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遷都的趣聞
朱棣把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后,可是朱高熾為啥又想遷回?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明朝遷都的趣聞,看完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明朝遷都的趣聞: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首都一直在南京。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但是朱棣死后,他的兒子朱高熾曾一度想遷都回南京。
這是為什么呢?
朱棣為啥遷都北京?
大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后人稱其為永樂大帝。早起被封為燕王,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為了提防朱棣造反,建文帝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都指揮使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隨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駐開平,并調走北平原屬燕王管轄的軍隊。后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1402年在南京登基,改元永樂。
朱棣在位期間改革機構,設置內閣制度,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交趾),在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西北設立哈密衛,在西南貴州等地區建立行省行政區劃,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統一與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 ,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 。
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位期間將由靖難之后的瘡痍局面發展至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盛世,史稱“永樂盛世”。
為啥遷都北京呢?北平是朱棣興王之地,朱棣在此經營30多年,統治比較穩定,另外北平處于北方農業區與牧區接壤處,交通便利,形勢險要,是漢蒙各族貿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與軍事要地,定都于此不僅可抗擊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進一步控制東北地區,由南則可統領中原,有利于維護全國統一。
因此,朱棣即位后,即開始準備從南京遷都到北京。永樂元年,詔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永樂五年,五月建北京宮殿。九年,命工部尚書宋禮等修會通河。十三年五月,平江伯陳瑄等開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廢的運河重新暢通;永樂十九年,改京師為南京,北京為京師。十二月,北京郊廟宮殿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遷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此后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師 。
朱高熾為啥想遷都南京呢?
明仁宗朱高熾(1378年-1425年),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長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
朱高熾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由于他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愛。但身形較胖,導致身體較弱。朱高熾雖然在位時間很短,但是在位期間為人寬厚,為政開明,發展生產、與民休息,他赦免了建文帝的許多舊臣,平反了許多冤獄,廢除了許多苛政,停止了朱棣時期的大規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復興,讀書人的待遇比洪武、永樂兩朝要好。朱高熾天稟純明,從善改過,恭檢愛民,因此后世對他的評價很高,為“仁宣之治”打下基礎。
但是,朱高熾登基后,在扭轉其父政策方面采取了一個最激烈的措施,即把京師遷回南京。
據說此舉是夏元吉和其他高級朝廷官員提出來的,而朱高熾也有此意。提到原因,主要是因為北京距離殘元較近,如果蒙古反撲,第一個受到侵擾的就是北京城,另外大多臣屬從小都生活在南京,習慣了那里的氣候。此外,朱高熾本人在南京當過監國,熟悉南京的情況,感到那里更為舒適。另外,維持北方首都的成本太大了,加大了國家的負擔。綜合這些因素,朱高熾想南遷。
朱棣為遷都回南京做了一些準備,他設南京守備,并派信任的和宦官去指揮。
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十六日,他定北京所有政府部門為行在。半個月后,他派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去拜謁朱元璋的皇陵,并留在那里負責。盡管南京地區有地震的報告,但皇帝的返回和他朝廷的南遷勢在必行。
然而,朱高熾在實施這一行動前死去,他的繼承者宣德帝朱瞻基并未參與這一計劃,朱瞻基與永樂帝更親近,對偏向北方的政策不那么討厭。
北京依然是京師,南京又成了輔助性的都城。
明朝的簡介: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1683年10月3日徹底滅亡),是中國歷史上是即元朝以后又一個大一統的政權。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276年。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 。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稱朱明。 明初定都于應天府,1421年2月2日明朝遷都北京,并改北京為京師,同時復原南京的名號 。明朝前期國力強盛,開創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和弘治中興等盛世,國力達到全盛,疆域遼闊。 中后期由于政治腐敗和天災導致國力下降,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以及由女真人為主的后金崛起。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朱由檢于煤山自縊。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政權史稱南明。隨后清朝入關擊敗李自成農民軍和南明政權,1662年永歷帝朱由榔在緬甸被殺,南明滅亡。
明朝時期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發達、經濟繁榮,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人口方面,《明實錄》所載明朝人口有7000余萬,但據葛劍雄版《中國人口史》 指出明末人口接近兩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