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麴義的趣聞
三國里麴義名不見經傳,但實力卻遠勝顏良與文丑,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三國麴義的趣聞,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三國麴義的趣聞:
麴義雖名不見經傳,但卻有值得驕傲的成就,然而關于他的史料畢竟太少,因此本文只好在界橋之戰前的形勢上大費筆墨。
麴義:足下比顏良、文丑若何?
在漢末三國,大小軍閥相互混戰是這個時代最鮮明的特點,一股勢力的壯大常常伴隨另一股勢力的覆滅。官渡之戰前,袁紹就是通過兼并其他勢力逐漸成為實力最為雄厚的割據軍閥,其中一個最為強勁的對手就是占據幽州的公孫瓚。
袁紹最初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他顯赫的身世和一幫謀臣猛將的輔佐。
首先袁紹的高祖父袁安、曾叔祖父袁敞、祖父袁湯及生父袁逢、叔父袁隗四代人都擔任過漢朝的“三公”之職。古人將提拔自己的人看做老師,科舉時代的考生又會拜中舉時的主考官為師,東漢沒有設立丞相,“三公”的權力僅限于推舉、勸諫,而袁氏四代人出了五位“三公”大臣,推舉的人之多已經達到了“門生故吏遍天下”的地步。“四世三公”的家世讓很多士人都依附于袁紹,也讓他的仕途走了很多捷徑。例如“軍無斗糧”的他能夠從“帶甲百萬”的韓馥手中輕而易舉的奪取富饒的冀州作為最初的根據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韓馥認為自己是袁氏的門生,且才能不如袁紹而“主動”讓賢。
再者袁紹手下聚集了一大批智謀之士,這些人很多都是慕名由韓馥那里轉投到他的帳下的。
例如沮授在剛剛歸順袁紹后就為他量身定制了圖取天下的方針,足以與諸葛亮的“隆中對”媲美:第一步是穩定冀州;第二步是剿滅公孫瓚、據四州之地;第三步“挾天子以令諸侯”,最早也是由沮授向袁紹提出的。從后來我們知道,袁紹完成了前兩步,但最終因為不肯主動迎接漢獻帝而錯失良機,后來意圖奪回天子與曹操在官渡大戰失利后不久病死,未能完成霸業。縱觀袁紹一生,最為輝煌的莫過于在第二步時兼并公孫瓚了。
袁紹與公孫瓚的過節主要有兩次:
一是在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袁術派遣孫堅在陽城抵御董卓的軍隊,作為盟主的袁紹卻從中作梗派遣部下周昂攻取孫堅所領的豫州,袁術派公孫瓚的堂弟公孫越協助孫堅抵抗周昂未能取勝,公孫越卻被流箭射中而死,公孫瓚為此遷怒袁紹。袁紹為了賠罪把自己渤海太守的印綬讓給了公孫瓚另外一個堂弟公孫范,公孫范到渤海后立馬與公孫瓚聯合進攻袁紹;
二是袁紹失去渤海后打算奪取冀州,因擔心實力不夠就聽從謀士逢紀的建議邀公孫瓚襲取冀州,可最后在公孫瓚的脅迫下韓馥卻選擇投降袁紹,整個過程袁紹不費吹灰之力,公孫瓚因此不滿。
裴注版《袁紹傳》及《公孫瓚傳》記載,公孫瓚在公孫范的協助下大破青州、徐州一帶的黃巾余黨,然后屯兵于廣宗(在今河北省邢臺市),連冀州下轄的郡縣官員都望風而降,袁紹擔心公孫瓚的實力膨脹對自己不利,就親自率軍征討公孫瓚,雙方在離界橋南二十里的地方開戰,這場戰斗就被稱為“界橋之戰”。
首先在兵力上袁紹就遠遠弱于公孫瓚。在戰斗開始時,公孫瓚將三萬步兵布成方陣,左右各輔以五千騎兵,又調動了白馬義從作為中堅部隊,這是當時戰斗力極強的部隊。公孫瓚在割據幽州后常常與北邊的少數民族部落發生沖突,并多次大捷,因為他騎的是一匹白馬,胡人就相互告誡要避開一位騎白馬的,公孫瓚知道后就挑選了幾千名健將讓他們也騎著白馬,作為自己的護衛隊,因此被稱為“白馬義從”,而袁紹這邊卻只有數萬步兵。一般而言,騎兵的戰斗力要強于步兵,公孫瓚出動的又是王牌部隊,況且兵員數量也遠遠大于袁紹,可見從實力對比上袁紹根本沒有贏的希望,然而界橋之戰最終還是以袁紹的完勝告終的,這其中多虧了一位在歷史上不太出名的猛將——麴義扭轉了戰局。
麴義(又作曲義、鞠義),生卒年不詳,是東漢末年軍閥袁紹部下的將領
麴義不論是在《三國志》還是在《三國演義》中都著墨不多,因此同高順一樣名不見經傳。根據王璨《漢末英雄記》的記載,麴義長期生活在涼州,熟悉羌人的戰法,訓練出來的士兵都很善戰。他原為韓馥部將,后來反叛韓馥,韓馥率軍攻打他反被他擊敗,當時袁紹與韓馥貌合神離就與麴義勾結起來,麴義自此成為袁紹部將。
