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熹宗挖人祖墳的趣聞
挖人祖墳的事古代就有,而明熹宗又為什么要去挖努爾哈赤的祖墳?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明熹宗挖人祖墳的趣聞,看完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明熹宗挖人祖墳的趣聞:挖人祖墳的事古代就有。明朝朱氏皇帝多迷信,特別是倒數第二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竟然想以挖女真人“祖墳”的方式救國,很是杯具。那么明熹宗為什么要去挖努爾哈赤的祖墳?中國古代,科學不夠發達,迷信較為盛行。平民有許多迷信講究,皇帝就更多“避諱”。我們知道,明朝定都北京后,建設了許多今天看來依舊是標志性的建筑物。北京前門就是其中之一。前門是“正陽門”的俗稱。當年內城有九道門,其中正陽門是只有皇上才走的門。傳說因為皇上自稱為真龍天子,所以認為如果門字上帶鉤,會刮掉龍麟、勾掉運氣,故而十分避諱,所以下旨要求“正陽門”門匾中的門字不能帶鉤,以至于故宮里面所有的門字也都不帶鉤,以示尊崇皇帝的“避諱”。這顯然是濃郁的迷信在作祟。
其實,也許受朱元璋的影響,明朝朱氏皇帝多迷信,特別是倒數第二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竟然想以挖女真人“祖墳”的方式救國,很是杯具。原來,在明熹宗朱由校執政期間,女真后裔努爾哈赤已統一了女真建州各部,并于明萬歷四十四年在東北建國,國號“金”,史稱后金。努爾哈赤起用這個國號的用意很明顯,就是復興當年女真人建立的金國。后金定都遼陽,勢力日盛,在關外侵城略地,對大明王朝構成了嚴重威脅。而此時明朝宦官魏忠賢又專擅朝政,腐敗透頂,社會動蕩。在內憂外患交錯影響下,大明政權已呈現搖搖欲墜態勢。
正值明熹宗朱由校為此極其苦惱,無計可施之際,有臣僚告訴朱由校,努爾哈赤之所以在東北逞能,是“金國余孽”作亂,皆因300多年前入葬的京西金帝陵“王氣”再起所致。朱由校信以為真,遂采納了破風水、斷龍脈,泄“王氣”之妙計。此妙計,說白了,就是挖努爾哈赤的祖墳。天啟二年至三年(公元1622年、1623年)間,朱由校先后兩次派人去九龍山掘陵搞破壞,從地上到地下,從里面到外面,輝煌一時的金國帝王陵被全部搗毀,不留一座。在砸毀全部地面建筑后,又掘開各陵地宮,用散落在地的石柱、欄桿一類的建筑構件和亂石塞死。
為了徹底絕斷女真王氣,經堪輿師指點,他們在金國首陵——太祖完顏阿骨打的睿陵所在的“龍頭”上動土,硬是“砍”掉一大塊山石,又在龍頭下所謂的“咽喉”部位掘挖一個大洞,讓女真這條“龍”成為死龍。明人惟恐不徹底,又在各陵址上建起了多座關帝廟,鎮壓女真的“王氣”。還特別在睿陵原址修建“皋塔”一座(據說“氣死金兀術,笑死牛皋”的故事就發生在那里),請來與岳飛一道抗金的南宋名將牛皋,與關公一起,給大明王朝“抗金”。
此畢竟不是光彩之事,故在《明史》未見記載,但一些地方志有些說法。據在金陵發現的清康熙二年圣祖仁皇帝御制碑記載:“唯金朝房山二陵,當代師克取遼陽,故明惑形家之說,謂我朝發祥渤海,氣脈相關。天啟元年,罷金陵祭祀,二年,拆毀金陵,割斷地脈,三年又建關廟于具地為厭勝之術。” 明熹宗朱由校命人毀女真祖墳一事,躍然紙上,可見一斑,當為史證。
可嘆的是,同為封建帝王的清朝康熙也譏之是“明惑形冢之說”、“厭勝之術”。試想,金國帝王陵確實讓朱由校破壞掉,女真的“龍脈”也讓他挖斷,但最后卻是朱姓天子大運不在,自己的王氣泄盡,被滿清奪走了江山。為何?康熙一語道破天機,“從來國運之興衰,關乎主德之善否。上天降鑒,惟德是與。有德者昌,無德者亡,與山陵風水原無關涉。”
明熹宗的簡介:明熹宗朱由校(1605年-1627年),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長子,光宗在位僅29天因“紅丸案”而暴斃,朱由校經過“移宮案”風波,為群臣擁立繼位。因其父不得祖父明神宗的寵愛,他自幼也備受冷落。少少文化,好木技。萬歷帝臨死前才留下遺囑,冊立其為皇太孫。16歲即位,登基后后金威脅日益嚴重,內部宦官干政愈演愈烈,明朝民生凋敝、日薄西山。后因意外落水成病,1627年因服用“仙藥”而死,終年23歲,遺詔立五弟信王朱由檢為帝,即后來的明思宗。廟號熹宗,謚號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悊皇帝,葬十三陵之德陵。
中文名:朱由校
別名:熹宗(廟號),天啟(年號)
國籍:中國明朝民族:漢族
出生地:北京出生日期:1605年(萬歷三十三年十一月)
逝世日期:1627年(天啟七年)
職業:皇帝
主要成就:“移宮案”后登上皇位
母親:王選侍
配偶:張皇后
最不幸:早逝
最痛心:死后無子
繼位人:朱由檢(明思宗)
天啟帝在位期間縱容奶娘客氏,重用客氏相好的宦官魏忠賢,任他二人胡作非為,在朝則陷害忠良,在后宮則荼毒妃嬪,而熹宗卻不加規制。魏忠賢遍樹黨羽,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他們沆瀣一氣,排斥異己,尤其將東林黨人視作眼中釘,必欲除盡。楊漣、左光斗等皆慘死于其手,而熹宗絲毫不覺,連高官楊漣被害多日,都不知道他已死。
熹宗酷愛做木工活,在宮中樂此不疲。世傳魏忠賢往往于皇帝全神貫注干活時呈上奏章,于是上諭多是“知道了,你們用心行去”這類話語,魏忠賢始得肆意妄為。朝廷上正人君子殆盡,政治黑暗已極,大明江山岌岌可危,熹宗就是將這樣一個爛攤子留給了繼位的弟弟崇禎。彌留之時,還不忘叮囑崇禎帝要重用魏忠賢,然而志在振興的崇禎在三個月后就鏟除了這個大害。
朱由校縱觀天啟帝的一生,固然荒唐昏聵,究竟是一個欠教育的頑童的行徑,不是惡人(雖然他的昏聵對明朝造成的禍害無窮)。歸根結底應歸罪于天啟帝的祖父萬歷皇帝,萬歷不喜長子,不關心他的教育,長子自身難保,自然導致長孫的教育更被忽視,乃至熹宗繼位時據說大字不識幾個,遑論朝政。熹宗終究是“凡事憒憒”(太監王體乾語)而已,對待夫婦手足的情誼不薄。病重時,信王入見,熹宗拍著榻說道:“來!吾弟當為堯舜。”熹宗對張皇后也很愛惜,使客魏終不能動搖皇后,臨終時,熹宗道出心中對張皇后的歉疚,囑咐信王要善事中宮,足見結發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