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克殷的過程及結果
武王克殷又稱牧野之戰,是周武王的聯軍與商朝軍隊在牧野(今河南省淇縣南、衛河以北,今衛輝市境內)進行的決戰。由于帝辛(商紂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東南夷,雖取得勝利,但窮兵黷武,加劇了社會和階級矛盾,最后兵敗自焚,商朝滅亡。故《左傳》稱:"紂克東夷而損其身"。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武王克殷的過程及結果,希望對你有用!
武王克殷圖片
武王克殷簡介
中國商周之際 ,周武王率軍直搗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在牧野(今淇縣以南衛河以北地區)大破商軍,滅亡商朝的一次決戰。
周武王繼位后四年( 前1057年,一說前1027),得知商紂王統治集團分崩離析,商軍主力遠征東夷,朝歌空虛,即率兵車300乘,虎賁3000人(一說還有甲士4.5萬人)伐商。十二月下旬周軍東進至孟津 ,與庸、盧、彭、濮、蜀(均居今漢水流域) 、羌、微 (均居今渭水流域)、(居今山西平陸南)等 8個方國部落軍隊及各反商諸侯軍會合。周武王利用商地人心歸周的有利形勢,率本部及 8個方國部落軍隊,于次年一月初四拂曉進至牧野。商紂王驚聞周軍來襲,倉促武裝大批奴隸等,連同守衛國都的軍隊(一說70萬,一說17萬,均難確信) ,開赴牧野迎戰 ,初五凌晨,周軍布陣畢,莊嚴誓師,史稱“牧誓”。
武王在陣前聲討商紂罪行,統一戰斗動作以保持陣形嚴整,嚴申不準殺降以瓦解商軍。隨即命呂望率一部精兵沖擊商軍前陣。商軍中奴隸心向武王,紛紛倒向周軍。武王以主力猛烈突擊,商軍土崩瓦解。紂王倉皇逃回朝歌,登鹿臺自焚而死。周軍占領商都,商朝滅亡。此役是中國古代車戰初期的著名戰例。周爭取人心、翦商羽翼、乘虛進攻的謀略,對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武王克殷戰役背景
商朝自商湯滅夏建立,經歷六百多年后,傳位至第三十一位國王帝辛(商紂王)時,已是危機四伏。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帝辛“資辯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但“好酒淫樂,嬖于婦人”。政治上帝辛耗巨資建鹿臺、矩橋,造酒池肉林,使國庫空虛。寵信愛妃妲己以及飛廉、惡來等一幫佞臣,妄殺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造成諸侯臣屬紛紛離叛。軍事上帝辛致力于用兵于東南夷族,雖然戰爭取得了勝利,俘虜了“億兆(上百萬)夷人”,帝辛也被譽為“百克(百戰百勝)”,但商軍主力遠征東夷,造成商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空虛,無兵可守。
周本來是渭水中游的一個古老部落,居住于今陜西中部的一些地區,依靠優越的自然環境逐漸發展起來。到姬昌時,對內重用呂尚、散宜生、太顛、閎夭、南宮適等一幫賢臣,國力日強;對外姬昌宣揚德教,積極調停各方國間的爭端,使諸侯紛紛依附。姬昌趁機大搞統一戰線,而各國由于要供應商朝攻打東夷的大量軍隊和物資,又受到商王的猜忌和鉗制,早已苦不堪言,當然也樂于向“西伯”靠攏。據《史記》記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
武王克殷原因
原因自然是因為殷商統治集團政治腐朽,橫行暴斂,嚴刑酷法,導致喪盡民心,眾叛親離。其次是對東方進行長期的掠奪戰爭,削弱了力量,且造成軍事部署的失衡。三是殷商統治者對周人的戰略意圖缺乏警惕,放松戒備,自食惡果。四是作戰指揮上消極被動,無所作為。加上軍中那些臨時倉促征發的奴隸陣上起義,反戈一擊,其一敗涂地也就不可避免了。
商朝最后一任君王。名辛,為帝乙的兒子,史稱為紂王。雖材力過人,然拒諫飾非,耽於酒色,暴斂重刑,遂導致民怨四起。周武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商者八百;戰於牧野,紂軍敗,自焚於鹿臺。紂王是殷商王朝最后一個帝王。他勇力過人,反應敏捷,有文武才能。曾多次征伐東夷,獲得大量奴隸與財富。但他生活奢侈腐化,加劇了社會矛盾。他橫徵暴斂,行為暴虐,不聽諫阻,一意孤行,致使微子去之,箕子以為奴,比干諫而死。他自以為上天會保佑他,以為自己不會滅亡。