面對敵眾我寡的局勢,袁紹并沒有畏懼,他命麴義率領八百人為先鋒,后面緊接著一千名弓箭手。公孫瓚起先將白馬義從分為左右兩隊,兩邊的弓箭手相互照應,聲勢非常浩大,史書對此描寫的很夸張,“旌旗鎧甲,光照天地”,但當他看到對手的兵力很少后就放棄了原來的陣法,直接率騎軍沖殺過去了。麴義看到來勢洶洶的公孫瓚也并沒有慌張,展現出了大將臨危不亂的氣概。他命士卒隱藏在盾牌后面不動,等公孫瓚率軍殺到時,麴義軍同時張開弓箭射擊,又揚起灰塵大聲喊叫,公孫瓚軍大亂,麴義軍趁機發揮了步兵短距離廝殺的優勢取得了勝利,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幾乎喪失殆盡,大將嚴綱也被麴義臨陣斬殺。
公孫瓚精銳盡失,其他步騎兵也大多潰散,麴義又追至界橋再次擊敗公孫瓚,然后直逼公孫瓚的大營,留下守營的士卒也被麴義擊散。此時的袁紹看到公孫瓚兵敗一時冒進只帶了十余名弓箭手和幾百個持大戟的護衛迎了上來,卻被公孫瓚的二千多名騎兵團團圍住,并不間斷地向袁紹放箭,袁紹也令弓箭手胡亂放箭,公孫瓚部將不知道被圍的是袁紹又剛吃過敗仗,就漸漸散去了,后來麴義率軍趕來,袁紹之圍才被完全解開。
界橋之戰是一場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麴義展現出了一位名將的風采,以單純的步兵打敗了步騎兵混合的方陣,當然這樣驚人的成就并不是絕無僅有的,單單漢末三國就有三例。除此之外,還有魏國名將張遼“威震逍遙津”,以八百勇士擊敗孫權的十萬大軍;東吳名將甘寧曾率百人偷襲四十萬大軍的曹營,后來被《三國演義》加工成“百騎截魏營”的故事。另外西漢時的灌夫在平定“七國之亂”時率領壯士十人夜劫吳營也堪與此媲美,最后十人中只有一人生還,吳王劉濞看十個漢軍戰斗力就這么強竟然連夜逃跑,吳軍不見吳王,自亂陣腳,為漢所敗,楚王劉戊自殺。
然而相比張遼、甘寧的享有盛名,麴義卻顯得默默無名,甚至在《三國演義》中他只一個回合就喪命于趙云之手,此后本應屬于麴義的功勞也被作者歸到袁紹另外兩位大將——顏良、文丑名下。在演義的描寫中,關羽斬顏良、誅文丑后與人交戰總要先問一句“足下比顏良、文丑如何”,而同樣在袁紹帳下,論勇麴義毫不遜色,論謀則遠勝顏良、文丑。史書記載后來麴義因居功自傲被袁紹處死,而其中原由現在也無法得知,一代“名將”就此黯淡在歷史長河之中。
三國麴義的簡介:
麴義可謂三國時期數一數二的大將,據《英雄記》記載:“…合戰界橋南二十里,瓚步兵三萬余為方陳,騎馬為兩翼,左右各五千余匹,白馬義從為中堅,亦分作兩校。…對紹令麴義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紹自以步兵數萬結陳于后。…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蹈之。義兵皆伏盾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沖突,強弩雨發,所中必倒,臨陳斬瓚所署冀州剌史嚴綱甲首千余級。瓚軍敗績,步騎奔走,不復還營。義追至界僑,瓚殿兵還戰橋上,義復破之,遂到瓚營,拔其牙門,營中余眾皆復散走。…(紹本營少兵)瓚部迸騎二千余匹卒至,便圍紹數重,弓矢雨下…會麴義來迎,乃散去。”
沮授 - 簡明歷史傳記
沮授,冀州廣平人,少有大志,長于謀略,舉茂才,任韓馥別駕。初平二年,袁紹脅迫韓馥讓出冀州,自領冀州牧,沮授向其提出占據河北,爭霸天下的戰略規劃,被賞識而表為監軍、奮威,成為袁紹幕府中內為謀主、外監諸將的首要人物。可惜袁紹雖有雄心,卻無偉略,屢次在緊要關頭拒絕采納沮授的正確建議,先錯過迎漢獻帝到鄴城,挾天子以討不從的良機,失去政治上的主動;又拒絕沮授警告,出長子袁譚領青州,為兄弟鬩墻埋下禍根。建安四年,曹袁戰云將起,沮授建議利用優勢實力和地理形勢,以持久戰穩打穩扎,分兵抄掠,而不必決勝于一役,違背了袁紹的意旨,加上郭圖等乘機進饞,引起袁紹的懷疑而被大大削弱職權。官渡之戰期間,沮授又多次進諫不可輕舉冒進,袁紹俱不聽,心灰意冷而托疾辭歸,袁紹懷恨不許,并省其兵交由郭圖帶領。建安五年,袁紹官渡戰敗,沮授被曹軍俘虜,曹操因其故交而厚待之,沮授不降謀歸,遂被殺害。
沮授 - 簡明演義傳記
袁紹領冀州,以田豐、沮授、許攸、逢紀分掌州事。曹袁興師,許攸不樂審配領兵,沮授恨紹不用其謀,各不相和,不圖進取,遂使曹操抽身東擊劉備。備戰敗來投,勸得袁紹出兵,先鋒顏良被關羽所斬,沮授復勸殺備緩進,袁紹不聽,更議報仇,沮授長嘆而托疾不出議事。軍至陽武,沮授又申前議,被袁紹以慢軍之罪鎖禁軍中。官渡之戰,沮授夜觀天象,知烏巢屯糧又險,連夜求見,促速遣精兵巡哨,袁紹以其妄言惑眾,更人監押。袁軍戰敗,沮授急走不脫,為曹軍所獲,不降而盜馬欲歸,曹操怒而殺之。其子沮鵠守邯鄲,被張遼所射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