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君再來》的趣聞
《何日君再來》這首老歌為何日軍禁唱老蔣禁唱,后來大陸也禁唱?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何日君再來》的趣聞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何日君再來》的趣聞:
這首歌誕生于抗日戰爭前夕,作曲家劉雪庵又一次應邀參加校內同學舉辦的聯歡會,席間大家相約作曲留念。劉雪庵寫了一首探戈舞曲,就是日后的《何日君再來》。
這首歌后來成了電影《三星伴月》的插曲,由女主角周旋在片中演唱,很快在街頭巷尾流行起來。
隨后,抗日戰爭爆發,被日本人打造成“中國人”的日本女歌手李香蘭(原名三口淑子)開始在大陸走紅,她的電影和唱片受到許多中國人的歡迎。李香蘭很喜歡《何日君再來》,除了用中文演唱外,還譯成日文演唱。日文版的《何日君再來》流傳到日本軍營,居然也受到熱烈歡迎。人人爭唱。
可惜好景不長,沒有多久,中、日版的《何日君再來》都收到了日本檢察機關的禁唱令。日文版禁唱的理由是那種纏綿的靡靡之音會使日軍軍紀松懈;至于日本政府在中國占領區封殺中文版的《何日君再來》,主要是懷疑中國老百姓以這首歌期待中國軍隊反擊,解救他們。
到了抗戰末期,在南京、上海一帶的日本軍隊,知道自己要打敗仗了,但又敗的不甘心,于是想了一個壞點子,竟在《何日君再來》上面打主意。日本人把《何日君再來》的“何”字,改成“賀”,“君”改成了“軍”。這樣一篡改,《何日君再來》就變成了《“賀”日“軍”再來》!
這件篡改歌詞的事件,嚴重影響民心,很快被國民政府的敵后情報人員發現,反映到當時的大后方陪都重慶。蔣介石很生氣,親自下令全國禁唱這首歌。同時出版《何日君再來》的唱片公司也將沒有賣出的唱片統統收回全部銷毀,廣播電臺也不準播放這首歌。很快這首歌便有極盛而衰,從此沉寂了。
八十年代初期,由鄧麗君演唱的這首歌在大陸被人們偷偷地傳唱起來。期間因為靡靡之音的問題也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禁唱”,但最終隨著進一步擴大的改革開放政策而得到解禁。
《何日君再來》的歌詞及故事:
《何日君再來》是劉雪庵先生的傳世之作。據說,1936年7月,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在送別畢業班同學的茶話會上,有人提議畢業班每人創作一首音樂作品留念,劉雪庵依依惜別,情動于中,當場寫成探戈舞曲《何日君再來》。此曲不脛而走,迅速流傳開來。
關于此歌,潘孑農先生寫道,1936年藝華影業公司拍攝《三星伴月》,“導演方沛霖請劉雪庵寫一首當時盛行的‘探戈’舞曲,劉將曲寫成后,方沛霖忽又心血來潮(這個心血來潮可害苦了劉雪庵),讓編劇黃嘉填了唱詞。事先并未征得雪庵同意,事后他看到了,對其中‘喝完了這杯,請進點小菜’等句覺得粗俗難聞,曾向我表示不滿,但雪庵礙于情面,未提異議。”
此后,劉雪庵作曲、黃嘉謨填詞的這首《何日君再來》,作為電影插曲,又被用于1939年上映的抗戰電影《孤島天堂》,以及李香蘭(山口淑子)主演的日本電影《白蘭の歌》等。于是,抗戰時期的中國,無論淪陷區,還是大后方,甚至敵國日本,《何日君再來》的歌聲無所不在。這為作者帶來了極高的知名度,也帶來無窮無盡的誤解和厄運。
今天回頭看去,這首《何日君再來》當然不是什么“黃色歌曲”,它沒有一句涉及色情,黃在哪里?它只是在歌唱著離愁別緒,抒寫著青春難駐的惆悵和人生苦短、借酒澆愁的無奈,只是歷代送別詩的衍繹,只是李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尊空對月”和蘇軾“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現代版。當年給《何日君再來》強加“反動歌曲”“漢奸歌曲”“賣國歌曲”的罪名,更是荒唐透頂。如果一首歌僅僅因為敵國唱了就認定為壞歌,必欲封殺而后快,那好,這個敵國還迷戀中華文化,陶醉于詩云子曰呢,文化中國要不要趕緊自宮,盡焚其書,盡坑其儒?
