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解讀七夕相會
七夕相會可謂是被套牢千年的中國式愛情悲劇,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xué)習(xí)啦小編一起來看看趣味解讀七夕相會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趣味解讀七夕相會: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fēng)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闕北宋著名詞人秦觀筆下描寫“七夕”的《鵲橋仙》無疑表明了古人的愛情觀。這闕詞中有兩句畫龍點睛之筆:一是“金風(fēng)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一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兩句詞說的都是,一年一度的“七夕相會”才是愛情的最高境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更是將這種愛情觀發(fā)揮的淋漓盡致:“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楊貴妃即便香消玉殞了,唐玄宗李隆基也要把“七夕”這一天當(dāng)情人節(jié)來過。那么,這古人追求的一年一度的“七夕相會”的愛情最高境界真的能給人們帶來真正的愛情幸福嗎?“七夕相會”究竟是愛情的喜劇,還是愛情的悲劇呢?
秦觀的《鵲橋仙》這闕詞中所說“鵲橋”無疑就是千百年來流傳的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其實,牛郎織女的故事本來就是一個凄美的愛情悲劇。南朝的《續(xù)齊諧記》中說,“七月七,織女渡河,諸仙悉還宮”。這就是說,七月七,這個織女渡河與牛郎的相會日,是王母娘娘親自制定的規(guī)矩。王母娘娘因為門第觀念,讓神仙出身的織女和出身寒門的牛郎不能過上團圓的夫妻生活,只讓他們每年在“七夕”這一天見上一面。于是,牛郎織女長期的兩地分居,一年一度才能相會一次,如果是凡人,堅持上十年會愁白了頭發(fā),這無疑就是對青春和生命最痛苦的摧殘。然而,更悲慘的是牛郎和織女是永遠(yuǎn)都不會老的,所以這悲慘的愛情生活還會年復(fù)一年的持續(xù)下去,他們要經(jīng)受著天長地久的相思折磨,無窮無盡的歲月滄桑。
但是,在古人的心目中,一年一次,即便數(shù)年一次能與情人相會,便是最偉大的愛情了,除了牛郎織女七夕相會這一典型的事例外,還有煙花蘇三受盡百般折磨、萬種苦痛的遲來愛情,相府千金王寶釧忍受十八年風(fēng)霜雨雪的寒窯苦等。她們都是因為門閥觀念作祟而備受愛情折磨的苦命女子,而當(dāng)她們終于歷盡千辛萬苦、苦盡甘來之時,再美麗的容顏也已經(jīng)留下了歲月的風(fēng)塵、人間的滄桑,再堅貞的愛情也會變得十分脆弱,再美的愛情在時間面前也會逐漸褪去華麗的外衣。尤其是相府千金王寶釧,僅僅與丈夫薛平貴相會十八天后就撒手人寰了。可見,紅塵男女的一次相會需要付出的是多么慘痛的代價!
再說被稱之為古代沖破門閥觀念、追求堅貞愛情的楷模的卓文君與司馬相如。一曲《鳳求凰》是何等的瀟灑?深夜攜手私奔是何等的浪漫?才子佳人的結(jié)合又是何等令人傾慕?然而,當(dāng)司馬相如離家進(jìn)京做官之后,在那些聚少離多的日子里,這種堅貞的愛情便變得十分脆弱了起來。于是,卓文君無奈地寫下了流傳于世的悲憤的《白頭吟》。
司馬相如離家后,在長安以一篇《上林賦》深得漢武帝劉徹寵幸,被封為郎官,一時春風(fēng)得意,意欲納茂陵女為妾,卓文君無法忍受,悲憤至極便寫下了《白頭吟》,并附書:“春華競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聲代故!錦水有鴛,漢宮有木,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隨后再補寫兩行:“朱弦斷,明鏡缺,朝露晞,芳時歇,白頭吟,傷離別,努力加餐勿念妾,錦水湯湯,與君長訣!”卓文君哀怨的《白頭吟》和凄傷的《訣別書》,使司馬相如大為感動,想起往昔恩愛,打消了納妾的念頭,并給文君回信:“誦之嘉吟,而回予故步。當(dāng)不令負(fù)丹青感白頭也。”此后不久相如回歸故里,兩人安居林泉。于是,卓文君這首《白頭吟》就成為引起國人憐惜和共鳴的愛情情感的千古佳話。
在傳統(tǒng)的愛情觀里,兩地相思是愛的主旋律,聚少離多是愛情的最高境界,他們相信,只有這樣,愛情才能幸福,愛情才可能永不褪色。然而,他們卻忘記了這樣的愛情的背后,需要付出多少艱辛和痛苦的代價。
但是,這種被千百年來門閥觀念套牢的愛情,因為女郎織女的一次“金風(fēng)玉露”,而成為紅塵男女傾慕的浪漫。而在千百年后得現(xiàn)實生活中,豪車華宅再一次套牢了萬千擁抱陌路、尋找愛情紅塵男女。無論是“七夕”還是“情人節(jié)”,都是給當(dāng)代中國紅塵男女的一個溫柔的浪漫借口,就像從腰包里掏出的最后一張鈔票,七夕的浪漫已被榨取殆盡,成為了中國式愛情的困局。是什么放逐了紅塵男女堅守的愛情?又是誰讓紅塵男女苦苦尋找流浪的愛情?從兩情相悅到花前月下,人們腳下的路為什么越走越長,腳步為什么也是越發(fā)的沉重?
當(dāng)古代人們的愛情遭遇門第的套牢:王母娘娘不同意婚事,只因天上地下,門戶不當(dāng),熱戀中的情人只好借一年一度“七夕相會”來尋找愛情生活的慰藉;而當(dāng)愛情遭遇現(xiàn)實豪車華宅的套牢:即便牛郎再努力,也只能望“織女”興嘆,于是,只好借一年一度的“七夕”來尋找流浪的愛情,尋找早已被放逐的浪漫。
七夕乞巧的由來: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xí)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jié)。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jié)。七夕乞巧,這個節(jié)日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xí)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xiàn)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guān)于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xiàn)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rèn)識和紡織技術(shù)的產(chǎn)生,有關(guān)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yuǎn)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rèn)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后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jié)”,又稱“曬書節(jié)”,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shù)在民間表現(xiàn)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xiàn)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又是一種數(shù)字崇拜現(xiàn)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yù)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shù)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shù),浪漫而又嚴(yán)謹(jǐn),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guān)的節(ji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