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吃空餉的趣聞
清朝吃空餉現象嚴重,甚至曾有人冒領銀物達七萬余兩,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清朝吃空餉的趣聞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清朝吃空餉的趣聞:
某工廠薪酬主管黃某利用職務之便,從2010年1月開始以多名已離職員工的名義冒領工資,目前已核實金額約400萬元。警方將黃某抓獲,其家屬歸還公司218萬元。
這是典型的吃空餉。餉本意指軍糧,引申為軍人的俸給。吃空餉本意是指軍官虛報兵員冒領軍餉,這種弊病可謂代代無窮。
譬如宋神宗時,禁軍兵籍管理弊竇叢生,“揭去舊數而不存按檢”,以致“兵數皆無籍可考”,為軍官隱瞞虛報兵員和吃空餉提供了便利,士兵死亡不注銷、逃亡不下編,兵額有缺不招填,“因致邊兵日少”。到宋徽宗時,此風愈演愈烈,《文獻通考》說,崇寧年間,僅熙河路士兵逃亡幾達四萬,然“將副人員坐視故縱而不問”,目的就是為冒領軍餉。宋朝軍隊羸弱,不能不說與此有較大關系。
明朝在這方面也好不到哪去,為了多吃空餉,一方面軍官向朝廷虛報兵數,如《明史·袁崇煥傳》載:“文龍一匹夫,不法至此,以海外易為亂也。其眾合老稚四萬七千,妄稱十萬,且民多,兵不能二萬,妄設將領千。”也就是說,士兵只有四萬七,且相當一部分是老幼民眾,卻虛報十萬,多吃了一倍的空餉。看樣子,似乎不虛報也不行,這么點士兵,卻設置了上千的將領,不多弄點空餉,怎么養得下這么多將領?
另一方面,對那些“皆苦于饑饉,迫于貪殘,不能聊生,逃亡相踵”的士兵,軍官并不阻止他們逃亡,反引以為利,有時故意懲罰士兵,逼他們逃跑,這既可貪污軍餉,又可向逃亡士兵索取賄賂。在這樣的苦役盤剝之下,士兵們較好的出路是逃亡,《明會要》記載:正統年間,逃亡士卒占全國軍伍總數的十分之一;弘治時,全國逃亡軍士占洪武時十分之六七。等朝廷真要用兵開戰時,皇帝拿著花名冊一看,滿以為是百萬雄師,其實早就被軍官們掏空了。
此風在清朝仍盛,直到鴉片戰爭爆發之前的1838年,禁煙派官員黃爵滋在奏折中說,“糧多冒領,則有餉無兵”。1853年,吏部右侍郎愛仁則向皇帝奏稱,京師“步軍營額設甲兵共兩萬一千余名,風聞現在空額過半”,可見吃空餉現象之嚴重。
吃空餉不但在軍中泛濫,在政府部門也是如此。嘉慶十四年,工部書吏蔡泳受、王書常等人,采取假印舞弊、捏造大員姓名等手段共冒領銀物14次,共計價值七萬余兩。又比如民國時江西大余縣警察局,本來有正式人員123人,卻上報了255人,空餉發到警局,被局長郭琰一人貪占。
現在,吃空餉居然發展到工廠企業,可謂“進步”矣。然而,不進步的是,如何真正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從根子上鏟除其產生的土壤,以達治愈吃空餉這個“老頑疾”,還是做得不夠,吃空餉對社會公平的侵害仍在。
清朝簡介:
清朝(后金)1616-1912,又稱大清帝國,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君主制王朝,也是最后一個征服王朝。
1583開始統一女真,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后金,1619年統一女真諸部。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44年明末農民將領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覆亡。山海關大戰后清軍趁勢入關,政治上推行首崇滿洲、圈地投充、剃發易服、遷海令、文字獄等等,軍事上打擊農民軍和南明諸政權,瘋狂屠殺中華各族人民,逐步占領中國。然后歷經康雍乾三朝,經濟得到一定恢復。較大程度擴充了版圖,同時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
但是由于滿清大搞文化閹割,輕視科技,閉關鎖國,使國家逐步落后于歐美。1840年爆發了清英鴉片戰爭,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嚴重喪失。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地主階級進行了洋務運動。1851年~1864年文化閹割下畸形的太平天國運動,對滿清邪惡統治的反抗最終失敗。但太平天國蘊含著濃厚的邪教色彩,迫害致死了眾多的中國人。甲午戰爭之后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康有為利用變法進入權力核心,導致以翁同龢(變法4天出局)、楊深秀為首的帝黨戊戌變法變質直至失敗。1900年夏天八國聯軍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與太平天國性質類似,后被滿清利用當做盾牌)維護在華利益侵略中土。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從此結束了滿州部族統治以及中國兩千多年以來的帝制,解放了遭受壓迫的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