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與唐僧之間的趣聞
觀音菩薩唐僧在收編猴豬沙三妖時都爭取命名權?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觀音菩薩與唐僧之間的趣聞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觀音菩薩與唐僧之間的趣聞:
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名”,即名位。
在觀音出行時,如來交待:“假若路上撞見神通廣大的妖魔,你須是勸他學好,跟那取經人做個徒弟。”為何要收妖魔做徒弟,而不是做個幫手?
這很好理解,若孫悟空三人與唐僧僅僅是合伙人關系,大家地位平等,遇到事情,唐僧就只能商量,而不能命令。在分享功勞時,孫悟空等人的正果,也不能比唐僧差很多。這些,都是如來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從最開始,觀音就交待唐僧,給你找的三個是徒弟。
唐僧也很聰明,立刻明白了其中含義。
于是,在每次收徒之時,唐僧必定會提出一個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取名。
初遇孫悟空,唐僧要給取名。孫悟空說我有名字了。唐僧就說:“我再與你起個混名,稱為行者,好么?”
高老莊遇到豬剛鬣,老豬說,觀音給取名叫做豬悟能。唐僧就給取了個混名,叫做豬八戒。
流沙河遇上沙僧,唐僧又要給取名。人家說,觀音給取了,叫做沙悟凈。唐僧還是給取了一混名,叫做沙和尚。
觀音和唐僧為何一定要給三人取名?
在佛門受戒時,一般都有師父取名一環(huán)。徒弟接受法名,就等于認可師父,加入門墻。
觀音有大智慧。她雖然是奉如來法旨下山,甚至可以說,如來早就暗中交待所謂強大妖魔,就是孫悟空三人。可是,在觀音的言談舉止中,把這一切都雪藏起來。仿佛三人能夠加入取經團隊,全是觀音的大慈大悲。
這種舉動無疑讓孫悟空三人對觀音感恩戴德。為三人取名,也就等同招募三人加入其麾下。與其說三人加入的是佛派,不如說是加入了觀音勢力。
唐僧堅持取混名,也是要明確彼此的師徒名份。古代的師徒可不像如今的老師和學生。古時候講究“天地君親師”,師父是列入五常之列,拜見老師一樣行磕頭大禮的。有師徒名份在,三個徒弟也不敢過于放肆。
觀音菩薩的簡介:
觀世音菩薩,也稱觀自在菩薩,是“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摩訶薩”的簡稱。又作南無觀世音、師子無畏音、大慈柔軟音、大梵清凈音、大光普照音、 天人丈夫音、能施眾生樂、濟度生死岸等。因觀世音菩薩曾經發(fā)愿,任何人在遇到無論任何災難時,只要一心虔誠念誦觀世音菩薩的圣號時,即會得到觀世音菩薩的救度——“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因此,名為“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在梵文佛經中稱為「阿縛盧枳帝濕伐邏」(Avalokitevara),在中文佛典的譯名,有好幾種,竺法護譯為「光世音」,鳩摩羅什的舊譯為「觀世音」,玄奘的新譯為「觀自在」,中國通用的則為羅什的舊譯。唐朝時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但也有學者認為,唐朝以前就已出現“觀音”簡稱,如后漢時期的《成具光明定意經》。且唐朝諸多佛經典籍中,并未避諱“世”字。(來看唐代避諱制度:李世民即位后,朝廷頒令:“依禮,二名不偏諱……其官號、人名、公私文集,有‘世民’二字,不連續(xù)者,并不須諱。”此處考證引自李利安《觀音信仰的淵源與傳播》)但照梵文原義,尚可譯作「觀世自在」、「觀世音自在」、「窺音」、「現音聲」、「圣觀音」等。觀音菩薩與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一起,被稱為四大菩薩。觀世音菩薩在佛教諸菩薩中,位居各大菩薩之首,是我國百姓最崇奉的菩薩,擁有的信徒最多,影響最大。菩薩端莊慈祥,手持凈瓶楊柳,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疾苦。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最深刻詮釋。菩薩是久已成就的古佛,號“正法明如來”,為度眾生倒駕慈航,現菩薩身。菩薩有三十二應,佛,天人,羅漢,男、女,童子,官員,居士種種等身相,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菩薩則現何身而為說法,隨緣救度。菩薩無極之體,當然更無皮囊色身和男女之相的執(zhí)著了。古印度佛教中,觀世音菩薩像既有現男相也有現女相的。到中國南宋以后,女性的觀音菩薩相已深植中國百姓心中。
“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慈悲即觀音,在中國婦孺皆知。觀世音菩薩象征泛在的真理,無形而無所不在,在國際上有“人類的仁慈保護者”之稱。菩薩行無緣大慈,運同體大悲,大慈與人樂,大悲拔人苦,在智、悲、行、愿之中,觀音菩薩在娑婆人間救苦救難的品格,使其成為慈悲的化身。“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在自然界的災變與人間社會禍難不可能消除的情況下,觀世音菩薩就是人們心中永遠的信仰希冀。
菩薩的應化道場,到處有記載。例如,陜西的南五臺山、大香山,浙江天竺(音zhú竹)山、南海普陀山。尤其是位于浙江舟山群島的普陀山,世稱觀世音菩薩道場,其名載于《華嚴經》。歷代皇帝屢屢敕(音chì赤)建,舉世欽崇,各國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