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真能預知未來嗎
姜子牙算命真能預知未來?也許神機妙算是一個騙局!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姜子牙真能預知未來嗎,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姜子牙真能預知未來嗎:
占卜術一直被傳的很神奇。不但是在民間傳說中,就連正史中,也記載了不少大神預知未來、未卜先知的故事。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至于我,我相信宇宙中自有大能,或許能夠預知未來,操縱一切,但是,至少是我眼前所見,都是騙局。
在《封神演義》的第16回故事中,寫了姜子牙如何神機妙算、預知未來的兩個故事。故事的效果很給力,姜子牙一舉成名,附近十里八鄉的百姓,都來姜子牙的命館算命。姜子牙每位客人收取五錢銀子,起價頗高,但客源不缺。姜家一舉脫貧,馬氏也歡喜無限。
那么,姜子牙真的能夠神機妙算嗎?我說姜子牙是個大騙子,有什么證據呢?
我先把姜子牙神算的兩個故事敘述一遍。大家看看能不能在敘述中,自己發現問題。
因為降伏五路神,姜子牙展現出神奇的道術。在馬氏的請求下,宋異人給姜子牙開了一個命館,地址就設在最為繁華熱鬧的南門大街上。
經過四次做生意的挫折,姜子牙吸取教訓,在新開命館時,非常注意宣傳工作。他一口氣在命館里外貼了三幅對聯:
其一、只言玄妙一團理,不說尋常半句虛;
其二、一張鐵口,誠破人間兇與吉:兩只怪眼,善觀世上敗和興;
其三、袖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
和之前賣笊籬、賣面粉不同,姜子牙一改往昔的沉默低調,他這三幅對聯中充斥著傲氣和霸氣。
第一幅對聯,姜子牙表示,本人絕不扯淡,說得都是真理。第二幅對聯,姜子牙不但說自己能夠道破個人兇與吉,甚至連國家的興衰都能夠看破。第三副對聯,原指袖子很大,里面另有乾坤;喝醉酒之后,日子就變得很長。此處,姜子牙表示,自己身懷異能,法術通玄。
按照常理,姜子牙如此賣力宣傳,應當獲得很好的效果。可是,現實恰恰相反——估計是姜子牙的對聯貼得太多,牛皮吹的太響——結果,足足四五個月,姜子牙的命館竟然一個生意也沒有!
大約在命館開張半年左右,終于有第一個客戶上門。這個客戶叫做劉乾。
這劉乾不知道怎么的,路過命館,看到姜子牙正趴在桌子上打瞌睡,就走過去猛拍了一把桌子。姜子牙揉揉眼睛醒來,問來人干嘛。劉乾就問:“且問先生‘袖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這對聯怎么講?”大家聽聽這問話就能明白,劉乾是來踢館的。姜子牙很冷靜,回答說:“袖里乾坤大,乃知過去未來,包羅萬象;壺中日月長,有長生不死之術。”劉乾一聽,認定姜子牙口出大言,吹牛皮。于是,他主動提出了算一卦。如果準,厚禮相謝;如果不準,就把命館給拆了。
姜子牙說:“此卦要你依我才準。”劉乾答應。然后,姜子牙寫了一個帖子,上面有四句話,讓劉乾前往,所有事情必定會如帖子上所寫,一一發生。劉乾拿過帖子,上面寫著:
一直往南走,柳陰一老叟,青蚨一百二十文,四個點心兩碗酒。
劉乾于是擔著柴,出南門而去。走了好一段路,在柳樹林旁邊看到一座宅院,院門口站著一個老頭,伸手招呼說:“柴來!”老人問劉乾柴火要多少錢一擔。姜子牙帖子上說劉乾賣柴可以得120文銅錢,于是劉乾故意說,自己這擔柴,只賣100文。老人家一聽,說:“看看好柴乾的,好困子大,就是一百文也罷。”老人家毫不還價,答應給100文。
老人家入門去拿錢,劉乾看院子里落下一些柴葉子,就用掃把掃干凈了。老人家出來,很高興說:“老哥!今日是我小兒畢姻,遇著你這好人,又賣的好柴。”然后,老人家讓仆人端出四個點心,一碗酒,還有兩封錢來。老人說,一百文是柴錢,還有二十文,“今日是我小兒喜辰,這是與你做喜錢,買酒吃”。
劉乾一看,又驚又喜,一路跑回來,在命館前大叫大嚷說:“姜先生真神仙也,好準課;朝歌城中有此高人,萬民有福,都知趨吉避兇!”
