旻又派遣樞密直學士王得中出使契丹,向耶律璟借兵。耶律璟命蕭禹厥率五萬兵馬幫助劉旻。
同年九月,劉旻與契丹軍兵出陰地關(今山西霍邑北),攻打晉州(今山西臨汾)。在后周樞密使王峻的抵擋下,兩軍相持六十余日,劉旻被迫撤兵。正逢天降大雪,北漢軍損失慘重,回到太原的只有六七成。
952年(北漢乾佑五年),劉旻攻府州(今陜西府谷),不僅被折德扆擊退,還丟失了岢嵐軍(今山西岢嵐)。
從此之后,劉旻再也不敢入侵后周。北漢既要供養軍隊,又要對契丹進貢,所以賦稅很重,導致民不聊生,國內百姓很多都逃到后周境內。
兵敗高平
954年(乾佑七年)正月,郭威病逝,養子柴榮繼位。劉旻遣使再次向契丹借兵,契丹大將楊袞率兵馬十萬前來援助。劉旻以張元徽為先鋒,自己率起兵三萬攻打潞州(今山西長治)。張元徽在太平驛(今襄垣西)擊敗潞州軍,進圍潞州。
柴榮聞聽劉旻入寇,力排眾議,率軍親征。劉旻不知柴榮親征,繞過潞州,率兵南下,駐軍于高平(今山西高平)。
兩軍擺好陣勢后,劉旻見周軍兵少,心存輕視,對諸將道:"我們自己就能擊敗周軍,何必再向契丹借兵呢。今日不但能擊破周軍,也能震懾契丹。"眾將都贊同此言。
楊袞看過周軍陣勢后,對劉旻道:"這是勁敵,不要輕易進兵。"劉旻不聽,道:"時機不可失,您不要再說了,看我用兵。"楊袞心中很不高興。當時東北風突然轉為南風,劉旻不聽王得中的勸諫,命張元徽進兵,攻打周軍樊愛能、何徽部。
兩軍剛交戰,樊愛能、何徽便大敗而走,其部下士兵紛紛投降北漢,高呼萬歲。柴榮大驚,親自率親兵督戰。周軍見皇帝出陣,都舍命力戰。
劉旻見柴榮親自出陣,便命張元徽乘勝進兵。結果張元徽馬失前蹄,被周軍斬殺。張元徽一死,北漢士氣大挫。此時,南風更加強盛,北漢軍大敗,劉旻也止不住潰勢。而楊袞深恨劉旻之言,也不救援,率軍退走。
憂憤而死
不久,后周大將劉詞率后軍趕到,乘勝追擊。劉旻再次大敗,輜重、車駕等都被周軍繳獲。劉旻與十余人翻山而逃,歷盡艱辛方才逃回太原。
柴榮在潞州休整一番,斬殺樊愛能、何徽等人,然后進軍太原,又派符彥卿、史彥超防備契丹。柴榮圍困太原兩月,不能破城,又因契丹來援,這才班師離去。
劉旻因高平兵敗,太原被圍,憂憤成疾,將國事全都交托給次子劉承鈞,命其監國。同年十一月,劉旻病死,終年六十歲。監國劉承鈞繼位。
956年(乾佑九年),劉旻被葬于交城北山,廟號世祖。
北漢世祖劉旻的為政舉措
劉旻稱帝后,任命次子劉承鈞為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太原尹,節度判官鄭珙、觀察判官趙華為宰相,節度副使李存瓌為代州防御使,裨將張元徽為馬步軍都指揮使,陳光裕為宣徽使。
劉旻因北漢國地盤狹小,百姓貧困,沒有修建宗廟,而發給宰相的俸祿只有一百緡,節度使只有三十緡。
北漢世祖劉旻的人物評價
薛居正:劉崇以亡國之余,竊偽王之號,多見其不知量也。今元惡雖斃,遣孽尚存,勢蹙民殘,不亡何待!
吳任臣:世謂世祖常致書于周,求立子赟而不得,后方稱帝。推其志,是不以喪君為讎,而以殺子為讎也。要之,赟得立,則漢祀未斬,赟故不獨為世祖子矣,懼劉氏之餒而保一隅以圖存,其志洵有足悲者。高平之戰,僅以身免,所不亡者天耳。然則歷四君而卜年三十,嗚呼,夫豈盡人力也哉!
蔡東藩:劉崇不從李驤之言,以致劉赟死于非命,雖悔奚追,厥后甘心事狄,出師屢敗,欲泄忿而不得,欲報怨而未能,乃知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天下之不聽忠言,自致危禍者,皆類是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