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建立過程介紹
元朝歷史從1271年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開始,到1368年秋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攻陷大都為止,元朝在全國的統(tǒng)治結(jié)束。下面是小編帶給大家的元朝建立過程介紹。
元朝建立過程:大哉乾元
1260年3月,阿里不哥在宗王阿速臺等大多數(shù)蒙古正統(tǒng)派的支持下于蒙古帝國首都哈拉和林通過“忽里勒臺”大會即大汗位。與此同時,忽必烈與南宋議和后返回開平(今內(nèi)蒙古多倫),在中原儒臣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集會自稱大汗。1260年4月,忽必烈設立中書省,總管國家政務。1260年12月,忽必烈封吐蕃薩迦的八思巴為“國師”,命八思巴率領一些吐蕃語文學者重新創(chuàng)制蒙古文字。成吉思汗建國時,曾由塔塔統(tǒng)阿依據(jù)畏兀字母拼寫蒙古語言,制成蒙占文字行用。
忽必烈直到1264年才最終戰(zhàn)勝阿里不哥,隨后遷都大都(今北京),以上都為陪都。然而,支持阿里不哥的窩闊臺汗國拒絕歸附忽必烈而實際上獨立。蒙古察合臺汗國被忽必烈、阿里不哥、窩闊臺汗國等勢力多次爭奪,后與窩闊臺汗國的海都結(jié)盟對抗忽必烈。這兩個汗國位于今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中亞河中地區(qū)一帶、金帳汗國為術(shù)赤之長子拔都在1242年正式建立。伊兒汗國為旭烈兀在1256年正式建立,包括大伊朗等地。金帳汗國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時已實際上獨立,僅伊兒汗國承認忽必烈的大汗位,但在忽必烈去世后也獨立。造成蒙古帝國實際上的分裂。
1271年忽必烈在其領地內(nèi)公布《建國號詔》法令,取《易經(jīng)》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國號為“元”。至此,元朝的統(tǒng)治中心完全向中原轉(zhuǎn)移。這是蒙古政權(quán)由世界性大帝國轉(zhuǎn)為中原王朝的分水嶺。然而在此同時蒙古四大汗國(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兒汗國)先后各自為政,直到1303年元成宗與蒙古諸王在意識到內(nèi)戰(zhàn)是破壞大蒙古國的基業(yè)下終于達成議和,四大汗國名義上重新承認元朝皇帝為大蒙古國大汗,彼此間設驛路、開關塞恢復往來。元朝保留了術(shù)赤汗和伊兒汗在河東路、河南等處的份地,每年頒給歲賜。伊兒汗國君主即位仍需元朝皇帝遣使冊封,頒發(fā)“王府定國理民之寶”、“真命皇帝和順萬夷之寶”等漢文印璽,作為元朝的藩屬國。此后金帳汗國的數(shù)位君主,如脫脫(肅寧王)、月即伯等也得到了元朝皇帝的正式冊封。最后引發(fā)窩闊臺系的海都出兵爭奪汗位,造成漠北地區(qū)動蕩不安,史稱海都之亂。忽必烈的政權(quán)遂只包括中國與蒙古高原地區(qū)。
公元1272年,在劉秉忠規(guī)劃下,建都于中原的大都(今北京市)。次年正月元旦,忽必烈在正殿接受朝賀。忽必烈建國后,仍然十分注意保持和發(fā)展蒙古民族的語言與文化。
元朝建立過程:統(tǒng)一全國
早在元世祖在與阿里不哥作戰(zhàn)與整頓國內(nèi)之際,因為無暇對付南宋,于是派郝經(jīng)對南宋提出高壓的議和內(nèi)容。當時南宋宋恭帝僅五歲,由謝太后垂簾聽政,大權(quán)由謊稱擊退蒙古軍的賈似道掌握。由于賈似道畏懼謊言被擊破而幽禁郝經(jīng)。南宋并于1262年拉攏山東漢人世侯李璮,發(fā)起李璮叛亂。元軍平定叛亂后,元世祖斷然廢止?jié)h人世侯,以蒙古人直接管理地方事務,并且準備南征南宋[。
1268年元世祖發(fā)起元滅宋之戰(zhàn),首先派劉整與阿術(shù)率軍攻打襄陽,史稱襄陽之戰(zhàn)。[13]1274年元軍攻下襄陽,宋將呂文煥投降,隨后中書丞相史天澤和樞密院使伯顏率軍順漢水南下長江,目標建康。1275年降將呂文煥率元水陸聯(lián)軍于蕪湖擊潰賈似道的南宋水軍,史稱丁家洲之戰(zhàn)。隔年元軍攻陷臨安(今浙江杭州),謝太后與宋恭帝投降元軍[14]。然而陸秀夫等擁立7歲的宋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張世杰與陳宜中等大臣持續(xù)在江西、福建與廣東等地抗元。元軍陸續(xù)攻下華南各地,1278年南宋朝廷退至廣東崖山。隔年3月,張弘范在崖山海戰(zhàn)攻滅南宋海軍,陸秀夫挾持8歲的小皇帝宋幼主趙昺投海而死,南宋亡[15]。元朝統(tǒng)一中國地區(qū),結(jié)束自唐朝安史之亂以來520多年的分裂局面。
