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口香糖”趣聞
古代也有“口香糖”,據說漢恒帝為口臭老臣賜丁香,這具體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古代的“口香糖”趣聞,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古代的“口香糖”趣聞:
古人由于缺乏科學的口腔保健知識和有效方法,口腔清潔不夠徹底,有時腸胃消化不良,以致口臭。而如何去除口臭,古人也有很多妙方,最主要的一個方子,就是口銜“雞舌香”。
因為“花實叢生,其中心最大者為雞舌,擊破有順理而解為兩向,如雞舌”而得名的“雞舌香”,便是丁香。這味因為花筒細長、形狀像釘子(古時亦將“釘”寫作“丁”)、有著濃郁香氣而得名的古老草藥,是化解口臭尷尬的良藥。它健胃消脹、促進排氣的功效可以壓住因胃火上升或牙周炎等疾病引發的呃逆、反胃與口氣不佳,抑制細菌及微生物滋長,還能減輕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增加身體的抗菌能力。
相傳東漢恒帝年間,有個老臣子叫刁存,口臭很厲害。每當他向皇帝奏事,皇帝都皺著眉頭,直至忍無可忍,便賜了一樣東西給他,命他含到嘴里。刁存不知何物,惶恐中只好遵命,入口后又覺得味辛刺口,以為是皇帝賜死的毒藥,不敢下咽。退朝后,匆忙回家與家人訣別,恰好有同僚來訪,感覺此事稀奇,便讓刁存把“毒物”吐出。吐出之后,便聞到一股濃郁芳香,口臭已然不覺。原來所謂“毒藥”,乃名貴的“雞舌香”。而后,朝廷官員面見皇帝時口含丁香便成為一時風氣。
所以,大約也是從中國漢代開始,百官在皇帝面前奏事或回答問題,嘴里都含嚼丁香,以免給皇帝留下不好的印象,影響仕途。北宋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中也有記載:“三省故事郎官口含雞舌香,欲奏其事,對答其氣芬芳。此正謂丁香治口氣,至今方書為然。”可見,含丁香治口臭,不僅源遠流長,而且方法極類似于現在的嚼口香糖。
相傳唐代詩人宋之問在武則天掌權時期曾充任文學侍從,他自恃儀表堂堂,又滿腹詩文,理應受到武則天的重用。可武則天卻一直對他避而遠之。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寫了一首詩呈給武則天以期得到重視。誰知武則天讀后對一近臣說道,宋卿哪方面都不錯,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宋之問得知后羞愧無比。從那以后,人們就經常看見他口含丁香以解其臭。
想那古代官員們,一邊畢恭畢敬地上朝奏事或聽差,一邊勤勤懇懇地含嚼丁香,也真是一道有趣的風景。而“口銜丁香”,也慢慢演變成在朝為官的意思。
收錄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陳思王曹植三人文章選集的《三曹集》里就有曹操曾借贈送丁香給諸葛亮,表達想與其共事之意的記載。他曾給諸葛亮寫過“今奉雞舌香五斤,以表微意”的信。雖然據說諸葛亮也有口臭,但曹操此舉絕不是想諷刺諸葛亮,而是想籠絡他為己所用。
唐代劉禹錫在被貶為郎州司馬后曾作詩《早春對雪奉澧州元郎中》,其中有句“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雞舌香”,更是明明白白地用口銜丁香一事表達共事于朝廷的意思。
到明清之后,口含丁香避口氣、增芳香,已成為朝臣和士大夫們的日常之事。文人雅士以丁香贈友,也成為常見禮節。
丁香花的簡介:
藥用丁香和觀賞用的丁香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植物。藥用丁香為雙子葉植物藥桃金娘科植物,味辛性溫,氣味芳香。功效為溫中、暖腎、降逆。主治功效為呃逆、嘔吐、反胃、痢疾、心腹冷痛、痃癖、疝氣、癬癥等。主產于坦桑尼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
【功 效】:溫中、暖腎、降逆。
【主 治】:治呃逆、嘔吐、反胃、痢疾、心腹冷痛、痃癖、疝氣、癬癥。
【性味歸經】:辛,溫。 ①《開寶本草》:“味辛,溫,無毒。”入胃、脾、腎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太陰、足陽明、少陰經。”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脾、胃、腎四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3~1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用藥忌宜】:熱病及陰虛內熱者忌服。李杲:“氣血勝者不可服,丁香益其氣也。”《本草經疏》:“一切有火熱證者忌之,非屬虛寒,概勿施用。”
【藥物配伍】:《雷公炮炙論》:“不可見火。畏郁金。”
【別 名】:丁子香(《齊民要術》)、支解香、雄丁香(《本草蒙筌》)、公丁香(《本草原始》)。 【處方名】:丁香、公丁、公丁香
【商品名】:丁香、公丁香。以花蕾干燥、個大、飽滿、色棕紫而新鮮、香氣濃烈、油性足者為佳。
【藥用部位】:本植物的樹根(丁香根)、樹皮(丁香樹皮)、樹枝(丁香枝)、果實(母丁香)、花蕾蒸餾所得的揮發油(丁香油)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馬來群島及非洲,我國廣東、廣西等地有栽培。藥材主產于坦桑尼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我國廣東有少數出產。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通常在9月至次年3月間,花蕾由青轉為鮮紅色時采收。
【拉丁名】:原植物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L.)Merr. EtPerry
【炮制方法】:采下后除去花梗,曬干。
【考 證】:
出自《開寶本草》,藥性論;①《雷公炮炙論》:“凡使(丁香),有雌雄,雄顆小,雌顆大,似棗核。方中多使雌,力大,膏煎中用雄。”②《開寶本草》:“丁香,二月、八月采。按廣州送丁香圖,樹高丈余,葉似櫟葉,花圓細,黃色,凌冬不雕。醫家所用惟用根。子如釘子,長三、四分,紫色,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俗呼為母丁香,可入心腹之藥爾。”
【中藥化學成分】:
花蕾含揮發油即丁香油。油中主要含有丁香油酚(Eugenol)、乙酰丁香油酚、B-石竹烯(B一Caryophyllene),以及甲基正戊基酮、水楊酸甲酯、葎草烯(Humuleno)、苯甲醛、芐醇、間甲氧基苯甲醛、乙酸芐酯、胡椒酚(Chavicol)、a一衣蘭烯(a一Ylangene)等。也有野生品種中不含丁香油酚(平常丁香油中含64~85%),而含丁香酮(Eugenone)和番櫻桃素(Eugenin)。花中還含三萜化合物如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黃酮和對氧萘酮類鼠李素(Rham-netin)、山奈酚(Kaempferol)、番櫻桃素、番櫻桃素亭(Eugenitin)、異番櫻桃素亭(Isoeugenitin)及其去甲基化合物異番櫻桃酚(Isoeugenit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