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之紅樓夢趣事
初中時,我才知道我國歷史上有四大名著。論起來,《紅樓夢》一書是四大名著中我最晚接觸的,真正去讀它,還是前年的事。
如今,四大名著作為高考語文的必考課目,《紅樓夢》是排在第一位的。小時候,看過《紅樓夢》電影,一晃四十年過去了,記憶里搜不出一點痕跡。頻頻走上銀屏的其他三部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游記》)倒奪了很多彩頭,每每聽說放這些電影,心頭的激動無以言表。
在艱苦的歲月里,電影大概是農村孩子最華美最奢侈的娛樂了,用今天的眼光看,真正屬于高端大氣上檔次的“高大上”節目。相信很多經歷過那段歲月的朋友,印象也一定非常深刻,西天取經的唐僧師徒、諸葛孔明的草船借箭和李逵魯提轄們塞得滿滿一腦海。當然,《紅樓夢》里的賈寶玉林黛玉愛情故事是排除在外的,也許,是因為那時還小,我們還根本不懂得什么叫愛情。
每一回看完了電影,就像那年月吃上的一頓葷菜,得回味好幾天,甚至會為某部電影里的某一個情節與小伙伴們掙得面紅耳赤。不僅是我們那些孩子,說起爭辯來,大人們也不甘示弱。我們莊子上就發生過一件趣事,關于我的本家三哥和一個遠房表叔的笑話,我是事后聽別人說起的。都過去三十五六年了,我還能夠記得,大約是因為太可笑了吧。
他們倆和很多人一起,去相鄰一個叫丁閘的村子看電影。結束返回半途了,兩人忽起了爭執。起因是一個說剛看的那部片子是三盤膠片,另一個非得說是四盤膠片,三哥和表叔兩個人都是戇直人,誰也不服輸,同行者只是起哄看熱鬧,并不愿意做個佐證。兩人掙得臉紅脖子粗,決定趁著夜色再趕回頭,問問電影放映員,到底剛才的電影是幾盤膠片。
至于最終是不是真的回去,或是做做樣子,我就不得而知了。總之,有趣得很。也算是那段苦澀歲月里一段甜蜜的記憶吧。奇怪的是,那晚,似乎放的就是紅樓夢里的故事。那時,我想,他倆不該為紅樓夢掙得那么起勁,又不是西游記。
電影算是快餐,真正的大餐還是看書,看名著原著,最好是原汁原味地看。女兒讀小學四年級時,妻子就買了《紅樓夢》原著讓她看。我當時還質疑過,干嘛不買青少版的,看起來省事。沒想到,女兒還是堅持下來了,雖然看懂的不多,慢慢的積累,讀完一遍再看第二遍,漸漸的,她能清晰地描述出其中的細節。現在,古漢語的基礎算是那時打下的。前不久,女兒還專門為《紅樓夢》的人物妙玉寫了一首詩:
《妙玉自畫像》
本也是仕宦侯門女
怎奈何一冷入空門
遠離了脂粉香奩
長臥于青燈古佛
誦不完的佛經箴言漫如雪
滴不透的雨打芭蕉冷似凝
葉府藏花一度
夢里踏雪幾回
人常贊我
干凈如璧
白玉無瑕
瑩瑩綠玉斗
冷冷檻外人
卻終嘲笑我
玉落污淖陷渠溝
卻不知
凡塵人
富貴溫柔醉一世
終不過
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她告訴我,是借用同學的名義寫的,那同學還為此受到了老師表揚。不知高三忙忙碌碌里,她哪來的閑工夫,也懶得說她了。
四大名著之首的《紅樓夢》,我是不大看的,那時只隨手翻了幾頁,見到的都是林黛玉的哭哭啼啼,似乎林黛玉的拿手好戲就是哭泣——真不知曹雪芹是怎么想的——我就興趣索然了。直到2014年,我才通讀了它,基本算是囫圇吞棗,我看不出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和高鶚的后四十回的分界線,據說,行家還是能夠看出它的涇渭分明的。蘭州大學讀書時,陪伴同室好友張世強(現在陜西西安市,西北大學博士生導師)去省圖書市場,我買了一本英文版簡本《紅樓夢》,只看了前言,它便成了書櫥里的擺設。想當年,毛澤東他老人家每每向他的那班戰友們推薦《紅樓夢》,還硬要人家去讀,一遍不行就兩遍,兩遍不行就三遍。武將軍許世友還真能讀的下去,也算是奇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