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趣聞:西游記成禁書
《西游記》為什么會成為大明禁書?據說是因為豬八戒背景太嚇人,這是真的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中國歷史趣聞:西游記成禁書相關信息,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中國歷史趣聞:西游記成禁書
《西游記》中三位徒弟的姓氏,分別是孫、豬、沙。孫,據說是取自“猢猻”的“猻”字,只不過去掉一個反犬旁而已。而沙呢,則與流沙河有莫大關系。可是豬八戒呢?為什么就不能取一個諧音用“朱”,而必須直接用豬呢?凡事必有緣故,猢猻可以姓孫,老豬卻萬萬不可姓朱,因為大明的皇帝,就姓朱。
《西游記》原本里,說老豬原是神仙界的高層人物,具體官職叫做“天蓬元帥”,其實說白了也就是負責天河的水利工作,并不是真正帶兵打仗的軍事干部。只是因為革命工作間隙不小心喝醉酒,乃至于動色心居然敢去調戲婦聯(lián)副主席嫦娥同志,于是觸怒了天廷的最高領導人,這被貶到凡間做基層工作,而恰恰在投胎的時候呢,又錯投了豬胎,以至于成為一副豬模樣的“豬剛鬣”。
神話小說就是如此,可是老豬的原型究竟是誰呢?曾有這么一個傳說,說吳承恩的老家淮安有個二流子,名字就叫作朱八,此人又懶又饞,又愛貪小便宜。吳承恩這便把他當作原型,設計出豬八戒這么個人物來。
呵呵,這種傳說,估摸著就是街談巷議的水準,倘若吳承恩真是如此,那么他的構思水準也就僅限于街道辦干部乃至鄉(xiāng)里文宣干事那一層,如何能寫出《西游記》這樣的鴻篇巨制來呢?可為什么說朱元璋會是“豬八戒”原型呢?首先,你就要知道朱元璋的早期出身,他其實就是一個僧人,17歲他便出家為僧,足足做了七年和尚。
這段經歷,后來便成為了朱元璋心中的大忌。據說杭州有個教授,寫了篇文章,里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等幾個詞,朱元璋居然就能看見且牽強附會,說“光”就是光頭,“生”就是“僧”,你這是在罵我當過和尚啊!速速拉出去斬了。好嘛,可見老朱真是當過和尚了,那么他的法號又是什么呢?
據說是叫如凈,跟豬八戒的法號悟能似乎有些差距,倒是有點像沙和尚的法號悟凈。可你又知否?朱元璋有個叔叔叫朱五六,他的法號就是悟空。哈哈,這便有些名堂了。再想想,朱元璋有個小名,叫做重八,朱重八、豬八戒,這兩個名字又有幾分相似呢?
再提一句,我們如今在電視劇里看到的豬八戒顯然是一頭大白豬的喜慶模樣,可若是一頭野豬呢?蘇東坡曾說過:“(豬肉)富家不肯吃,貧家不解煮。”其實一直到宋代,漢人吃的主要肉食都是牛與羊,豬肉屬于下層一般勞苦大眾沒法子才吃的食物,這與整個世界的吃肉習俗都是一致的(伊*斯蘭世界不吃豬肉,而基*督教世界也以牛羊肉為主,佛教世界則干脆不吃肉)。宋朝的使節(jié)出使遼國,才看到遼人的酒席之上,居然有豬肉,一問才知道,因為遼人在草原之上,牛羊多而豬少,所謂物以稀為貴,他們這是拿難得的豬肉來招待貴賓。而中原呢?恰恰是以羊肉為美,所以遼宋互市一項最有特色的交易,就是宋朝的豬與遼國的肥羊互換,換完了雙方還都很高興。
到大明萬歷年間,中國人依舊吃牛羊肉為主,豬肉少見,肉價自然也稍貴些。萬歷二十年,當時一千斤牛羊肉大概是15兩銀子,而同等斤兩的豬肉,卻要20兩銀子。豬肉比牛羊肉貴,本身就說明國人的飲食,依舊是牛羊肉。
一直要到大清,中國人才不得已改吃豬肉,在當時的美食家袁枚筆下,便出現了“豬用最多,可稱‘廣大教主’”這樣的詞句。而在《西游記》成書的那個年代,豬還曾一度被禁養(yǎng)做家畜,理由很簡單,皇帝姓朱,你居然還殺豬,豈不是要造反么?不許養(yǎng)家豬,那大明的“豬”豈不就是野豬么?《西游記》中的豬八戒,最早的形象就是一頭長著獠牙的野豬啊!事實上,就連大明皇室也把“豬”與“朱”聯(lián)系起來,也就是說,哪怕你吳承恩的用意,豬八戒就不是朱元璋,明朝的官員也會大怒。
更何況還有一點。不管是家豬還是野豬,長得都不容樂觀,而偏偏大明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據說相貌也是極丑——而且,就在大明開國的洪武年間,朱元璋也曾派和尚去南亞取經,其中有一個叫做慧曇,曾抵達今天的斯里蘭卡并死在那里。而后一撥和尚,則成功返回,往返六年光陰,取回了。更要命的是,還有另一樁事情也很巧合,《西游記》說豬八戒入贅高老莊,而朱元璋呢,也曾被郭子興招為女婿,其實也算是某種形式的入贅。
