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亡國的趣聞
“后主”劉禪亡國的背后到底有著怎樣的“陰謀”?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劉禪亡國的趣聞,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劉禪亡國的趣聞:
漢末是一個亂世,更是一個動蕩的時代,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俗話說“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適時也”。是時代造就了他們,也是時代成全了他們。三國之際,群雄逐鹿,政權(quán)迭變,是他們?yōu)槲覀冄堇[了一個世紀的凌云壯志。那么,在這背后到底有著怎樣的不可告人的密秘。
后主劉禪是皇叔劉備唯一的骨血,所以他也理所當(dāng)然的成了蜀漢的唯一繼承人。殊不知,這位“唯一的骨血”,竟成了蜀漢的亡國之君。想當(dāng)年,為了保住幼主,長山大將趙子龍于百萬軍中斬殺曹操48員大將,險些喪命,這才救出了阿斗。其父劉備,字玄德,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之后劉勝的后代。他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為了活命,與母親一起以販賣草席為生。后來與關(guān)公、張飛桃園三結(jié)義,三人立下了生死盟約,并且決定共謀大業(yè)。
劉備三顧茅廬是家喻戶曉的美談,三次登門拜訪,兩次撲了個空,最后一次終于和孔明見面,并且得到了輔佐。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孔明真的是有事出門不在家還是故意想要試探一下劉備的誠心,顯然是諸葛孔明耍了點心眼,目的就是試探一下劉備是否像傳說中說的那樣,是位“亂世仁義之君!”一代名相臥龍都能如此來試探人心,那么當(dāng)時的社會狀況就顯而易見了。孔明出山后全力輔佐劉備,赤壁之戰(zhàn)大敗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建立了蜀漢王國,那么是什麼原因?qū)е率駶h最終的滅亡呢!是人心不穩(wěn)還是策略不當(dāng)!
諸葛亮是蜀漢的軍師,后來劉備稱帝他也成了“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丞相,他有“臥龍”這一美名,世人也都萬分敬仰他!把他當(dāng)作智慧的化身。然而,孔明也有“不明”的時候,蜀漢的滅亡他是難逃其咎的。下面就讓我們來仔細回想一下蜀漢滅亡的真正原因,當(dāng)然,后主劉禪昏庸無能是一方面,但是孔明的過錯也是顯而易見的。六出祁山,為何會大敗而歸,真的是朝廷內(nèi)部小人作亂的緣故嗎?事實證明,并非如此,發(fā)兵之前,孔明明明知道馬謖只知道“紙上談兵”,而不會實地做戰(zhàn),劉備臨終前也提醒過他,此人不可大用,但他還是一意孤行,雖然馬謖當(dāng)時也立下了軍令狀,承諾一旦街亭失守,當(dāng)斬他全家。最后,卻演出了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劇“孔明揮淚斬馬謖”,多么的諷刺,多么的可笑。這難道不是孔明的用人之過嗎?難道這也不能說明蜀漢亡國,諸葛孔明也有過失嗎?史實就是最好的證明。
其實諸葛亮的過錯不只一次,還記得“火燒赤壁”嗎?曹操的逃脫真的是關(guān)羽賣給他的一個人情嗎!這背后是否有孔明的疏忽?事實就是如此,孔明不是萬能的!他也有失誤,也會誤國誤民。華容道雖然險峻難逃,但并非是曹操的亡身之地,錯不在關(guān)羽,因為他是重情重義之人,曹操待他恩重如山,他又怎能忘恩負義,落井下石。在某種意義上講,華容道不是曹操的墳?zāi)梗强酌鞯?ldquo;墳?zāi)?rdquo;,里面埋著的是孔明的“愚笨”。
三分天下的后期,司馬氏崛起,曹魏的勢力逐漸被削弱,司馬懿深得曹后主的賞識,被封為“驃騎大”討伐諸葛亮,多次與諸葛祁山斗智,有一次差點被諸葛燒死于上方谷,可惜天公不作美,一場疾雨救了司馬家。孔明說道“天不亡司馬氏,非吾之過也”,這只不過是他的借口罷了,是他沒有選對時機,一失足成千古恨。給蜀漢滅亡埋下了禍根,綜上所述,蜀漢滅亡,有一半是孔明的“功勞”,還有一半就是時代的原因了!所以諸葛孔明不是萬能的,他是蜀漢滅亡的導(dǎo)火索!
諸葛亮的簡介: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歷史上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發(fā)明家。東漢末期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青年時耕讀于南陽郡,地方上稱其臥龍、伏龍。后受劉備三顧茅廬邀請出仕,促成孫劉聯(lián)盟和建立蜀漢政權(quán)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劉備死后,諸葛亮受封爵位武鄉(xiāng)侯,任蜀國丞相,輔佐劉禪,成為蜀漢政治、軍事上的實際領(lǐng)導(dǎo)者。先后五次率軍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時病逝于五丈原,追謚為忠武侯。后世常尊稱諸葛亮為武侯、諸葛武侯。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忠臣與智者之代表。234年8月28日在五丈原逝世。
小說《三國演義》總成過往傳奇、野史、戲曲、地方世代說法、被官史避畏說法、說部話本及民間傳說中諸葛亮的故事,他被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和《三國志》中的諸葛亮很不一樣,而且事跡亦有所出入,如火燒博望與新野,諸葛亮尚未出仕劉備;三顧茅廬、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實際是五次北伐,只有第一、四次出祁山)等都經(jīng)過夸張和劇情創(chuàng)造,歷史上諸葛亮用兵的功績不如他治理蜀國的政績耀眼;而舌戰(zhàn)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fēng)、智激周瑜、三氣周瑜、空城計等則是虛構(gòu)或?qū)∏橐苹ń幽尽5@些都成為家喻戶曉故事,而小說當(dāng)中的一些劇情,將諸葛亮描寫成為一個道士,如七星壇祭風(fēng)、延壽七星燈等,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批古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諸葛亮為“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將一貫有法家風(fēng)范的諸葛亮神化成了算無遺策、通天曉地、精通軍事、運籌帷幄的一個智慧超卓入圣之完美人物。[3]
在中國傳統(tǒng)戲曲中,諸葛亮一角以老生所演,身穿印有八卦圖案的外袍,手持羽扇。而劇目多來自《三國演義》,參與的劇目有《諸葛亮吊孝》、《收姜維》、《群英會》、《借東風(fēng)》、《三氣周瑜》、《空城計》、《戰(zhàn)馬超》(又名《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