以上,是姜子牙預知未來的第一個故事。
第二個故事相對簡單。姜子牙與劉乾要算命的錢,劉乾舍不得給,就另外拉了一個人來算命。
那個人是個腰束皮帶,行走如飛的公差。劉乾趕上,抓住那公差,要他算命。公差說:“我有緊急公文要走路,我不算命。”劉乾表示,姜子牙算命很準,今日對方不算命不成。若不算命,自己就跳河而死,賴上那公差。公差沒有法子,只能走進命館——此時命館已經被人群圍得水泄不通。
公差擠進去,說自己有緊急公務,就不算命了,直接抽了一個簽。姜子牙看了簽,寫了一句批語。批語說:
“此卦逢於艮,錢糧不必問,等候你多時,一百零三錠。”
公差問要多少錢一卦,劉乾討要了五錢銀子。五錢銀子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在明代——《封神演義》雖然是商朝故事,但這些社會風俗,更多是比照明朝——一兩銀子=十錢=1000文銅錢。五錢銀子那就是500文錢。
公差無奈,付了錢后趕緊走人。過了兩個小時后,公差押著錢糧回到姜子牙的命館。當著眾人的面,這公差宣布:“姜先生乃神仙出世,果是一百零三錠,真不負五錢一課。”
以上,是姜子牙神機妙算的第二個故事。
原文說:子牙從此時來,轟動了朝歌軍民人等,俱來算命看課。五錢一命,子牙收得起的銀子,馬氏歡喜,異人遂心。
對于姜子牙的命館生意為何從門可羅雀突變為火爆異常,原著歸結為“時來”,時來即運轉。之前倒霉,是姜子牙時運未到。如今時運到來,姜子牙就發達了。
這時運到底是什么呢?虛無緲緲,無跡可尋。我覺得,作者是故意如此說,迷惑讀者的視聽。在我看來,姜子牙的兩樁預知未來的傳奇故事,都不過是姜子牙苦心經營的一個局。
姜子牙簡介:
姜子牙,字子牙,號飛熊,也稱呂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夷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呂地,因此得呂氏。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杰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姜太公,即姜尚(史稱太公望;史書皆稱呂尚、呂望;俗稱姜太公、姜子牙),為炎帝之后本為姜姓,因其先祖伯夷為堯帝四岳,在舜帝時為秩宗,典朕三禮,佐大禹平水土功勞很大,為禹帝的股肱重臣,受封為呂侯,被賜姓姜,封于呂地(位于現在的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王村鄉董營村,姜子牙就出生在董營村),并建立諸侯國呂國。為呂氏始祖,后世從其封氏(根據先秦及之前胙土命氏男子稱氏的規定),故曰呂尚。享齊國祀者必呂氏,故史記云:蓋太公之卒百有余年子丁公呂伋立;-----二十六年康公卒,呂氏遂絕其祀。
相傳姜尚的先世為貴族,故為呂氏,曰呂尚。姜子牙家道中落,至姜尚時已淪為貧民。為維持生計,姜尚年輕時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宰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做過賣酒生意。他雖貧寒,但胸懷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為國效力。直到暮年,終于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
當時,正是東方大國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時期。殷紂王暴虐無道,荒淫無度,朝政腐敗,社會黑暗,經濟崩潰,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而西部的周國由于西伯姬昌(后為周文王)倡行仁政,發展經濟,實行勤儉立國和裕民政策,社會清明,人心安定,國勢日強,天下民眾傾心于周,四邊諸侯望風依附。壯心不已的姜尚,獲悉姬昌為了治國興邦,正在廣求天下賢能之士,便毅然離開商朝,來到渭水之濱的西周領地,棲身于磻溪,終日以垂釣為事,以靜觀世態的變化,待機出山。一天,姜尚在磻溪垂釣時,恰遇到此游獵的西伯姬昌,二人不期而遇,談得十分投機。
