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名人珍惜時間的故事
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屬于口頭文學,側重于事件過程的描述;關于名人珍惜時間的故事有哪些?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關于名人珍惜時間的故事(合集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名人珍惜時間的故事(篇1)
司馬光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當時了不起的大學問家。流傳千古、影響深遠的歷史著作《資治通鑒》就是他編寫出來的。
司馬光小時候在私塾里上學的時候,總認為自己不夠聰明,他甚至覺得自己比別人的記憶力差。為了訓練自己的記憶力,他常常要花比別人多兩三倍的時間去記憶和背誦書上的東西。每當老師講完書上的東西,其他同學讀了一會兒就能背誦,于是紛紛跑出去玩耍了。司馬光卻一個人留在學堂里,關上窗戶,繼續認真地朗讀和背誦,直到讀得滾瓜爛熟,合上書本,能背得一字也不差,才肯肯罷休。
他還利用一切空閑的時間,比如騎馬趕路的時候,或者夜里不能入睡的時候,一面默誦,一面思考文章的內容。久而久之,他不僅對所學的內容能夠記誦,而且記憶力也越來越好,少時所學的東西,竟至終身不忘。由于他從小學習一絲不茍,勤奮用力,為他后來著書立說奠定了很堅實的基礎。
司馬光一生堅持不懈地埋頭學習、寫作,往往忘記饑渴寒暑。他住的地方,除了書本,只有非常簡單的擺設:一個板床、一條粗布被子、一個圓木做的枕頭。
為什么要用圓木做枕頭呢?原來是這樣的,司馬光常常讀書到很晚,他讀書讀累了,就會睡一會兒,可是人睡覺的時候是要翻身的,當他翻身的時候,枕頭就會滾到一邊,這時他的頭自己會碰到木板上,這樣一振動,人也就醒了。于是,他就馬上披衣下來,點上蠟燭,接著讀書。后來他把那個圓木枕頭看成是有思想的東西,給它起了個名字,叫“警枕”。
就是憑著這種永不自滿、永不懈怠的精神,司馬光和他的助手,花了整整19年時間,編成了《資治通鑒》這本歷史巨著。
關于名人珍惜時間的故事(篇2)
讀小學的時候,我的外祖母去世了。外祖母生前最疼愛我。我無法排除自己的憂傷,每天在學校的操場上一圈一圈地跑著,跑得累倒在地上,撲在草坪上痛哭。
那哀痛的日子持續了很久,爸爸媽媽也不知道如何安慰我。他們知道與其欺騙我說外祖母睡著了,還不如對我說實話:外祖母永遠不會回來了。
“什么是永遠不會回來了呢?”我問。
“所有時間里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你的昨天過去了,它就永遠變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樣小,現在再也不能回到你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會長大,你也會像外祖母一樣老,有一天你度過了你的所有時間,也會像外祖母一樣永遠不能回來了。”爸爸說。
爸爸等于給我說了一個謎,這個謎比“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還讓我感到可怕,比“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更讓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
以后,我每天放學回家,在庭院里看著太陽一寸一寸地沉進了山頭,就知道一天真的過完了。雖然明天還會有新的太陽,但永遠不會有今天的太陽了。
我看到鳥兒飛到天空,它們飛得多快呀。明天它們再飛過同樣的路線,也永遠不是今天了。或許明天飛過這條路線的,不是老鳥,而是小鳥了。
時間過得飛快,使我的小心眼里不只是著急,還有悲傷。有一天我放學回家,看到太陽快落山了,就下決心說:“我要比太陽更快地回家。”我狂奔回去,站在庭院里喘氣的時候,看到太陽還露著半邊臉,我高興地跳起來。那一天我跑贏了太陽。以后我常做這樣的游戲,有時和太陽賽跑,有時和西北風比賽,有時一個暑假的作業,我十天就做完了。那時我三年級,常把哥哥五年級的作業拿來做。每一次比賽勝過時間,我就快樂得不知道怎么形容。
