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粉絲”的趣聞
今天來說說民國粉絲的趣聞,比如梅蘭芳粉絲“梅社” 尚小云粉絲結尚黨,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民國“粉絲”的趣聞,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民國“粉絲”的趣聞:
民國時期對梨園名角兒的熱捧絕不亞于今天,且都是有組織、有秩序地進行。粉絲們如果對學幾段唱腔、板眼感覺意猶未盡,索性就揭竿立社,定章程、開例會、辦論壇,要比如今的各種“歌友會”更像那么回事兒。評劇藝術家新鳳霞在她的《梨園瑣憶》中細數當年的各種“名角社”的出彩名號,梅蘭芳的粉絲結為“梅社”,尚小云的叫“尚黨”、“醉云社”、“聽云集”;熱愛荀慧生的票友們,干脆取荀老板早年的成名戲——《白牡丹》中一個字,叫“白社”;最逗的應算是捧筱翠花的“翠花黨”……這些俱樂部性質的“票友會”必有幾位搖筆桿子的劇評家。
評:媒體人也要看有沒有文化,把人和文章做到一定品味的叫做“劇評家”,否則頂多只算“狗仔隊”。
粉絲力捧名角兒出書
文人要捧角兒,就得動真格兒的——賦詩、作畫、出書、刻匾……極盡各家所長,盡顯文人風范。筆桿子多文章就多,粉絲文人們看戲過了癮就必然寫文章捧。當時有些報刊專辟戲評專欄,比如“梅訊”、“梅花譜”等等,凡梅蘭芳的一舉一動,都有所體現。但是也有不滿足只看報紙那點雞零狗碎的報導,索性出書。1918年,中華書局發行了“梅社”編著的《梅蘭芳》一書,全書十章,事略、家世、藝術、魅力、比較……面面俱到。這大概算是中國最早的“明星出書”潮了。
評:沒有時而風雅,時而落俗的翻轉騰挪,似乎難以煉成品性俱佳的好文章吧。
大腕需要內行粉絲
現在大腕兒出門兒都躲著粉絲,民國大明星們卻十分接地氣。得到角兒認可的“粉絲團”可享“特供”,譬如買團體票,直接走戲園子后門,茶坊笑迎恭候。角兒一下車,前面開路的、拿大衣的、夏天有打扇子的、冬天有遞手爐的……角兒登臺,粉絲兒們又專門喊好。這個“好”怎么喊、哪個裉節兒喊,都有講究。《京劇見聞錄》里說,一次譚富英在天津演《四郎探母》,有一句調門兒死活吊不上去,砸了,一次兩次,譚富英有心理負擔了。“譚迷”急了,該出手時就出手,鑼一響,單等譚富英要吊那一嗓子“叫小番”時,眾粉絲瞅準機會,“好——哇——”,愣把后面的那個高音給蓋住了!譚老板重又聲威大震。評:粉絲自然也分階等。能領會偶像需要的才算高級的,只懂得門外等簽名的粉絲,終究難有大氣象。
軍閥粉絲厚待大腕
民國重量級人物捧名角兒、養大腕的故事不勝枚舉,戴笠和胡蝶,杜月笙和孟小冬之類自不必說了。當年張勛對自己喜歡的偶像,更是達到屁顛屁顛的高度了。1935年上海書局出版一位名叫“顧曲周郎”的人寫的《百伶小史》中說,“辮帥”張勛是專攻青衣的王慧芳的粉絲,每次該王慧芳出場時,張勛也不顧“大帥”身份了,躍身來到臺口,恭恭敬敬地給王慧芳“打簾兒”。
其實,軍閥里面粉絲級人物還大有人在。比如張宗昌,這位“長腿”專捧唱河北梆子的侯俊山,因十三歲唱戲出名,故藝名叫“老十三旦”。張宗昌與他飯同席,寢同榻,一同出門時,還要鞍前馬后伺候著,迎來送往的都要先派貼身衛隊凈街戒嚴,就差依著皇上出巡的規矩凈水潑街、黃土墊道了。
評:哪朝哪代都有大腕,哪朝哪代都不缺粉絲。內容千差萬別,形式大同小異。再大的角兒,再狠的國際級腕兒,缺了粉絲這道景兒,還有啥看頭呢?