姬昌見姜尚學識淵博,通曉歷史和時勢,便向他請教治國興邦的良策,姜尚當即提出了“三常”之說:“一曰君以舉賢為常,二曰官以任賢為常,三曰士以敬賢為常。”意思是,要治國興邦,必須以賢為本,重視發掘、使用人才。姬昌聽后甚喜,說道:“我先君太公預言;‘當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興盛。’您就是那位圣人吧?我太公望子(盼望先生)久矣!”于是,姬昌親自把姜尚扶上車輦,一起回宮,拜為太師,稱“太公望”。從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注:傳說姜尚本是處士,為逃避殷紂的暴政,隱海濱。又說他曾事紂,因紂無道而離去,游說諸侯,無所遇而卒歸周文王。還有的說他曾屠牛于朝歌(殷都,今河南淇縣),賣飲于孟津(今河南盂津以北);或說他年老窮困,隱于渭濱,以漁釣于周文王,文王載與俱歸,立以為師。以上所說歸周的途徑雖不同,但歸周大事的核心人物則是肯定的。不久,商紂王懷疑周文王欲圖謀商之天下。遂將周文王拘捕在都城的監獄里。于是姜尚、散宜生廣求天下美女和奇玩珍寶,獻給紂王,贖出了文王。文王歸國,便與姜尚暗地里謀劃如何傾覆商朝政權。為此,姜尚策劃出許多兵家謀略,由于這個原因,后人言及兵家權謀都首推姜尚,他便成了兵家的始祖,或稱鼻祖。
姜尚在輔佐周文王期間,為強周滅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內外政策。對內,實行農人助耕公田納九分之一的租稅,八家各分私田百畝,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孫承襲,作為俸祿等經濟政策,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打下了滅商的經濟基礎。對外,表面上堅持恭順事殷,以麻痹紂王,暗中實行爭取鄰國、逐步拉攏、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以翦商羽翼,削弱和孤立殷商王朝的策略。在姜尚的積極謀劃下,歸附周文王的諸侯國和部落越來越多,逐步占領了大部分殷商王朝的屬地,出現了“天下三分,其二歸周”的局面,為最后消滅紂王,取代殷商,創造了條件。周文王死后,周武王姬發繼位,拜姜尚為國師,尊稱師尚父。姜尚繼續輔佐周國朝政。
一次,周武王問道:“我欲輕罰而重威,少行賞而勸善多,簡其令而能教化民眾,何道可行?”姜尚答曰:“殺一人而千人懼,殺二人而萬人懼,殺三人而三軍振者,殺之。賞一人而千人喜,賞二人而萬人喜,賞三人而三軍喜者,賞之。令一人而千人行者,令之;禁二人而萬人止者,禁之;教三人而三軍正者,教之。殺一以懲萬,賞一而勸眾,此明君之威福。”武王言聽計從,時時慎于行賞,力求令行禁止,使周朝政治愈益清明。而此時的殷商王朝政局更加昏暗,叛殷附周者日多。周朝逐漸羽翼豐滿,國勢日隆。武王九年,為了探察諸侯是否會集而東討商國。周軍在姜尚的統帥下,浩浩蕩蕩開到孟津,周武王在這里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孟津之誓”,發表了聲討殷紂王的檄文。屆時800諸侯會諸此地(當時的諸侯國都很小,商朝國土中竟達1800多個。后來的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是在兼并混戰中形成的較大的諸侯國),顯示了武王的聲威。當時許多諸侯都說,“商紂可伐!”武王和姜尚則認為,時機尚不成熟,殷商王朝的統治雖已陷入內外交困、岌岌可危的境地,但其內部尚無明顯的土崩瓦解之狀,如果興師伐紂,必然會遭到頑強抵抗。于是,決定班師而回。這次行動,實際是滅商前的一次預演,在諸侯國間產生了強烈影響,使更多諸侯聽命于周武王。