后來的二十年里,我因此受益無窮。雖然我知道人永遠跑不過時間,但是可以比原來跑快一步,如果加把勁,有時可以快好幾步。那幾步雖然很小很小,用途卻很大很大。
如果將來我有什么要教給我的孩子,我會告訴他:假若你一直和時間賽跑,你就可以成功。
關于名人珍惜時間的故事(篇3)
老師常常教育我們:“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盡管我早已把這句話背得滾瓜爛熟,但它的意思我卻一直沒有理解。通過讀美國殘障女作家教育家海倫·凱勒寫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才徹底弄懂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海倫·凱勒出生19個月的時候,由于一場突如其來的猩紅熱,造成了視力和聽力的喪失。但是,她沒有屈服于命運,依舊熱愛生活,用頑強的毅力克服了這些生理缺陷,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贊揚。《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把作者對人生的感慨和對光明的渴望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使我深受感動,從中受益匪淺。
文中寫道:“要是人把活著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該有多好啊,那就更能顯示出生命的價值……”回顧我們的生活學習,又何嘗不是如此?時間是無限的.,猶如江水般永遠奔騰,源源不斷。然而,每個人所能利用的時間卻是有限的,是最最寶貴的。我們應該利用有限的時間多做一些有利于社會的事情。有些人不懂得如何使用時間,任時間一分一秒帶走,去過他們認為是天堂般的生活——上網 打游戲……此時此刻,我真想高聲對這些“逍遙快樂”的同齡人吶喊:“覺悟吧,盲目沉淪于所謂‘快樂’的人們,快些領悟到時間的珍貴,好好利用時間,不斷充實自己的大腦,別讓時間再次悄然消失。”
文中有一句話,讀后最使我心潮澎湃,激動不已,那就是:“事情往往是這樣的,一件東西一旦失去,你才會留戀它。”細細品味一番,這句話不無道理,當我們因貪玩而使身體受到傷害時,才會留戀以前健康時的歡聲笑語;當你漫無目的地過完了一生,才會留戀時間;當你失去光明時,才會愛惜以前那又大又明亮的眼睛……可見,熱愛我們的生活是何等重要。
珍惜時間,熱愛生活吧,不要做一個“老大徒傷悲”的人!
關于名人珍惜時間的故事(篇4)
時間是最平凡的,也是最珍貴的。金錢買不到它,地位留不住它。時間是構成一個人生命的材料。每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珍惜有限的生命,創造無限的奇跡!
魯迅的成功,有一個重要的秘訣,就是珍惜時間。魯迅十二歲在紹興城讀私塾時,父親正患著重病,兩個弟弟年紀尚幼,魯迅不僅經常上當鋪,跑__店,還得幫助母親做家務;為免影響學業,他必須作好精確的時間安排。
此后,魯迅幾乎每天都在擠時間。他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擠,總是有的。”魯迅讀書的興趣十分廣泛,又喜歡寫作,他對于民間藝術,特別是傳說、繪畫,也深切愛好;正因為他廣泛涉獵,多方面學習,所以時間對他來說,實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罷休。
在魯迅的眼中,時間就像生命。“美國人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我想:時間就是__命。倘若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于謀財害命的。”因此,魯迅最討厭那些“成天東家跑跑,西家坐坐,說長道短”的人,在他忙于工作時,如果有人來找他聊天或閑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會毫不客氣地對人家說:“唉,你又來了,就沒有別的事好做嗎?”
