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環是怎么死的
據傳楊玉環其實并沒有死,而是漂洋過海到了日本?如果死了,那么楊玉環是怎么死的?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楊玉環是怎么死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楊玉環是怎么死的:
提起中國古代最禍國殃民的傳奇女子,楊玉環必然會在榜單中。是啊,她讓歷史上的明君李隆基都昏庸了。李隆基本來是一代明君,就是因為她才把大好河山給葬送了。多么的唏噓啊。多么的可悲啊。
但是,從另一角度來講楊玉環能把一代明君給迷住,肯定是十分美麗的,也肯定是多才多藝的。美的事物怎么能輕易就沒了呢。在公元前4世紀就有這么一件事。辯護師希佩里德斯救了芙麗涅,僅僅是因為她的美。楊玉環也是這樣的,驚為天人的她怎么會消失呢?難道能讓這樣美的女人死于非命嗎?東西方的審美精神在此交匯。歷史真相如何?人們心里會有自己的想法,就把事實留專業人員吧。
魯迅先生就曾經指出過,這中國的正史就是一本本皇家的家譜,記錄著他們的生活,按照他們思想講述著事情。但是這些不研究二十四史,還真沒有什么可研究的了。所以歷史必須要研究,但好在中國古代的歷史取得的成績還很好。比起西方來說,好的太多了。
那么就讓我們來看看歷史,讓我們走進那段不可被磨滅的時光,一起來探索楊玉環的身前身后事。
我們先看看歷史書籍,在《舊唐書》中,里面描述了楊玉環的歷史,里面還有著對于楊玉環的看法,她只是一個美貌的女人而已,卻卷入了一場政治風云,不幸淪為了禍端。
有句古話叫做“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楊玉環被寵幸,讓她楊家瞬間崛起。楊家人漸漸的大權在手,無視法律,違法亂紀,禍國殃民。但是這一切與她有什么關系呢?那些禍亂朝綱的事情又不是她做的,她無非就是太美了,讓李隆基心醉而已。無心朝政,每天飲酒作樂,觀賞楊玉環的美妙的舞姿,這些事李隆基做的,雖然有楊玉環的因素,但最大問題是李隆基本身吧。
我們在反觀妲己,那才是真正的禍國殃民,楊玉環比妲己好的太多了。所以后來,人們更相信楊玉環沒有死,而是漂洋過海,安度余生。
在1992年,顧頡剛提出“古史是層累地造成的”,時代越后,傳說中的中心人物越放越大。舉個例子吧。比如孔子,在春秋的時候不被重用,到了秦朝是以法治國,孔子的思想更加被唾棄。然而隨著時間的發展,孔子的地位卻達到了頂峰,儒學思想,孔孟之道,成為了經典。同樣的楊玉環也是這樣。
就在楊玉環死的100年后,民間開始有一些傳說了。就是說她還沒有死,只是去了海外了。有很多的大家名流也在惋惜這楊玉環,但是他們都說她早死了。白居易的《長恨歌》就表明了她的死。但是人們心中還是有希望,希望她活著。在野史中,里面說道楊玉環的尸體不見了,這也給了人們心中一絲希望。但是舊唐書中表明,尸體還在。北宋的《新唐書》卻沒說尸體。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主要有兩種原因:
一,《新唐書》是宋祁寫的人物列傳,他參考的野史,小說,傳說等等居多。對于這件事,他也不確定楊玉環死沒死,于是就不說了。
二,《新唐書》寫法簡單,刪掉的東西太多了,可能是刪去了。
楊玉環的事情到了海外,日本人是比較重視的。南宮博,渡邊龍策的作品《楊貴妃外傳》和《楊貴妃復活秘史》都持貴妃赴日的觀點。
他們顯然也是十分重視《長歌行》,和俞平伯一樣企圖在里面找到楊玉環沒有死的證據。但是這部作品只是白居易的個人觀點,后面只是想象。就是楊玉環的靈魂與李隆基相遇共度余年,這怎么可能作為證據啊。詩歌就是詩歌,詩歌不是歷史書籍。歷史書籍是客觀的講述了歷史事件,而詩歌必然會摻雜作者的主觀意愿和內心的想象,表達作者的一種情緒觀點。這怎么可能來作為證據呢?