但是,對於商王紂,大臣不親,小民疾怨,天下叛之。紂王迷於妲己的美色,對她言聽計從。妲己喜歡歌舞,紂王令樂師師涓創作靡靡的音樂,下流的健蹈。妲己伴著『靡靡之音』起舞,妖艷迷人。於是紂王荒理朝政,日夜宴游。紂王設『酒池肉林』,每宴飲者多至三千人,令男女裸體追逐其間,不堪入目。九侯有一位女兒長得十分美麗,應召入宮,因看不慣妲己的淫蕩被殺,九侯也遭『醢刑』,剁成肉醬分給諸侯。妲己喜觀『炮烙之刑』,將銅柱涂油,燃以火炭,令犯人行其上,跌落火紅的炭中,腳板被燒傷,不時發出慘叫聲。妲己聽到犯人的慘叫,就像聽到刺激感官的音樂一樣發笑。紂王為了博得妲己一笑,濫用重刑。周武王在經過長期準備之后,看到殷紂王已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於是發兵東進。
武王克殷戰役經過
商湯所建立的商王朝,歷經初興、中衰、復振、全盛、寖弱諸階段后,到了商紂王(帝辛)即位時期,已步入了全面危機的深淵。在封王的統治下,殷商王朝政治腐敗、刑罰酷虐,連年對外用兵,民眾負擔沉重,痛苦不堪;貴族內部矛盾重重,分崩離析,從而導致了整個社會動蕩不安,出現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的混亂局面。
與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商王朝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商的西方屬國——周的國勢正如日當中、蒸蒸日上。公劉、古公亶父、王季等人的積極經營,使周迅速強盛起來,其勢力伸入江、漢流域。文王姬昌即位后,任用熟悉商朝內部情況的賢士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積極從事伐紂滅商的宏偉大業。
周文王為牧野之戰的展開、“翦商”大業的完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政治上他積極修德行善,裕民富國,廣羅人才,發展生產,造成“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的清明政治局面。他的“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政策,贏得了人們的廣泛擁護,鞏固了內部的團結。在修明內政的同時,他向商紂發起了積極的政治、外交攻勢:請求商紂“去炮烙之刑”,爭取與國,最大限度孤立商紂。文王曾公平地處理了虞、芮兩國的領土糾紛,還頒布“有亡荒閱”(搜索逃亡奴隸)的法令,保護奴隸主們的既得利益。通過這些措施,文王擴大了政治影響,瓦解了商朝的附庸,取得了“伐交”斗爭的重大勝利。在處理商周關系上,文王表面上恭順事商,以麻痹紂王。他曾率諸侯朝覲紂王,向其顯示所謂的“忠誠”。同時大興土木,“列侍女,撞鐘擊鼓”,裝出一副貪圖亨樂的樣子,欺騙紂王,誘使其放松警惕,確保滅商準備工作能夠在暗中順利地進行。 在各方面準備工作基本就緒之后,文王在呂尚的輔佐下,制定了正確的伐紂軍事戰略方針。其第一個步驟,就是翦商羽翼,對商都朝歌形成戰略包圍態勢。為此,文王首先向西北和西南用兵,相繼征服犬戎、密須、阮、共等方國,消除了后顧之憂。接著,組織軍事力量向東發展,東渡黃河,先后翦滅黎、邘、崇等商室的重要屬國,打開了進攻商都——朝歌的通路。至此,周已處于“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有利態勢,伐紂滅商只不過是一個時間問題了。文王在完成翦商大業前夕逝世,其子姬發繼位,是為周武王。他即位后,繼承乃父遺志,遵循既定的戰略方針,并加緊予以落實:在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與諸侯結盟,向朝歌派遣間諜,準備伺機興師。