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志,酷愛讀書。他在讀中學時,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條腳鋸短半尺,成為三腳床。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床去睡一覺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
天天如此,從未間斷。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為班內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時勤奮刻苦讀書,后來,終于成為我國杰出的經濟學家。節約時間,也就是使一個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就等于延長了人的壽命。
車胤,生于晉朝,本是富家子弟,后來家道中落,變得一貧如洗。可是,他在逆境中卻能自強不息。車胤年輕時就很懂事,也能吃苦耐勞。他因為白天要幫家人干活,就想利用漫漫長夜多讀些書,好好充實自己;然而,他的家境清貧,根本沒有閑錢買油點燈,有甚么辦法可以突破客觀條件的限制呢?最初,他只得在夜間背誦書本內容,直到一個夏天的晚上,他看見幾只螢火蟲在飛舞,點點螢光在黑夜中閃動。于是,他想出了一個好法子:他捉來許多螢火蟲,把它們放在一個用白夏布縫制的小袋子里,因為白夏布很薄,可以透出螢火蟲的光,他把這個布袋子吊起來,就成了一盞“照明燈”。
車胤不斷苦讀,終于成為著名的學者,后來還成了一名深得人心的官員;那時候,每逢舉行甚么__或慶祝活動,如果車胤沒有到場,大家就覺得掃興。
關于名人珍惜時間的故事(篇5)
人生無常,生病有時候是對人類的一種警惕,讓我們知道病苦災難會沒有預兆的來臨,警惕我們要時刻把握人生,現在不做、今天不做、今年不做,不知道是否還有明天、明年可做?因而能時時刻刻警惕自己不敢松懈。
不單是人體凡夫身有病是正常,連佛也會有病啊!
有一天佛陀和阿難出去托缽,他們所居住的地方和人群聚居的地方有一段距離,當走到樹林和鄉村交界處時,地上有很多斷落的樹枝和竹刺,佛陀一不小心腳底刺到斷裂的樹根,痛徹心肺。弟子們趕快把他扶回居住的精舍中,但佛陀已痛到昏了過去。
二千年前醫學并不像今天這么發達可以送到醫院去,他們用土方為他敷傷,可是佛陀的腳仍然是又痛又腫,人也昏迷不醒。很多弟子都非常的擔心,在家的居士也很驚慌,怕佛陀就因此而消失在人間。
一位大臣匆匆忙忙的跑住王宮內向國王報告:“不得了啊!佛陀的腳被樹枝刺傷,現在非常的危急。”
國王聽了這個消息,心中非常著急,等到心定下來時說:“我們現在趕快去探望佛。”車子到精舍門口時他就趕快下車,并把王冠拿下,衣服整理好,以表對佛的敬重。
他恭恭敬敬的趕到佛陀的床前,看到佛陀仍舊是昏迷不醒,他就屈膝在床前,牽著佛的手說:“佛啊!我是阿阇世,我聽到你受了重傷馬上趕來。佛陀!您一定要憐愍眾生,您走不得啊!世間國家都需要您啊!”
佛陀睜開眼,握著國王的手說:“你起來坐著。”國王就坐在床邊,佛陀也由弟子扶著坐了起來,弟子們全都圍靠過來,佛陀又開始為他們說法了。佛陀向四眾弟子說:“人在世間,總是乘業而來;帶業而去卻又乘業而來。過去生中,我雖然生生為行善道,但難免也有一些觀念錯誤;一念差錯,千劫難逃啊!所以每一世我都歡喜的消業,雖然該消的業消了,但未消的余業猶存,所以我還繼繼在消受余報啊!”
當然后來佛陀并沒因此逝去。
但是我們通過這段小故事,就可以知道佛陀雖然已經成佛了,但他的身軀還是父母所生的肉體啊!所以一枝樹枝都可以傷到佛的腳,細菌也會使他的傷口腫起來,疼痛不已啊!甚至到昏迷的程度,更何況我們是凡夫呢?
也正是因為我們是凡夫,所以更該知道身體病痛是正常的事,只身病心不病,身體有了小病痛就視為自然的現象,更要時時警惕自己人生無常。要好好把握人生,提醒我今天如果不做,不知是否還有明天可做?
所以有一分的力量就要趕緊付出,付出才是我們的本分,助人也是快樂的根本,如果我們都能這么想,做一分就可得一分,或者不止一分。你想象,你用你的綿薄之力去幫助別人,別人受施后心存善念,下次他也幫助別人,如此一片和諧美好景象更是人間天堂,又何樂而不為呢。
如果只是開始做了些事情幫助別人,就想著我已經有在做了,為什么我還會生病?那可就不只是你的軀殼在生病了,不能了脫功利欲念,心靈也是有求不盡的病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