元朝建立過程:海外擴張
此后,元朝曾兩征日本、兩征安南(今越南北部)、兩征緬甸,先后使高麗、緬甸、臺城、安南等地成為元的屬國。對日本方面,忽必烈從1266年到1273年間曾先后六次派使臣前往日本招降,但是不是在中途遇上海暴,就是被日本拒絕。于是,1274年,忽必烈派忻都、洪茶丘率兵出征日本,但是遭到日軍的阻擊,失敗而還。1281年,忽必烈又以日本殺害蒙古使者為由組軍十萬征討日本,但是在日本鷹島遇到了颶風,蒙古船只大部分被海浪破壞和擊沉,軍隊也大半死傷,蒙古對日本的侵略夢想最終以失敗告終。
忽必烈稱帝后,安南國被迫稱臣納貢,1281年,元朝設立安南宣慰司,1284年,忽必烈之子鎮(zhèn)南王脫歡領兵出征安南,安南王兵敗后撤離都城,隱蔽于山林間,元軍最終由于水土不服,不得不撤兵。1287年,忽必烈再次命脫歡為統(tǒng)帥進攻安南,遭到安南人民的頑強抵抗,加上酷熱疾病的不斷發(fā)生,元軍的這次侵略又以失敗告終。1293年,忽必烈派兵第三次出征安南,但是,第二年忽必烈就病死了,元成宗即位后,下詔罷征安南。元朝對安南的戰(zhàn)爭到此結(jié)束。
南宋滅亡后,占城自愿歸附元朝。1282年,忽必烈派唆都出兵占城,受到了占城軍民的奮力抵抗,唆都戰(zhàn)死,1284年,蒙古軍不得不撤回,此后忽必烈雖然有幾次派兵出征占城,但均告失敗。
1277年,緬兵發(fā)兵侵擾元朝千額、金齒等地,云南行省遂派兵征討緬國,招降了三百余寨。1283年,忽必烈再次派兵攻掠緬國,緬國十二部投降,1287年,緬國庶子廢緬王后自立為王,元朝借機再次攻緬國,從此緬國臣服納貢。
1281年,忽必烈命爪哇國國王親自朝貢,但遭到拒絕,1292年,忽必烈派史弼等征討爪哇,適值葛郎國叛亂,爪哇國王的女婿遣使投降元朝。元朝遂派兵幫助爪哇國招降了葛郎國,葛郎國假意投降后不久卻夾攻元朝,元并被迫兵敗撤回[19]。
元朝建立過程:財政問題
由于元朝廷需要賞賜大量財寶予宗室貴族,加上開支繁重,財政日漸緊張,朝臣為了財政問題發(fā)生爭執(zhí),分裂成以許衡等漢人與漢化蒙古人為首的儒臣派與以阿合馬、盧世榮與桑哥等色目人與漢人為首的理財派[20]。儒臣派認為元廷應該節(jié)省經(jīng)費、減免稅收。理財派認為南人藏有大量財物,應沒收以解決朝廷的財政問題。由于元世祖信任阿合馬,設立尚書省解決財政問題。而儒臣則以受漢化更深的太子真金為核心與阿合馬抗衡。最后阿合馬被刺殺,太子真金也因為得病而死。然而元世祖不信任儒臣派,依舊任用理財派官員來解決財政問題,導致財政惡化。
元朝建立過程:對外關系
1252年蒙哥派其弟旭烈兀西征。1258年,西征軍攻陷巴格達,滅阿拔斯王朝。1259年旭烈兀征敘利亞,1260年攻克大馬士革,但是因旭烈兀因蒙哥死亡而返回蒙古,留下的小部隊于1260年9月在巴勒斯坦境內(nèi)阿音札魯特戰(zhàn)役遭遇埃及穆斯林兵團阻擊。至此蒙古西征到此為止。除巴勒斯坦、小亞細亞地區(qū)以外,西亞、中亞、以及中國北部,均已處于蒙古人控制之下。
1259年蒙哥在征南宋時陣亡,次年其弟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被選立為大蒙古國大汗,而忽必烈則在中原開平在精兵擁立下自立為大汗。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為爭奪汗位發(fā)動戰(zhàn)爭,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兵敗投降,忽必烈定為一尊,遷都大都(今北京)。于1275年抵達元上都(開平),隨后又抵達大都(北京)。馬可的聰明一直非常討忽必烈喜歡,封他許多官,也派他到各地為元朝皇帝的使者。馬可·波羅去過中國很多地方和見到許多比歐洲先進的文化成就。1292年,馬可·波羅和父親叔叔受忽必烈委托,從泉州出發(fā)經(jīng)海路護送蒙古公主闊闊真到伊兒汗國成婚。忽必烈答應他們,在完成使命后,可以轉(zhuǎn)路回國。1295年波羅一家人回到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