詩歌主題,大致可以一分為二:人生主題和社會主題。人生主題包括生命的感傷,青春的悵惘,人生的困惑,生與死的意義的追問,以及親情、友情、愛情、鄉情等的淺吟低唱。社會主題關注的,則是社會風氣的清與濁,政治生態的善與惡,乃至家國安危,民族存亡,其主題往往是感時傷世,憤世嫉俗,憂國憂民,乃至殺敵報國,救亡圖存。完全否定從《詩經·燕燕》“之子于歸,遠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到王維“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再到劉雪庵、黃嘉謨“今宵離別后,何日君再來”這一脈離愁別緒的吟唱,是極為偏頗的。詩歌的人生主題和社會主題的并存是常態的,救亡的吶喊壓倒人生的感傷只能是一時的。何況戰亂年代,生離可能就是死別,人們更需要心靈的撫慰,抗戰八年,國人總不至每時每刻都去高唱“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吧。何況,淪陷區人民唱《何日君再來》,還借以表達著“忍淚失聲問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的對于光復的期盼呢!
回到文本。《何日君再來》的填詞原本有四節,當年“金嗓子”周璇首唱的就是四節歌詞,今天在互聯網上,還能很容易就搜索到周璇首唱版的音頻。其四節歌詞是:
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
愁堆解笑眉,淚灑相思帶。
今宵離別后,何日君再來?
喝完了這杯,請進點小菜。
人生難得幾回醉,不歡更何待!
(白:來來來,喝完了這杯再說吧!)
今宵離別后,何日君再來?
曉露濕中院,沉香飄戶外。
寒鴉依樹棲,明月照高臺。
今宵離別后,何日君再來?
喝完了這杯,請進點小菜。
人生難得幾回醉,不歡更何待!
(白:來來來,再敬你一杯!)
今宵離別后,何日君再來?
玉漏頻相催,良辰去不回。
一刻千金價,痛飲莫徘徊。
今宵離別后,何日君再來?
喝完了這杯,請進點小菜。
人生難得幾回醉,不歡更何待!
(白:來來來,再敬你一杯!)
今宵離別后,何日君再來?
停唱陽關疊,重舉白玉杯。
殷勤頻致語,牢牢撫君懷。
今宵離別后,何日君再來?
喝完了這杯,請進點小菜。
人生難得幾回醉,不歡更何待!
(白:哎,最后一杯,干了吧!)
今宵離別后,何日君再來?
