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的歷史故事
譚嗣同是中國近代資產階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維新志士。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譚嗣同的歷史故事,希望能幫到你。
譚嗣同的歷史故事篇1
戊戌變法指1898年(農歷戊戌年)以康有為為首的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皇帝所進行的資產階級政治改革,主要內容是: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這次運動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強烈反對,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發動政變,光緒被囚,維新派遭捕殺或逃亡國外。歷時僅一百零三天的變法終于失敗。也叫戊戌變法、百日維新。
戊戌變法又名維新變法,其高潮則為百日維新, 是中國清朝光緒年間(1898年)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這次變法主張由光緒皇帝親自領導,進行政治體制的變革,希望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近代化道路。
明治維新成功與戊戌變法失敗的真正原因。
變法開始
1897年末,山東發生曹州教案,兩名德意志帝國傳教士被殺。德國乘機侵占膠州灣(今青島),俄國同時進占旅順大連,法國進占廣州灣(今廣東湛江),英國進占山東威海,并要求拓展九龍新界。列強意圖瓜分剛敗于日本的清朝,在朝中再次敲響了警鐘。
光緒帝雖然在1887年十七歲時已在名義上親政,但實權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里。面對列強瓜分的危險,1898年(戊戌年),慈禧太后同意光緒帝進行朝政的改革。6月11日,光緒帝帝頒布《定國是詔》,表明變更體制的決心,這亦是百日維新的開始。之后光緒帝帝召見康有為, 調任他為京章行走,作為變法的智囊。 其后又用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等人,協助維新。
新政內容主要有:裁汰冗員、廢八股、開學堂、練新軍、滿漢平等,等等;涵蓋教育、軍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體制。其最終目標,是推行君主立憲制。康有為向光緒帝帝贈送康有為自己的著作日本變政考和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還有李提摩太的〈泰西新史攬要〉的譯本和其他有關各國改革的書。正在變法的時候想要推薦使把型號特別地當作明治維新的改革前進了。
戊戌政變新政一開始便遭到原來各大臣的抵制。特別是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榮祿,更是保守派的頭目。9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召見統率北洋新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面談后升任他為侍郎候補。另一方面,直隸總督榮祿以英俄開戰,催袁急回天津。據袁世凱的日記,之后譚嗣同於9月18日夜訪袁世凱住處,透露皇上希望袁世凱可以起兵勤王,誅殺榮祿及包圍慈禧太后住的頤和園。兩日后(9月20日),袁世凱回到天津,將譚嗣同的計劃向榮祿報告。 9月19日,慈禧太后回宮,9月21日即臨朝,宣布戒嚴,火車停駛;并即幽禁光緒帝,廢除新政,搜捕維新黨人。是為戊戌政變,結束了只有一百零三天的維新。維新黨人中,康有為早離開北京,梁啟超逃入日本使館。其他數十人被捕,包括稱為「戊戌六君子」的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六人于9月28日斬于菜市口。徐致靖處以永遠監禁;張蔭桓則發放新疆。所有新政,除京師大學堂(即現北京大學)外,一律都被廢止。
譚嗣同的歷史故事篇2
國捐軀,不只是在戰場上才有。那些為使祖國富強起來和惡勢力斗爭的義士,同樣表現了視死如歸的精神。清朝末年,發生過一次不成功的改革運動,叫戊戌變法。譚嗣同等六君子就是為變法而死的義士。
譚嗣同從小就痛恨外國勢力侵略中國,決心為祖國富強而奮斗。他和康有為等人提出變法的主張,卻遭到了封建頑固派的激烈反對。譚嗣同看出變法的艱難,對朋友們說:“就是殺身滅族,我也不會改變主張。中國只有鬧到新舊兩黨流血遍地,才有希望。不然真是要亡國了。”
1898年,光緒皇帝決定變法,譚嗣同成了主要助手。不料慈禧太后又發動了政變,囚禁了皇帝,下令逮捕維新人士。康有為等人逃走了。譚嗣同沒有跑,他說:“各國的變法,沒有不流血而成功的。現在中國還沒有人為變法而流血,這是國家不能強盛的原因。如果要有人流血,就從我開始吧!”
譚嗣同被捕以后,毫無懼色,在監獄中寫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他被押到刑場受刑前,大聲喊著:“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這位笑迎死亡的義士,心里裝著祖國。他自動走向死亡,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死,有多大價值。
譚嗣同的歷史故事篇3
"世間萬物抵春秋,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這首充滿了憂國憂民的詩,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所作。
1898年8月,譚嗣同被光緒帝召見,參與新政,進行變法,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把變法看成洪水猛獸,提出"寧可亡國,不可變法" 。并派親信榮祿為直隸總督,統率北洋軍隊,控制北京,伺機撲滅變法運動。
改良派幻想爭取榮祿部下的袁世凱的支持來扭轉局勢。袁世凱表面假裝支持,暗中卻向榮祿告密。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逮捕改良派。日本志士勸譚嗣同去日本,朋友"再四強之",他不肯走。他說:
各國變法,無不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字字鏗鏘,擲地有聲,表現了一個愛國者自我犧牲的偉大情懷。后來,他刁二幸被捕,旋即遇難。臨刑前,譚嗣同神色坦然,寫下了激越悲壯的絕命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看過譚嗣同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