武王十一年,殷商王朝統治集團核心發生內訌,良臣比干被殺,箕子被囚為奴,微子啟懼禍出逃,太師疵、少師強投降周武王。武王問姜尚:“殷大臣或死或逃,紂王是否可伐?”姜尚答道:“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賓殃。”武王聞言,決意舉兵伐紂。遍告諸侯說:“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遂以姜尚為主帥,統領兵車300乘,虎賁(猛士)3000名,甲士4.5萬人,以“吊民伐罪”為號召,聯合諸侯各國,出兵進取商都(參見周滅商之戰)。
但占卜結果卻不吉利,部隊行至汜水牛頭山,風甚雷疾,旗折鼓毀,群公疑懼,有人甚至請求還師。只有姜尚堅持出兵,“今紂刳比干,囚箕子,伐之有何不可?舉事而得時,則不看時日而事利,不假卜筮而事吉,枯草朽骨,安可知乎!”他說那些占卜用的龜甲和蓍(音式)草根本不懂什么吉兇。
姜尚親自援袍而鼓,率眾先涉河,武王最終聽從了姜尚的意見,,統兵前進。二月甲子(二月五日),周武王率領大軍會合庸、蜀、羌、微、盧、彭、濮等方國部隊戰車四千乘陳師牧野(今河南淇縣南),與紂王的17萬大軍展開決戰(參見牧野之戰)。拂曉,進行莊嚴的誓師——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牧誓”,誓詞歷數紂王聽信寵姬讒言,招誘四方罪人和逃亡奴隸,暴虐地殘害百姓等罪行,說明伐紂的目的乃代天行罰,宣布戰法和紀律要求,激勵戰士勇猛果敢作戰,武王使尚父親統百名精銳勇土“致師”——發起挑戰,接著指揮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乘勢馳逐沖擊。紂師雖眾,皆無斗志,而且“前徒倒戈”——前面的士卒調轉槍頭指向商軍,給武王開路。武王見此情景,指揮全軍奮勇沖殺,結果,商紂王的十幾萬大軍,當天就崩畔瓦解。三妖被姜尚及大周軍士斬首示眾。紂王見大勢已去,在鹿臺投火自焚,至此,殷商王朝宣告滅亡。
牧野之戰所以能大獲全勝,多賴姜尚英明的組織指揮。在作戰時機的把握上,選擇在紂王麻痹松懈、眾叛親離之時;在力量的組織上,以“吊民伐罪”為號召,聯合諸侯共同伐商;在作戰指揮上,首先以兵車、猛士從正面展開突擊,爾后以甲士展開猛烈沖殺,一舉打亂了商軍的陣勢,奪取了戰爭的勝利。
周朝建國之后,姜尚因滅商有功,被封于齊,都城營丘(今日昌樂縣營邱鎮駐地)。姜尚東行到自己的封地去,路上每宿必留,走得很慢。有人對他說:“我聽說過時機難得而易于失去,作為一個客人,安于路邊旅店中的享樂,恐怕不象到自己封地上任的樣子。”太公聽了,夜里穿起衣服馬上前行,天亮時到達營丘,正好遇到萊國的人來與他爭奪營丘。姜尚在齊國政局穩定后,又開始改革政治制度。他順應當地的習俗,簡便周朝的繁文縟節。大力發展商業,讓百姓享受魚鹽之利。于是天下人來齊國的很多,齊國成為當時的富國之一。在周成王時,管叔、蔡叔作亂,淮河流域的少數民族也趁機叛亂(參見周公東征),周王下令給姜尚說:“東到大海,西到黃河,南到穆嶺,北到無棣,無論是侯王還是伯男,若不服從,你都有權力征服他們。”從此,齊國成為大國,疆域日益廣闊,使之成為后來的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之一。戰亂最終被周公姬旦給平叛。太公姜尚活了一百多歲而卒,但葬地不詳。為逃避戰亂,祖孫后代改姓了丁(因北方的姜與南方的丁同音)位于湖南常德一帶。相傳兵書《六韜》為姜尚所作,后人考證系戰國時人依托于他的作品。但從現存的內容看,基本上反映的是姜尚的軍事實踐活動和他的韜略思想。司馬遷在《史記·齊太公世家》中指出:“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由此看來,姜尚實為中國謀略家的開山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