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樂舞是怎樣的
原始時期的音樂和舞蹈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這些樂舞與先民們的狩獵、畜牧、耕種、戰爭等多方面的生活有關。青海省大通縣上孫寨出土舞蹈紋彩陶盆,是迄今所知可估定年代的最古老的原始舞蹈圖像,距今約五千余年。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西周的樂舞是怎樣的?
西周樂舞簡介
西周的樂舞是中國奴隸社會音樂舞蹈藝術發展的頂峰。相傳周公因襲夏商禮儀,制定周禮,規定了一整套法定的禮樂制度,用來維護西周社會奴隸制的等級制度。樂舞就是周禮的主要內容之一。
對上層來說,音樂舞蹈首先是用于祭祀和宴享等重大典禮,對百姓來說主要是娛樂休息。起初,宮廷樂舞與民間樂舞是嚴格分家的。
經過周公的整理,西周的樂舞在形式上更加規范,內容上有嚴格的要求,使用上也有嚴密的等級分別,宮廷并設置了龐大的樂舞機構,統一由大司樂掌管。同時,還設立了專門的教育機構,向奴隸主貴族子弟傳授樂舞知識。
周代奴隸主貴族的音樂稱為雅樂。所謂雅樂,就是奴隸主貴族祭祀天地、神靈、祖先等典禮中所演奏的音樂,包括用于郊社、宗廟、宮廷儀禮、鄉射和軍事大典等各個方面的音樂。其名稱的由來,當取其歌辭“典雅純正”之意。有人曾根據前代遺留下來的宗廟祭祀音樂,把雅樂歸納為齊奏為主,曲調簡單,節拍緩慢幾個特點。
樂在西周很受重視,有專門職官管理。金文中也記有樂官。例如師嫠簋“命汝司乃祖考舊官小輔(镈)眔鼓鐘”,即相當《周禮》的镈師和鐘師。周代有的樂舞起源很早,如《大武》為周武王克商所作,曾在武王凱旋告于周廟時表演。這一樂舞的歌辭還保存在《詩》中,即《周頌》的《武》、《酌》、《桓》、《賚》等篇。
延伸閱讀
《禮記》中的鼓譜。周代以來,宴享賓客時,常舉行各種競技游戲,如投壺即是其中一種。漢代畫像石中有“投壺”圖像。在投壺活動中,有“投壺禮”,還要演奏鼓樂。《禮記·投壺篇》中記錄了兩段鼓譜。鄭玄注:“此魯、薛擊鼓之節也。圓者擊鼙,方者擊鼓。古者舉事,鼓各有節,聞其節則知其事也”。
鼓在古代樂舞和社會活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凡神祀、社祭、鬼享、軍事、宴樂等場合都使用鼓,也就是鄭玄所說的凡要“舉事”,必以擊鼓為號令。此“鼓語”是魯、薛兩國所用,其圓形符號為擊鼙鼓,鼙鼓是一種用于軍旅的小鼓;方形符號為擊大鼓。此譜沒有標注時值長短的符號,尚難演奏,但它是文獻所載,年代最早的打擊樂譜。
沂蒙地區有燦爛的樂舞文化。自春秋的“夷狄之樂”、漢代“百戲”、唐代“樂舞”、宋代“舞隊”、至明清的“秧歌”,不同形式與風格的民間舞蹈,經歷數十個朝代風雨的洗滌和沖篩,保留下來的已成為民間傳統舞蹈的精髓。其中龍燈扛閣在全國獨樹一幟。早在150多年前,龍燈、扛閣就流傳在河東區九曲鎮三官廟村一帶,是一種將民間的龍舞和扛閣結合在一起表演的廣場舞蹈,粗獷奔放,氣勢恢弘。過去用于祭祀和求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龍燈扛閣參加歡迎八路軍、解放軍、慶祝勝利的活動,成為喜慶節日不可缺少的娛樂項目。龍燈、扛閣的舞龍者為青壯年,有兩組輪番上場,每組10人(或14人),1人擎珠,9人分執龍頭、龍尾、龍身;8付扛閣由16人表演(8個人成人為“下扛”,4個兒童為“上扛”),多扮成神話故事如《八仙過海》中的人物形象。
撲蝴蝶是沂蒙地區另一種極具特色的廣場舞蹈。其中臨沭縣韓村鎮李介前村的表演遠近聞名。該村的表演隊伍龐大。每逢春節至正月十五,他們不僅在本村,還經常到鄰村和縣城獻藝。參加表演的多則百余人,少則幾十人,男女成隊而舞,表現了青年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家鄉的贊美之情。在烽火硝煙的戰爭歲月里,撲蝴蝶對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推動“減租減息”、“土地改革”、“動員參軍”、“交送公糧支援前線”等工作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十字路鎮的耍馬燈、峨莊的舞蹈大竹馬也是盛名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