當時,商紂王已感覺到周人對自己構成的嚴重威脅,決定對周用兵。然而這一擬定中的軍事行動,卻因東夷族的反叛而化為泡影。為平息東夷的反叛,紂王調動部隊傾全力進攻東夷,結果造成西線兵力的極大空虛。與此同時,商朝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呈現白熾化,商紂飾過拒諫,肆意胡為,殘殺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逼走微子。武王、呂尚等人遂把握這一有利戰機,決定乘虛蹈隙,大舉伐紂,一戰而勝。
公元前1027年(一說前1057年)正月,周武王統率兵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4萬5千人,浩浩蕩蕩東進伐商。同月下旬,周軍進抵孟津,在那里與反商的庸、盧、彭、濮、蜀(均居今漢水流域)、羌、微(均居今渭水流域)、髳(居今山西省平陸南)等方國部落的部隊會合。武王利用商地人心歸周的有利形勢,率本部及協同自己作戰的方國部落軍隊,于正月二十八日由孟津冒雨迅速東進。從汜地(今河南滎陽汜水鎮)渡過黃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輝縣西北)折而東行,直指朝歌。周師沿途沒有遇到商軍的抵抗,故開進順利,僅經過6天的行程,便于二月初四拂曉抵達牧野。
周軍進攻的消息傳至朝歌,商朝廷上下一片驚恐。商紂王無奈之中只好倉促部署防御。但此時商軍主力還遠在東南地區,無法立即調回。于是只好武裝大批奴隸,連同守衛國都的商軍共約17萬人(一說70萬,殊難相信),由自己率領,開赴牧野迎戰周師。二月初五凌晨,周軍布陣完畢,莊嚴誓師,史稱“牧誓”。武王在陣前聲討紂王聽信寵姬讒言,不祭祀祖宗,招誘四方的罪人和逃亡的奴隸,暴虐地殘害百姓等諸多罪行,從而激發起從征將士的敵愾心與斗志。接著,武王又鄭重宣布了作戰中的行動要求和軍事紀律:每前進六步、七步,就要停止取齊,以保持隊形;每擊刺四、五次或六、七次,也要停止取齊,以穩住陣腳。嚴申不準殺害降者,以瓦解商軍。 誓師后,武王下令向商軍發起總攻擊。他先使“師尚父與百夫致師”,即讓呂尚率領一部分精銳突擊部隊向商軍挑戰,以牽制迷惑敵人,并打亂其陣腳。商軍中的奴隸和戰俘心向武王,這時便紛紛起義,掉轉戈矛,幫助周帥作戰。武王乘勢以“大卒(主力)沖馳帝紂師”,猛烈沖殺敵軍。于是商軍十幾萬之眾頃刻土崩瓦解。紂王見大勢盡去,于當天晚上倉惶逃回朝歌,登上鹿臺自焚而死。周軍乘勝進擊,攻占朝歌,滅亡商朝。爾后,武王分兵四出,征伐商朝各地諸侯,肅清殷商殘余勢力。
武王克殷評論
周軍取得牧野之戰的徹底勝利決非偶然。首先是周文王、周武王長期正確運用“伐謀”、“伐交”策略的結果。它起到了爭取人心,翦敵羽翼,麻痹對手,建立反商統一戰線的積極效果。其次,是做到了正確選擇決戰的時機,即乘商師主力遠征東夷未還,商王朝內部分崩離析之時,果斷地統率諸侯聯軍實施戰略奔襲,從而使敵人在戰略、戰術上均陷于劣勢和被動,未暇作有效的抵抗。第三,適時展開戰前誓師,歷數商紂罪狀,宣布作戰行動要領和戰場紀律,鼓舞士氣,瓦解敵人。第四,在牧野決戰的作戰指揮上,善于做到奇正并用,予敵以巧妙而猛烈的打擊,使之頃刻徹底崩潰。 商紂王之所以迅速敗亡,根本的原因自然是因為殷商統治集團政治腐朽,橫行暴斂,嚴刑酷法,導致喪盡民心,眾叛親離。其次是對東方進行長期的掠奪戰爭,削弱了力量,且造成軍事部署的失衡。三是殷商統治者對周人的戰略意圖缺乏警惕,放松戒備,自食惡果;四是作戰指揮上消極被動,無所作為。加上軍中那些臨時倉促征發的奴隸陣上起義,反戈一擊,其一敗涂地也就不可避免了。
武王克殷意義
牧野之戰是我國古代車戰初期的著名戰例,它終止了殷商王朝的六百年統治,確立了周王朝對中原地區的統治秩序,為西周奴隸制禮樂文明的全面興盛開辟了道路,對后世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其所體現的謀略和作戰藝術,也對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小邦周”一戰而勝“大邑商”,決非偶然。商 紂暴虐,不得人心,內部反叛,成為商朝敗亡的致命因素。商紂未能擺脫東西兩面受敵的困境,顧此失彼,為周軍造成可乘之隙。周文王卑事商紂,韜光養晦,暗圖進取,政治攻勢與軍事蠶食相結合,奪得戰略主動權。周武王正確選擇決戰時機,先發制人,達成戰略進攻的突然性,終于一朝滅商。周人成功的謀略運用,標志著中國古代早期戰略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