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之間的斗爭趣聞
神仙之間的斗爭是很慘烈的,不聽話的橫豎都是個死!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神仙之間的斗爭趣聞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神仙之間的斗爭趣聞:
《西游記》和《封神演義》于明代成書,里面的神仙系統基本上是根據道教、佛教的傳說糅合改編的,其中,神佛體系基本上被玉皇大帝和佛祖牢牢統治著,這和我國最初的神話傳說相去甚遠。
封神所涉及的商代,人們奉若神靈的不是現在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觀音菩薩之類,而是天帝和玄鳥。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也有一套自己的神仙體系。最高貴的神明是太一神,司命負責掌管人的壽命,山神叫做山鬼,云神叫做云中君,風神叫飛伯……楚國崇尚巫術,因此眾人心目中的神祇十分眾多,連起來可以組成一支軍隊了。后來在我國的神話體系中,這些神不知怎么就湮滅無聞了。
最初時候,人成了鬼魂后并不能去投胎什么的,而是被集中在一個特定的地方,由神明統一管理。這個特定的地方就是度朔山的鬼門,天帝派神荼和郁壘在此鎮守,控制鬼混的出入。后來,這份職能被閻羅王全權代理了,而神郁二人也由守鬼門變成了我們人類的門神。
在西游和封神盛行的明代,天帝已經被玉皇大帝所取代,那些遠古的神祇都已經沒落了。像是古代的大禹、帝啻等已經成為過去式,不在現在的這個神仙體系里占有任何地位,頂多被作為往事提及幾句,例如三皇五帝就被編入后人所說的四御六御之中。以伏羲為代表的遠古神祇和以玉皇大帝為代表的神祇之間存在著新舊差異,彼此之間基本上沒什么聯系。也有一些遠古神被保留下來并納入現在的這個神系中,西王母就是很典型的一個。西游中,遠古神祇基本上只是作為布景,并沒有實體出演這部新時代的神魔大劇。
西游中繼承了許多前代傳說,但在此基礎上又有很大的變更。就拿孫悟空來說吧,他其實是我國南方的神靈,有一個哥哥是淮河的水怪,兩人一個是齊天大圣,一個是水猿大圣,關系親密,民間還有兩人的合葬墓穴。而在西游中,這兩只猴子完全沒有關系了。而豬八戒,也就是以前的天河元帥,也是一個被歪曲的形象。原本的他是個厲害人物,但在西游中就變成了一個既懶又滑好好色的家伙。而被他調戲的廣寒仙子,也算是老人了,她從西王母那里直接繼承了玉兔和蟾蜍這兩樣寶貝,所以地位應該是極高的。但是西游中好像并沒有將她塑造得多么厲害,在被調戲時只能狼狽地東躲西藏。這一變化也能體現出男尊女卑的思想對神話的影響,女神的力量明顯被削弱,之前的女媧造人也早已被拋在腦后了。唯一能夠與強悍稍微沾一點邊的就是觀音菩薩了,可惜她只算半個女神。
龍與鳳一直在遠古神話中地位頗高,但到了以西游為代表的神魔小說所處的時代,這二者的地位明顯下降,而且越來越世俗化。神話體系中,原本身為王者的龍已經變成了專管施雨的海神。中國原本是有正兒八經的海神的,結果不僅沒被人記住,連自己居住的北海都變成了北海龍王的天下。其實龍王在古代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沒有充足的雨水,莊稼就不能獲收,那么身處小農經濟的百姓們可要遭殃了。而在民間傳說中,龍的形象已不再是完全積極的了。一開始的時候,在八仙的傳說中,呂洞賓和黃龍禪師原本旗鼓相當,分別代表著道教和佛教的較強力量。后來,崇尚佛教的人將故事改成了黃要度化呂,結果道教的支持者們就不開心了,于是又將黃描繪成了一只妖龍,而且還對白牡丹心懷不軌。而呂洞賓呢,英勇無比地打敗了妖龍,贏美人在懷。要說龍的處境在西游時代堪憂,那么鳳凰就更可憐了。雖然佛教有個孔雀明王為鳳凰所生,但這個鳳凰已經不是我們古代原汁原味的鳳凰了。要知道在遠古,鳳凰指代的是太陽神,而非其他。
啰啰嗦嗦了一大堆,其實筆者就想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神仙之內其實也和人間一樣,存在著兼并和斗爭。舊神被打敗,新神上位,并且不斷兼并周圍那些影響較大的散仙,招安不了的就消滅。
孫悟空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當他在下界威脅到天宮的統治秩序的時候,就會被天宮用各種手段收拾,最后還得歸入到正統的神系中來。其實這些神祇的演變也是民間各種思想斗爭的結果,因為思想的日新月異,于有不斷地有新神被加入進來。如關公、徐福、葛洪等。民間各種宗教的此消彼長和封建正統思想和廢立是我國神話變更的主要動力,雖然神祇們看似更新換代、斗爭激烈,其實不都是人在搗鬼嗎?
《西游記》簡介:
《西游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完善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的漢族長篇神魔小說。主要描寫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沿途遇到八十一難,一路降妖伏魔,化險為夷,最后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取材于《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漢族民間傳說。
自《西游記》問世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各式各樣的版樣層出不窮,明代刊本有六種,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種,典籍所記已佚版本十三種。鴉片戰爭以后,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大量被譯為西文,西漸歐美,已有英、法、德、意、西、世(世界語)、斯(斯瓦希里語)、俄、捷、羅、波、日、朝、越等文種。并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這部小說作出了極高的評價。
《封神演義》簡介:
《封神演義》一般俗稱《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國全傳》、《武王伐紂外史》、《封神傳》,亦是一部中國古代的神魔小說。 為明代許仲琳(一說是陳仲琳)所著,約成書于隆慶、萬歷年間。全書共一百回。《封神演義》的原型最早可追溯至南宋的《武王伐紂平話》,可能還參考了《商周演繹》、《昆侖八仙東游記》,以姜子牙輔佐周室(周文王、周武王)討伐商紂的歷史為背景,描寫了闡教、截教諸仙斗智斗勇、破陣斬將封神的故事。包含了大量民間傳說和神話。有姜子牙、哪吒、楊戩等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最后以姜子牙封諸神和周武王封諸侯結尾。
該書版本有明刻本,100回,中國國內已無存。清初有周之標序本、褚人獲序本及四雪草堂本刊行,也均為100回。現有人民文學出版社標點通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