梅蘭芳的簡介:
梅蘭芳(1894.10.22-1961.8.8),名瀾,又名鶴鳴,乳名裙姊,字畹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北京人,祖籍江蘇泰州。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梅蘭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員,"四大名旦"之首,同時也是享有國際盛譽的表演藝術大師,在50余年的舞臺生活中創造了眾多優美的藝術形象,發展和提高了京劇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并形成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世稱"梅派",其表演被推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在西方人的眼中,梅蘭芳就是京劇的代名詞。梅蘭芳完美表演記錄了中國京劇一個值得驕傲的時代。
梅蘭芳 代表劇目有《霸王別姬》、《貴妃醉酒》、《鳳還巢》、《穆桂英掛帥》等,所塑造的舞臺形象,不僅體現了中國古代婦女各種不同的典型形象,而且將人物的個性和豐富的思想內涵,融于美的形象之中,給觀眾以心靈的凈化和美的享受。
梅蘭芳是京劇演員,工旦,字畹華,原籍江蘇泰州,長期寓居北京。梅蘭芳在50余年的舞臺生活中,精心鉆研,勇于革新,創造了眾多優美的藝術形象,積累了大量優秀劇目,發展和提高了京劇旦腳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世稱“梅派”,深受國內廣大群眾的喜愛,并在國際上享有盛譽。梅蘭芳的藝術成就,對現代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梅蘭芳于1894年農歷 9月24日出生于梨園世家。祖父梅巧玲(1842~1882),為京劇名旦,“同光十三絕”之一。父梅竹芬(1874~1897)也是昆曲、京劇旦角演員。母楊長玉(1876~1908),是著名武生楊隆壽之女。伯父梅雨田(1865~1912),是與譚鑫培長期合作的著名琴師。梅蘭芳父母早亡,由伯父梅雨田撫養成人。
梅蘭芳 8歲開始學戲, 9歲從名旦吳菱仙學唱青衣。光緒三十年(1904)農歷七月初七,10歲的梅蘭芳第一次登臺,在七夕應節戲《天河配》中串演昆曲《長生殿·鵲橋密誓》的織女。1908年,搭喜連成班演出。這時他一面繼續就教于吳菱仙,一面又向名旦秦稚芬和丑角胡二庚學花旦戲,并刻苦學習昆曲,練武功和□功,廣泛觀摩旦角本工戲及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為日后的藝術創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13年,梅蘭芳首次應邀到上海演出,王鳳卿為頭牌(領銜),他為二牌,當時,王鳳卿已是南北馳名的須生,而梅蘭芳則是初出茅廬。王鳳卿熱心提攜后進,極力推薦梅蘭芳主演大軸戲壓臺。梅蘭芳初次壓臺演出的劇目,為茹萊卿傳授的《穆柯寨》,他出色地完成了穆桂英這一藝術形象的塑造,受到上海觀眾的熱烈贊賞。在上海期間,他曾觀摩上海以表現近代和當代題材為主的“新戲”,受到啟發;他還參觀了上海新式舞臺的燈光、一些演員的化妝方法以及服裝式樣的設計。這一切都對他的藝術思想產生了積極影響。同年,他由上海返京以后,搭翊文社演戲,排出第一個時裝新戲《孽海波瀾》。1914年秋,梅蘭芳再次應邀赴上海演出,上座經久不衰,盛況空前,并吸引了不少日、英、美等國的觀眾,直至年底方返回北京。兩次南下演出,奠定了他藝術上獨樹一幟的基礎,并開始了大量新劇目的排演和藝術上的革新。
從1915年 4月至1916年 9月,梅蘭芳新排演了11出戲。其中有時裝新戲《宦海潮》、《鄧霞姑》、《一縷麻》;古裝新戲《牢獄鴛鴦》、《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千金一笑》;還有昆曲傳統戲《思凡》、《春香鬧學》、《佳期、拷紅》以及《風箏誤》的《驚丑》、《前親》、《逼婚》、《后親》等。時裝新戲中的《孽海波瀾》、《一縷麻》、《鄧霞姑》,申訴了婦女受壓迫與婚姻不自主的悲慘命運;古裝戲中的《黛玉葬花》、《千金一笑》(又名《晴雯撕扇》)系取材小說《紅樓夢》。在此后數年中,梅蘭芳又繼續排演了大量古裝新戲,如《廉錦楓》、《霸王別姬》、《天女散花》、《麻姑獻壽》、《洛神》、《西施》、《太真外傳》等,并整理演出了傳統劇目《宇宙峰》、《貴妃醉酒》、《奇雙會》、《金山寺》、《斷橋》、《姑嫂英雄》(《樊江關》)、《打漁殺家》、《二堂舍子》、《審頭刺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