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晚年的糗事
唐太宗晚年發生了什么糗事?竟只能靠裝傻糊弄逃避責任,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唐太宗晚年的糗事,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唐太宗晚年的糗事:
事情要從唐太宗李世民打高麗時說起,天可汗御駕親征義氣風發,有一點飄。
攻安市城時,就沒把對方15萬援兵放眼里,替人謀劃,上策防守騷擾,啊,中策逃跑! 下策直接過來和我打。并且判斷對方必出下策。
真要拉開架子打時,問計,小舅子長孫無忌拍馬屁,說這些年,我們都是按照皇上您的指示來的,您指哪我們打哪。太宗笑著說,你既然這么謙虛,我就不推辭了,看我的。
于是他帶著小舅子一干人等,登高望遠,指點戰場。堂弟李道宗建議趁高麗兵大出之際,‘直搗黃龍’平壤。這絕對是一步好棋,可惜沒采用。
后來,就陷進去了,人少天冷,久攻不下,只能退兵。
回到長安總結教訓,李靖說當時你沒聽那誰的,太宗說‘當時匆匆,吾不憶也’(當時太匆忙了,想不起來了,明顯的打哈哈逃避責任)。
相關資料介紹: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一說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受封為秦國公,后晉封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李世民為帝之后,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后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駕崩于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
唐太宗的故事:
武功
史書記載,李世民年輕時力大無比,隨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張兩米長的巨闕天弓,可見其武功一流。
李世民有次與敵對戰前,僅率領一名騎兵一起充當偵查工作。途經一處草原高地,因為太累與騎兵一起睡著,被敵人發現,本來意欲圍殺李世民。此時突然有一條蛇追老鼠,奔到騎兵臉上,驚醒騎兵,才發現身邊都是敵人,于是李世民與騎兵上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開弓,百發百中,終于逃出追擊。
太宗繼位前曾任天策,設天策府。太宗繼位后在苑囿內狩獵,有一群野豬奔了出來。太宗四箭射殺了四只,但還是有一頭雄壯的公野豬沖到近前。吏部尚書唐儉慌忙下馬,與之搏斗。太宗拔劍砍死野豬,笑著對唐儉說,“天策長史,不見擊賊耶?何懼之甚!”原來唐儉曾任天策府長史。唐儉當即回答道:“漢祖以馬上得之,不以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豈復逞雄心于一獸!”太宗覺得唐儉說得有理,于是停止了狩獵。
尚書令
由于唐太宗在即位前曾當過尚書令,故當太宗做皇帝后,大臣多不敢任其職,于是之后這個職務就幾乎不授人,尚書省的長官就只設左、右仆射,后用其他官員以“同中書門下三品”的頭銜參預朝政,執行宰相職務。至高宗時,又用低級官員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參預朝政,執行宰相職務。左、右仆射成了聽令執行的官員,不能參加大政,唐中宗神龍革命復辟之后,仆射就非宰相職務。中書令、侍中在安史之亂后也不常設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了宰相最普遍的名稱。
改名
據兩唐書的太宗本紀,李世民曾經于四歲時與父親李淵郊游時,見一識相術之士,其相士先贊李淵為貴人,又贊世民,說其“凡二十歲,必能濟世安民”。李淵后遍尋相士不獲,并將其改名為李世民(亦即李世民本名可能并非李世民)。
書法
李世民酷愛書法,其書法以隸書見長,并且酷愛書法名品《蘭亭序》(即《蘭亭集序》,王羲之書法珍品,王羲之的字十分多變,就一“之”字就有十數種變化之多),相傳當年某大臣見太宗似有郁結難紓,問之原因,知道其欲得《蘭亭序》,于是便與辯才和尚(王羲之當年墨寶輾轉傳至其七世孫智永,智永出家為僧,又將墨寶傳予其弟子辯才和尚)斗智最后終于為李世民獲得。而王羲之本愿并不想《蘭亭序》落入君王之手成為陪葬品。但最后結果事與愿違,《蘭亭序》最終成為唐太宗的陪葬物品。
救駕
據新舊唐書太宗本紀,李世民十六歲時參軍,跟隨隋將云定興,一次隋煬帝楊廣被圍,云定興軍負責救駕,李世民獻計,故布疑陣,嚇退敵軍,救回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