應該承認,作為填詞,它基本上是成功的,是符合劉雪庵的樂曲《何日君再來》的題旨的,其中“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今宵離別后,何日君再來”“人生難得幾回醉,不歡更何待”,這幾句是流暢的、雋永的,因而也是膾炙人口的。
然而,這幾句之外,其它歌詞就乏善可陳了,除了作曲家劉雪庵早已指出的“喝完了這杯,請進點小菜”等句的“粗俗難聞”,還有“愁堆解笑眉,淚灑相思帶”等句的艱澀和湊韻,以及全篇的繁復冗長等。
歌詞語言貴在自然流暢,淺白易懂。“愁堆解笑眉”雖然也說得通,眉毛本來應該是解笑的,懂笑的,善于表達笑意的,所謂眉飛色舞、眉開眼笑,此刻卻堆起了愁,“愁”“堆”在只應“解笑”的“眉”上,通則通矣,卻太不口語化了,不看字幕聽不懂,看了字幕,可能仍然費解。這就難說是好詞了。其下一句“淚灑相思帶”也不大妙。“相思帶”是什么帶?衣帶?裙帶?綠化帶?即便有相思帶一說,也過于冷僻了,《全唐詩》《全宋詞》都不曾出現,今人仍然陌生,這就不免有湊韻之嫌。
一首歌詞分為四節,四節的場景設置未變,只是由入夜、深夜、五更到散場的時序演進著,讓人感到冗長拖沓。第二、三、四節的新出之句:“曉露濕中院,沉香飄戶外。寒鴉遇樹棲,明月照高臺。”“玉漏頻相催,良辰去不回。一刻千金價,痛飲莫徘徊。”“停唱陽關疊,重擎白玉杯。殷勤頻致語,牢牢撫君懷。”其語言意象全是古詩風格,一如《古詩十九首》,韻腳也ai、ei不分,缺少現代歌詞應有的現代口語的鮮活和流麗。
其冗長拖沓之弊,人們大概早已注意到了。周璇之后,歌手們翻唱此歌,有唱兩節的,有唱三節的,很少有人唱完四節。李香蘭當年甚至只唱其第一節,接下來的日語的嘰里咕嚕,大概是這一節的譯文。一代歌星鄧麗君重唱此歌,取其首尾兩節,其他演唱者也多如此取舍。
省略中間兩節,歌詞簡潔了許多。但“愁堆解笑眉”“殷勤頻致語”等文言的句子還在,“喝完了這杯,請進點小菜”的“粗俗難聞”的句子還在,與粗俗之句相呼應的道白:“來來來,喝完這杯再說吧!”“唉,再喝一杯,干了吧!”也都還在。
一首流行了大半個世紀的歌,其歌詞還可以改動嗎?如果改動,聽眾能接受嗎?但如果不改,讓一首經典的旋律,拖著它的倉促填寫、讓作曲家也為之抱憾的歌詞,繼續傳唱,讓一代又一代的聽眾繼續體驗其缺憾和別扭,這又于心何忍呢?
改詞當然決非易事,要把一首廣為流傳的歌詞改好,使之句句精當,通篇完美,決非泛泛之輩如在下者所能為之。然近日偷閑,竟不自量力改出一稿,今斗膽拋磚,以期引玉:
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
天上雁南飛,水中月兒白。
今宵離別后,何日君再來?
莫負了此情,莫負了此愛。
人生能得幾回醉,不歡更何待!
萍水一相逢。
今宵離別后,何日君再來?
歲月催人老,青春能幾載?
兩行相思淚,少年頭已白。
今宵離別后,何日君再來?
莫負了此情,莫負了此愛。
人生能得幾回醉,不歡更何待!
萍水一相逢。
今宵離別后,何日君再來?
“天上雁南飛,水中月兒白”,這兩句承上啟下。因為“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這個秋天只剩下雁去月沉的空曠。而“今宵離別”者,正置身在這悲秋的空曠之中。這雁去月沉之境,也映襯著人生和愛情的落寞虛幻。
這兩句如果改成“長天雁字飛,秋水月兒白”,以秋水對長天,月兒對雁字,可能較為典雅,連平仄也較為工整,卻不夠口語化,“雁字”還會因為諧音而被誤解,所以只好放棄。在雅與俗兩端,詩欲雅,歌只能從俗。
“歲月催人老,青春能幾載。兩行相思淚,少年頭已白。”這四句,試圖借著人生的短暫和愛情的執著,渲染離別的悲苦況味。“少年頭已白”由名句“莫等閑白了少年頭”化來。
“喝完了這杯,請進點小菜。”被作曲家指責的這個句子,處在每一節的起承轉合的轉的位置上。這個位置上的詞句,最難安頓。筆者苦思數日,更換了十幾種表達,最后擬定為“莫負了此情,莫負了此愛”,其后面穿插的道白之句“來來來,喝完這杯再說吧!”“唉,再喝一杯,干了吧!”則擬全部刪去,換成一句唱詞“萍水一相逢”,以求干凈利落,讓這首歌詞的優美靈動之風貫穿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