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燾的趣聞
拓跋燾本乃一代雄主,下令滅佛,何以被一個太監殺了?這是怎么回事?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拓跋燾的趣聞,看完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拓跋燾的趣聞: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是辛棄疾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的一句,所謂“佛貍祠”是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建立的行宮,因為拓跋燾小名叫佛貍(bì lí ),所以叫佛貍祠。
要說到拓跋燾,還真不簡單,這個15歲做皇帝的少年天子,剛一上位就勵精圖治,使得北魏國力空前鼎盛。
北魏時期,北方很亂,胡夏、北燕、北涼、幾個小國家,整天你爭我奪,亂成一鍋粥,拓跋燾決意掃平戰亂,一統北方。
登基沒幾年,18歲的拓跋燾親率大軍攻打胡夏,他天生就是個優秀的軍事統帥,兼而賞罰分明,個人勇武,常常親冒矢石,帶頭沖鋒,所以一年之后就打到了胡夏的國度——統萬城。
眼見胡夏軍死守城池,拓跋燾以少數騎兵示弱,誘敵出城后,又用一支勁旅偷襲敵后,主力軍合圍,大敗胡夏,生擒胡夏國主赫連昌。
三年之后,拓跋燾再征胡夏,盡奪關中之地,胡夏名存實亡。此后八年,北魏在拓跋燾的帶領下,又相繼使北燕、北涼臣服,十六國亂世局面就此結束,北方諸胡除柔然和吐谷渾外,盡被北魏統一。
至此,北魏開始和南方的劉宋王朝劃江而治,南北朝對峙形勢開始。
柔然一直是北魏的大患,拓跋燾從十二歲開始,先后七次征討柔然,一直到449年大敗柔然,收其民畜百萬,柔然可汗跑的遠遠的,北方才算寧靜。
這是自漢武帝重創匈奴后,北方對游牧民族的再次勝利。
總體來說,拓跋燾是個雄才大略的雄主,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方面都有著不俗的成就,但由于常年戰爭,所以民怨四起,而且晚年經常沖動殺人,刑罰國重,還曾下詔滅佛,因此北魏幾經混亂。
拓跋燾身邊有個太監,叫宗愛,跟當時的太子拓跋晃不和。拓跋晃為政精明,有賢主之風,但被宗愛的讒言挑撥,加上權力的沖突,拓跋燾殺了不少人,拓跋晃憂憤而死。
拓跋燾事后知道自己犯了錯,宗愛害怕事發被殺,于公元452年,弒殺拓跋燾,立拓跋余為帝,半年之后,又殺掉拓跋余。
拓跋濬即位后,宗愛被滅三族。
拓跋燾的簡介:
拓跋燾(408年-452年),字佛(音"必")貍,鮮卑族,明元帝拓跋嗣長子,母明元密皇后杜氏 ,北魏第三位皇帝(423年―452年在位),同時也是優秀的軍事統帥。
拓跋燾出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422年被立為太子。423年登基,改元始光。拓跋燾自幼就表現出過人的軍事天賦,十二歲時就遠赴河套抗擊柔然騎兵,迫使柔然不敢入侵。拓跋燾繼位后重用漢族大臣崔浩、高允等人,整頓吏治,勵精圖治。 拓跋燾善于使用騎兵,親率大軍先后攻滅胡夏、北燕、北涼,伐柔然,征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渾,取劉宋的虎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滑臺(今河南滑縣東)等重鎮要地,最終統一中國北方。
拓跋燾在歷次戰爭中,常親自率軍出征,決策果斷,部署周密,講究戰法,指揮靈活。或分道并進,輕騎奔襲,或誘敵出城,設伏圍殲,因而多獲勝利。治軍嚴格,賞不遺賤,罰不避貴。在生活中,樸素節儉,威武豪邁,剛毅自律,直爽坦率,從諫如流。但是在晚年刑罰過于殘酷,誅戮過多。
452年,拓跋燾被中常侍宗愛殺害,時年四十五歲,謚號太武皇帝,廟號世祖。
魏太武帝拓跋燾,雄才大略,聰明雄斷。在位期間,借二世之資,奮征伐之氣,遂戎軒四出,周旋險夷。掃統萬,平秦隴,翦遼海,蕩河源,南夷荷擔,北蠕削跡,廓定四表,一舉統一了中國北方,使西晉末年以來北方地區的割據混亂局面得以結束,為北方社會經濟文化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當時也是大魏武功鼎盛的時期。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在中國歷史也極為罕見。此外,他廣泛搜羅漢族士人,整肅吏治,修訂律令,督課農桑,崇尚儒學,推動了魏朝的封建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