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代的階級關系
夏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 )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夏代的階級關系,希望能幫到大家。
夏代的階級關系
夏王朝是奴隸制國家。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夏王朝的奴隸,主要來源于戰爭中的俘虜。某些部族被夏王朝討滅之后,組織形式依然保留,其成員整體均淪為奴隸,例如,據《楚辭天問》注,啟討滅有扈氏,將其部族成員罰作“牧豎”,即放牧牲畜的奴隸。
夏王朝的貴族擁有大量土地和眾多奴隸。據《左傳·哀公元年》記載,少康失國逃奔有虞氏時,仍“有田一成,有眾一旅”。少康寄居他族尚且如此,其貴為天子之時,直接控制的土地和奴隸當巨不勝數。
夏王朝統治者發動戰爭,除掠奪財富和奴隸,也為了攫取美女,以滿足其驕奢淫逸的生活。據《國語·晉語》記載,夏朝末代國王桀討伐有施氏,“有施氏以妹喜女焉。”《竹書紀年》云,岷山氏“進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桀受二女,無子,刻其名于苕華之玉。”
平民是夏王朝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平民的地位雖高于奴隸,但是也深受貴族的壓迫。平民與貴族的矛盾,是社會的重要矛盾。平民意愿的向背,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夏王朝的安危。后羿之所以能篡奪夏王朝的政權,正是因為太康沉迷于田獵,失去了平民的支持。后羿“不修民事”,終日游樂,亦為寒浞所殺。寒浞重蹈太康、后羿的覆轍,“不恤人事”,也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實乃萬古不變之真理。少康滅寒浞之后,經其子杼的治理,夏朝復趨穩定。杼是夏朝的一代著名國王。《國語·周語上》稱杼“能帥禹者也,夏后氏報焉。”意思是說,杼能繼承禹的功業,因而夏人以高規格的報祭來祭祀他。
夏朝末期,統治階級對奴隸和平民的壓榨日益深重,導致社會矛盾空前尖銳。
《史記·夏本紀》載:“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后氏德衰,諸侯畔之。”
夏桀暴虐無道尤甚,大肆搜刮百姓,屢次發動對外戰爭,民怨沸騰。《史記·夏本紀》云:“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桀大興土木,營造宮殿,又廣收美女,伎樂之人,充陳后宮。桀寵愛妹喜,不惜大量撕扯貴重的絲織品,甚至造酒池行舟,以博取妹喜的歡心。
史家以悲憤的筆墨無情鞭撻桀荒淫無度的劣行。《竹書紀年》云:“桀(筑)傾宮,飾瑤臺,立玉門。”《管子?輕重甲篇》云:“昔者桀之時,女樂三萬人,端譟晨樂聞于三衢,是無不服文繡衣裳者……桀無天下憂,飾婦女鐘鼓之樂。”《列女傳?夏桀末喜傳》云:“桀既棄禮義,淫于婦人,求美女積之于后宮,收倡優,侏儒、狎徒能為奇偉戲者,聚之于旁。造爛漫之樂,日夜與妹喜及宮女飲酒,無有休時,置妹喜于膝上,聽用其言。昏亂失道,驕奢自恣,為酒池可以運舟……醉而溺死者,妹喜笑之以為樂。”《帝王世紀》云:“末喜好聞裂繒之聲而笑,桀為發繒裂之,以順適其意。”桀的倒行逆施,激起廣大民眾的無比仇恨。諸侯國亦不甘臣服,伺機反叛。桀非但不思悔改,反而自比天日,頑冥不化。百姓切齒咒罵,寧愿與太陽同歸于盡。《史記·殷本紀》集解引《尚書大傳》曰:“桀云‘天之有日,猶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矣!’《史記·殷本紀》云,眾人曰:“是日何時喪?予與汝皆亡!”
夏王朝危機四伏,統治階級中的有識之士深感憂慮。關龍逢直言勸諫,竟被桀所殺,引起朝野的極大震動。《韓詩外傳》云:“桀為酒池,可以運舟,糟丘足以望十里……關龍逢進諫曰:‘古之人君,身行禮義,愛民節財,故國安而身壽,今君用財若無窮,殺人若恐弗勝,君若弗革,天殃必降,而誅必至矣!君其革之。’立而不去朝,桀囚而殺之。”《呂氏春秋?慎大覽》云:“眾庶泯泯,皆有遠志,莫敢直言。”
商是夏朝的東鄰屬國。在湯的治理下,國威日盛。湯集聚不堪夏朝統治的方國和部族,大有取夏而代之的氣勢。桀既已不可救藥,其臣屬紛紛投奔商湯,以求自保。夏太史令終古為其中之著名者。《呂氏春秋?先識覽》云:“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執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如商。湯喜而告諸侯曰:夏王無道,暴虐百姓,窮其父兄,恥其功臣,輕其賢良,棄義聽讒,眾庶咸怨,守法之臣,自歸于商。”《淮南子?汜論訓》亦云:“夫夏之將亡,太史令終古先奔于商,三年而桀亡。”
夏王朝險象環生,氣數殆盡。商湯乘機起兵,桀敗走鳴條,夏遂亡。《帝王世紀》云:“桀淫亂,災異并見,雨日斗射,攝提移處,五星錯行,伊洛竭,慧星出,鬼哭于國,湯伐之。”《史記·夏本紀》云:“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鳴條,遂放而死。”“湯乃踐天子位,代夏朝天下。”鳴條,在今山西蒲州安邑縣境內。《史記·殷本紀》正義引《括地志》云:“高涯原在蒲州安邑縣北三十里南阪口,即古鳴條陌也。鳴條戰地,在安邑西。”
夏代的科技
夏代設有歷法官。后人專門整理的《夏小正》,已經被現代的天文學者證實是綜合夏代至春秋時期歷法知識的古籍,《夏小正》為中國現存最早的科學文獻之一,書中除二月、十一與十二月外,每月載有確定季節的星象(主要是夏桀失政圖拱極星象與黃道星象)以指導務農生產,另外亦有記載當月植物之生長形態、動物之活動習性與祭祀(亦為物候學之重要典籍)。
由于《夏小正》內容涉及星象與農業賴以使用之歷法的關系,對古代天象與先秦歷法研究也有相當重要之參考價值。
《夏小正》是中國現存最早一部具有豐富物候知識的著作。其經文有463字,按一年12個月分別記載了物候、氣象、天象、和重要政事,主要是有關生產的農耕、蠶桑、養馬以及采集、漁獵等活動。地圖的出現,從夏禹治水的傳說中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已經認識了許多高山大河,確定了大地的東西南北,學會了開渠、分洪、修堤,并且掌握了計算、測量和繪制簡單的地圖。傳說大禹通過自己的實踐,收集了九州島島獻來的銅等金屬,鑄了九個大鼎,鼎上分別有各州的山川、草木、禽獸,有人說這可能是導游的“指南圖”,或者說是4000年前的原始地圖。
看了“夏代的階級關系”還想看:
1.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岳麓書社
2.古代夏朝的國防的形式
3.夏朝的統治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