雖然我們也希望楊玉環沒有死去,只是漂洋過海了,但是這畢竟只是一種想象,沒有歷史證明。而拿著詩歌作為證據來證明楊玉環沒有死,顯然是不可取的。
縱然時間流逝,我們卻依舊會記得,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奇女子,她的名字叫楊玉環。她真實的一生是個悲劇,但是在我們的心中,她的一生是個浪漫的傳奇。
楊玉環的簡介:
楊貴妃(開元七年六月初一-天寶十五載七月十五)(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名玉環,號太真,蒲州永樂(山西永濟)人,是唐玄宗之寵妃,身材豐滿,膚如凝脂,乃中國古代四大美人的羞花。楊玉環起先嫁給了唐玄宗的兒子壽王李瑁,之后又進宮成為唐玄宗妃子。安史之亂后,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勸言,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賜死了楊貴妃。最終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縊死在佛堂的梨樹下。
楊玉環,廣西容縣人(嶺南西道容州人氏),十歲時其父楊玄琰,在蜀州司戶參軍任上病亡;楊釗(楊國忠)、楊玉環由其叔叔河南府士曹楊玄璬撫養;隨為官的叔叔四處漂泊。十三歲時,李林甫將楊玉環介紹給玄宗的兒子壽王李瑁。
唐天寶間.四門助教許子真《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記載有:“楊妃,容州楊沖人也,離城一十里,小名玉兒。-------開元二十四年,明皇詔入內,號太真,大被寵遇。天寶間冊為貴妃。
《舊唐書.后妃列傳之一》
玄宗楊貴妃,高祖令本,金州刺史。父玄琰,蜀州司戶。妃早孤,養于叔父河南府士曹玄璬。開元初,武惠妃特承寵遇,故王皇后廢黜。二十四年惠妃薨,帝悼惜久之,后庭數千,無可意者。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召見。時妃衣道士服,號曰太真。既進見,玄宗大悅。不期歲,禮遇如惠妃。太真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移上意。宮中呼為“娘子”,禮數實同皇后。
《新唐書.后妃列傳之一》
玄宗貴妃楊氏,隋梁郡通守汪四世孫。徙籍蒲州,遂為永樂人。幼孤,養叔父家。始為壽王妃。開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后廷無當帝意者。或言妃姿質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內禁中,異之,即為自出妃意者,丐籍女官,號“太真”,更為壽王聘韋昭訓女,而太真得幸。善歌舞,邃曉音律,且智算警穎,迎意輒悟。帝大悅,遂專房宴,宮中號“娘子”,儀體與皇后等。
天寶初,進冊貴妃。追贈父玄琰太尉、齊國公。擢叔玄珪光祿卿,宗兄铦鴻臚卿,锜侍御史,尚太華公主。主,惠妃所生,最見寵遇。而釗亦浸顯。釗,國忠也。三姊皆美劭,帝呼為姨,封韓、虢、秦三國,為夫人,出入宮掖,恩寵聲焰震天下。每命婦入班,持盈公主等皆讓不敢就位。臺省、州縣奉請托,奔走期會過詔敕。四方獻餉結納,門若市然。建平、信成二公主以與妃家忤,至追內封物,駙馬都尉獨孤明失官。
它日,妃以譴還铦第,比中仄,帝尚不御食,笞怒左右。高力士欲驗帝意,乃白以殿中供帳、司農酒餼百馀車送妃所,帝即以御膳分賜。力士知帝旨,是夕,請召妃還,下鑰安興坊門馳入。妃見帝,伏地謝,帝釋然,撫尉良渥。明日,諸姨上食,樂作,帝驟賜左右不可貲。由是愈見寵,賜諸姨錢歲百萬為脂粉費。铦以上柱國門列戟,與铦、國忠、諸姨五家第舍聯亙,擬憲宮禁,率一堂費緡千萬。見它第有勝者,輒壞復造,務以環侈相夸詡,土木工不息。帝所得奇珍及貢獻分賜之,使者相銜於道,五家如一。
妃每從游幸,乘馬則力士授轡策。凡充錦繡官及冶?彖金玉者,大抵千人,奉須索,奇服秘玩,變化若神。四方爭為怪珍入貢,動駭耳目。於是嶺南節度使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以所獻最,進九章銀青階,擢翼戶部侍郎,天下風靡。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
天寶九載,妃復得譴還外第,國忠謀於吉溫。溫因見帝曰:“婦人過忤當死,然何惜宮中一席廣為鈇钅質地,更使外辱乎?”帝感動,輟食,詔中人張韜光賜之。妃因韜光謝帝曰:“妾有罪當萬誅,然膚發外皆上所賜,今且死,無以報。”引刀斷一繚發奏之,曰:“以此留訣。”帝見駭惋,遽召入,禮遇如初。因又幸秦國及國忠第,賜兩家鉅萬。
......
初,安祿山有邊功,帝寵之,詔與諸姨約為兄弟,而祿山母事妃,來朝,必宴餞結歡。祿山反,以誅國忠為名,且指言妃及諸姨罪。帝欲以皇太子撫軍,因禪位,諸楊大懼,哭於廷。國忠入白妃,妃銜塊請死,帝意沮,乃止。及西幸至馬嵬,陳玄禮等以天下計誅國忠,已死,軍不解。帝遣力士問故,曰:“禍本尚在!”帝不得已,與妃訣,引而去,縊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瘞道側,年三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