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與黃巾之役的趣聞
劉備在黃巾之役立了何軍功?為何演義一字不提?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劉備與黃巾之役的趣聞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劉備與黃巾之役的趣聞:
三國演義開場之際,劉備在鎮壓黃巾起義過程中,曾立了許多軍功,可為何演義說得花好稻好,正史卻一字不提呢?
先看看演義里頭的敘述,話說劉備三兄弟這就勇赳赳氣昂昂地上了鎮壓黃巾起義的戰場,第一個對手就是黃巾賊將程遠志。這一仗殺得倒也輕松,劉備根本就不用自己出馬,揚鞭大罵一番,張飛便挺著蛇矛和黃巾軍的副將鄧茂戰在一處,沒一會便一矛刺中鄧茂心窩,翻身落馬。而那主將程遠志便留給了關二,也很簡單,刀起處揮為兩段。
正所謂旗開得勝,初出便將威力展。但這里其實有個疑問,試想張飛原本是肉鋪老板,如何會使矛使得這般好?關羽更只是個豆腐販子,又哪來這一身本事?似乎唯有一個解釋,那就是兩人原本都練過,實際上是江湖聞名的小張飛矛和關家刀法傳人云云,如此一來才算合理。
而后劉備便因為在幽州的表現而被推薦去青州,又因為在青州表現優異而被推薦到張角大本營廣宗前線,在廣宗指揮戰事的正是劉備的老師盧植。盧老師又給劉備加了一千兵馬,讓他去潁川幫忙。
也就是從潁川開始,劉備的運氣沒之前那么好了,抵達潁川時,那里的主將皇甫嵩、朱儁已經打敗了黃巾軍,又讓劉備回廣宗。嘿呦!劉大耳寸功未立、白跑一趟,走到半路,更不幸的事情來了。迎面看見一路軍馬押著一輛檻車,車里頭的囚犯居然就是他的老師盧植!
這一吃驚非小,劉備趕緊上前問個究竟,才知道原來是盧老師得罪了朝廷派到軍中的黃門(也就是小宦官),結果便被革職查辦。
張飛這便惱了,就要殺人救盧老師,還是劉備給攔下了。這是第一回。
旋即劉備一伙人便往前走,走了兩日行程便遇見黃巾漫山遍野地追殺一路漢軍,劉備趕緊上前接應,救下的卻正是代替他老師盧植帶兵的涼州大塊頭董卓。話說這老董當時就問劉關張現在是什么職位,劉備只好說自個非公務員非事業單位,是個白身,老董立馬就變臉了,原來你們連個科級都不算,登時就不再搭理他們。
嘿呀!這個就是現實啊,擱當下也有這種人,張飛便又火了,再拿出刀來要砍董卓那丫的,還是被兩個哥哥給攔下了。這回是連關羽都出手攔他了,為啥啊?明顯你弄不過人家呀!
于是劉關張又去投奔朱俊,這下倒是又立功了,劉備施展箭法,射中了張寶的左臂。之后張寶被部下刺殺,黃巾只剩下宛城的三個余黨趙弘等人。朱俊這便帶著劉關張去攻打,將黃巾圍在城中四面攻打,這時居然是劉備獻策,說不能把敵人逼得太緊,應該放開東南面讓他們棄城出逃,而后放兵追殺就可以了。
結果還真是如此,一番廝殺之后又射死了黃巾頭目韓忠。趙弘再殺過來的時候,江東虎將孫堅也到了,刺死了黃巾頭目趙弘。
這一仗中,劉備再建一功,那就是放箭射死了第三個黃巾頭目孫仲。按理說,劉備此前已經救過一回董卓,后來又射傷張寶、射死孫仲(感覺劉備是個神射手啊),怎么著也該算一筆功勞吧!可實際上,等刺死趙弘的孫堅升官做了別郡司馬,朱俊做了車騎河南尹,劉備卻依舊還是普通平民一個,不要說做司馬、,就連市容也沒混上啊!
那么問題就來了,既然劉備立下了這么多戰功,為何會有如此遭遇?
首先要說,劉備的這些戰功,其實都是小說作者的虛構,正史上沒有記載。其次要說,假如劉備真的立下了這么許多戰功,會不會也如小說描述的這般,連個市容也混不上?答案是完全有可能——而且是在已知的中國任何時代,都很有可能。(從這個角度講,羅貫中并非虛構,而是寫的事實,哪位讀者覺得這話不成立,可以在文后留言來辯。)
憤怒!劉關張自然要憤怒,可光憤怒有毛用?關鍵是會不會有良知的官員來糾正呢?咱下集就來說說這個話題。
黃巾起義的簡介:
黃巾之亂,是中國東漢晚期的農民戰爭,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組織的暴動,開始于漢靈帝光和七年(184年),由張角等人領導,它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沖擊,逐步導致了東漢的滅亡與三國時期的到來。
公元184年,全國大旱。顆粒不收而賦稅不減,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在巨鹿人張角的號令下,紛紛揭桿而起,他們頭扎黃巾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向官僚地主發動了猛烈攻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黃巾起義”。黃巾起義和在它影響下的各族人民起義,持續了二十多年。由于起義農民本身的弱點,起義被殘酷鎮壓,但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腐朽的東漢王朝已實亡。黃巾之亂對于東漢末年的政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了盡快平定戰事,因此中央下放軍權至地方,使得黃巾之亂無法快速的蔓延至全國,減緩了東漢覆亡的時機。但是卻造成了地方輕視中央,使得具有野心的將領或是官員,借著在黃巾之亂的兵力割據地方,為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揭開序幕,更為三國分立種下遠因。黃巾起義和在它影響下的各族人民起義,持續了二十多年。由于起義農民本身的弱點,起義被殘酷鎮壓,但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腐朽的東漢王朝名存實亡,并最終走向了滅亡。
黃巾農民大起義,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農民革命戰爭,它雖然最終失敗了,但卻為 后人留下了豐富的農民革命遺產。其中既有成功的經驗,更有失敗的教訓,對它認真進 行總結,無疑是很有意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