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日食記錄仲康日食
夏代仲康時期,負責觀測天象的官員羲和失職,沒能及時預告日食,以至當這次日食現象出現時,人們不知發生了什么怪異的事變,驚慌失措,亂成一團。夏代仲康時期距今約四千多年,這次日食的記錄,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中國最早的日食記錄仲康日食,希望對你有用!
仲康日食
最早日食
"帝仲康時,羲和湎淫,廢時亂日" 《史記.夏本紀》這也是一句普通的議論時事的句子,沒有天文現象的成分在里面。其大意為:"帝仲康之時,羲和(管理天文歷法的官員)沉湎于酒色,貽誤農時,玩忽職守"。夏代,已經很重視天象的觀察,"觀象授時"成為一種國政。據《尚書·夏書》記載,夏代仲康時期,負責觀測天象的官員羲和失職,沒能及時預告日食,以至當這次日食現象出現時,人們不知發生了什么怪異的事變,驚慌失措,亂成一團。夏代仲康時期距今約四千多年,這次日食的記錄,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
在中國歷史上,很早就設有專門的部門和人員進行天象的觀測了。其目的,一是了解日、月的運行規律,制定盡可能精密的歷法以滿足農業社會從事農耕的需要;第二個原因比較復雜,中國古代占主導地位的思想是"天人合一"觀念,這種觀念認為,"天"是一個有意志、有人格的神,天帝支配著人間,在支配過程中,天帝經常通過星象上的變化給人間以預兆和警告,因此,各代朝廷都有龐大的司天機構日夜監視這些天象的變化。天文官作為人間君王"通天"的媒介和信使,地位和威望都非同一般。由于天文官舉足輕重的位置,朝廷對于天文官的期望往往很高,天文官也時刻不敢懈怠。
日食來歷
夏朝之時,第四位君王仲康時代,國勢剛從前朝太康時代的動亂中恢復過來,朝廷內外很有些"中興"的氣象。這年的金秋季節,麥浪滾滾,晴空萬里,農民們正在田里收獲一年的勞動果實,中午時分,人們突然發現,原本高懸在天空光芒四射的太陽,光線在一點點減弱,仿佛有個黑黑的怪物在一點點地把太陽吞吃掉--這是"天狗吃太陽"了!百姓們面對突如其來的兇險天象,個個驚恐萬狀,急忙聚集起來敲盆打鑼,按過去的經驗,這樣就可以把天狗嚇走。
對這一天象最為恐懼的還是朝廷和天子,因為"天狗吃太陽"預示著國家將有災難發生,可能會危及帝王的地位或生命。那時,朝廷已經形成一套"救日"儀式,每當發生"天狗吃太陽"時,監視天象的天文官羲和要在第一時間觀測到,然后立刻以最快的速度上報朝廷,隨后天子馬上率領眾臣到殿前設壇,焚香祈禱,向上天貢獻錢幣以把太陽重新召回??蛇@次,時間過去了好久,大家眼看著太陽一點點消失,無盡的黑夜就要籠罩大地了,文武百官和仲康大帝都已聚到宮殿前了,卻獨不見羲和的身影。已經錯過了最佳救護時間,仲康大帝顧不得多想,連忙主持開始了救護之禮。
殿內殿外一片忙亂,宮中樂官急急忙忙敲響了救日的鼓聲,主管錢幣的官匆匆地趕往錢庫去取錢,其他官員也慌慌張張跑來跑去安排儀式,這時天色越來越暗,突然,天地一下子陷入黑夜,幾步之內難辨人影,太陽被天狗徹底吞吃了。仲康大帝率眾官跪倒在地,一遍遍地乞求上天寬恕,這一瞬間,人人心中都十分恐懼,心想因為沒有及時救護,太陽可能永遠不出來了,大夏王朝的末日到了。
不知過了多久,就在人們感到徹底絕望時,太陽的西邊緣露出了一點亮光,大地也逐漸明亮起來,日盤露出得越來越多,天狗終于把太陽吐出來了!仲康大帝和文武百官這才舒了一口氣。
"天狗吃太陽"終于結束,仲康大帝這時才發現,天文官羲和到現在也沒露面,發生了這么大的事,身負重任的羲和居然不見人影,仲康大帝十分惱火,立刻派人去尋找。
幾個差役趕到清臺(當時的天文觀測臺),好不容易在清臺旁守夜的小屋里找到了羲和。這位重任在肩的天文官居然在呼呼大睡,一問羲和的下屬,才知道羲和昨天喝了一夜的酒,此刻仍然爛醉如泥,差役們不敢耽擱,架起羲和塞進車子,把他送進宮中。
到了殿上,跪倒在天子面前,羲和還是混混沌沌,不知幾分人事。仲康大帝問明情況,才知原來是羲和酗酒誤事,頓時大怒,立刻下令將羲和推出斬了首。
日食歷史
記錄在中國最早的一本歷史文獻匯編里,這是國人第一本書,所以名字就叫《書》,到漢代被稱作《尚書》,意思是"上古之書",后因為成了儒家的重要經典,又被稱作《書經》。其中《胤征篇》說:"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師,羲和廢厥職,酒荒于厥邑……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羲和尸厥官,罔聞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誅。""厥"即"其",季秋是秋天的第三個月--夏歷的九月,"辰"指日月之會,房是房宿,即天蝎座β、δ諸星,"辰弗集于房"即日月在房宿合朔時出現了問題,那時大概還沒有"日食"一詞,所以只好這樣描述性地說明。瞽是樂官,嗇夫是掌管錢幣的官,庶人即百姓。樂官擊鼓、嗇夫急跑取幣、百姓奔走都是在匆忙舉行日食救護儀式。尸,主管,羲和尸位素餐,發生了重大天象還不知道,結果丟了性命。
雖然沒有"日食"二字,這則記錄也早就被證認為是一次日食記錄,而且是中國最早的記錄,被稱作"書經日食"、"仲康日食",可能發生在公元前1961年10月26日,據現代天文方法推算,那次日食發生在中午,全食帶恰好穿過中原地區。
夏商周斷代工程的考古學家李伯謙所說:"取夏之始年為公元前2069年與'夏商周斷代工程'中'仲康日食研究'專題的研究結論也不矛盾。 《左傳》昭公十七年引《夏書》有關內容和《史記.夏本紀》所記'帝仲康時,羲和湎淫,廢時亂日'。學者多認為是發生在夏代仲康元年季秋的一次大食分日食,倍受國內外天文學史家的關注。"他們放棄了最基本的解讀,一切解讀都必須圍繞日食進行。五子之歌
康失邦,昆弟五人須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太康尸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咸貳,乃盤游無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窮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從,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 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予臨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訓有之,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墻。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厎滅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關石和鈞,王府則有?;膲嬝示w,覆宗絕祀!"
其五曰:"嗚呼曷歸?予懷之悲。萬姓仇予,予將疇依?郁陶乎予心,顏厚有忸怩。弗慎厥德,雖悔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