還有一個細節(jié),那就是《西游記》中,唐僧每到一個國家,都要去和國王交換外交度牒,還總要宣揚自己來自東土大國,你們有麻煩嗎?我可以幫你們搞定——自然,《西游記》中真正的搞定者是他的徒弟孫悟空,唐僧只負責吹牛而已。這是當年玄奘取經時干的事嗎?不!這顯然就是大明的官方邏輯。也就是因為這種邏輯,稍后的鄭和下西洋,才會一不要你土地、二不要你錢,咱就是來顯擺的!
在朱元璋時代,還曾打印度來了一個叫做“來復”的僧人,他給老朱講了一大通佛理之后,據說便想回去,可偏偏在出發(fā)之際,他寫了一首詩給老朱,據說有這么兩句:“殊域及自慚,無德頌陶唐。”好嘛,老朱立馬就腦洞大開了,殊,那不就是“歹朱”嗎?無德,這不就是罵我么?好嘞,來復你也甭回去了,小的么,立即把他給我拉出去砍啰!
據說,這位不遠萬里打印度來到大明的“來復”,就這么被砍了。如此一來,《西游》會成為大明禁書的緣故,想必你也該明白了吧!
西游記的簡介:
《西游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完善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的漢族長篇神魔小說。主要描寫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沿途遇到八十一難,一路降妖伏魔,化險為夷,最后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取材于《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漢族民間傳說。
自《西游記》問世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各式各樣的版樣層出不窮,明代刊本有六種,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種,典籍所記已佚版本十三種。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大量被譯為西文,西漸歐美,已有英、法、德、意、西、世(世界語)、斯(斯瓦希里語)、俄、捷、羅、波、日、朝、越等文種。并發(fā)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這部小說作出了極高的評價。
名著名稱:《西游記》
是四大名著之一
作者概況:吳承恩,明代小說家。
主要內容:小說生動敘述了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師徒四人,歷盡艱險曲折,到達西天的奇妙的故事,故事告訴人們:為了尋找、追求、實現一個美好的理想和目標,為了完成一項偉大的事業(yè),必然會遇上或多或少的、或大或小的、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必須去頑強地克服這些挫折與困難。
主題思想:小說通過唐僧取經的故事,刻畫了孫悟空的形象。表現了他蔑視權威,不畏強權,除惡務盡的戰(zhàn)斗精神,這個形象鮮明地反映了人們戰(zhàn)勝邪惡和征服自然的崇高理想。
藝術特色:①善于說故事,可讀性強,故事情節(jié)曲折,扣人心弦。②善于塑造人物,如孫悟空、豬八戒刻畫得栩栩如生。③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充滿天馬行空的想象和大膽夸張的手法。
精彩名句: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一葉浮萍歸大海,人生何處不相逢。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精彩情節(jié):《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車遲國斗法》、《女兒國遇難》、《真假美猴王》、《智取紅孩兒》、《三借芭蕉扇》。
人物性格:號稱美猴王齊天大圣孫悟空,是一個桀驁不馴,敢作敢當的英雄,他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一路上出生入死,制服無數妖魔鬼怪,為取經立下汗馬功勞,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取得真經。他勇敢機智,愛憎分明,幽默,深深贏得人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