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六禮是怎樣的
六禮,漢族婚姻儀禮。指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jié),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納彩即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后,男方家備禮前六禮去求婚。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西周六禮是怎樣的?
歷史沿革
《禮記·昏義》《唐律》和《明律》規(guī)定“婚”的程序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征,告期和親迎,也稱“六禮”,即從 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jié)。這一娶親程式,周代即已確立,最早見于《禮記·昏義》。以后各代大多沿襲周禮,但名目和內(nèi)容有所更動。漢平帝元始三年(公元三年)曾命 劉歆制婚儀。
漢朝以后至南北朝,皇太子成婚無親迎禮。而從 東漢至 東晉更是因社會動蕩,顧不得六禮,僅行 拜時(拜公婆)之禮,連合巹儀式也不要了。直到隋唐,皇太子才恢復行親迎禮,帝室成婚也照六禮行事。宋代官宦貴族仍依六禮,漢族民間則嫌六禮繁瑣,僅行四禮,省去問名和請期,分別歸于納采和納征。《朱子家禮》連納吉也省去,僅取三禮,三禮也成為明代的定制。清代僅重納采、親迎二禮,中間加女家鋪房一禮。 清代《 通禮》載,漢官七品以上才實行議婚、納采、 納幣、請期、親迎五禮。清末后,六禮演變紛繁,也就逐漸衰落了。
六禮始于 奴隸社會。 封建社會的婚姻程序,雖幾經(jīng)變遷,但基本上沒有脫離六禮的范圍,在 唐律、 明律中都有類似的規(guī)定。這種婚姻程序是漢民族特有的一種風俗習慣和民族特色傳統(tǒng)文化。
通常與[ 三書]合稱[ 三書六禮]。
在20世紀初逐漸形成了一套新式婚俗,即文明結(jié)婚。“無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牽羊禮早更。最愛萬人齊著眼,看儂親手挽郎行。”新人突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枷鎖,婚禮儀式力求簡化(由證婚人宣讀禮堂所備證書,各方代表代表頌詞,主婚人宣讀訓詞,來賓唱文明結(jié)婚歌或奏樂等),拜天地、鬧洞房等封建迷信習俗也被逐一剔除。
隨著人們?nèi)找嬷匾暬橐觯谑菍ν瓿苫橐鲫P(guān)系的過程就逐漸有了一套約定俗成的禮儀,就是我們常說的“六禮”,包括 納 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個步驟。
古籍記載
六禮是漢族傳統(tǒng)婚禮儀式,古籍《 禮記·昏禮》上載∶ “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皆主人筵幾于廟,而拜迎于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于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另《 儀禮》上說∶“昏有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這就是創(chuàng)于 西周而后為歷朝所沿襲的“ 婚姻六禮”傳統(tǒng)習俗。
“六禮”即六個禮法,是指由 求婚至完婚的整個結(jié)婚過程。俗諺說∶“天上無云不下雨,地下無媒不成親。”另《夢梁錄.卷二十》∶“婚娶之神,先憑媒氏。”因此,媒人是締結(jié)婚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
六禮之中,納征和親迎最為重要。《詩經(jīng)·大雅·大明》:“文定厥祥,親迎于渭。”舊說是周文王卜得吉兆納征訂婚后,親迎太姒于渭濱。后世以“文定”作為訂婚的代稱。《禮記·昏義》談到親迎后新郎新娘“共牢而食,合巹而酳”。后世夫婦成婚成為“合巹”就是從這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