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的凈瓶趣聞
觀音菩薩手托的凈瓶,其實叫軍持,系僧人盛水用具,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推薦的觀音菩薩的凈瓶趣聞,希望您能夠感興趣哦。
觀音菩薩的凈瓶趣聞:
經典版《西游記》中的觀音菩薩,是不是早已在你的印象中定格?莊嚴雍容的觀音菩薩手里托著施恩濟世的寶瓶,瓶內插著一枝掃開殘霧的垂楊柳……說實話,這個俗稱“凈瓶”的寶物,可是很多人的心頭好啊。不過,凈瓶并不是神話傳說中的產物,在古人的生活中,就有這樣的物件所在。今天的“主角”,就是被收藏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一件“壺”狀的物件,早在幾十年前入庫時,就被人登記為“凈瓶”,實則嚴格意義上講,它還有另一個名字——軍持,這是古代僧人的標配。
這件寶貝的器形和影視劇中的凈瓶略有不同,它有著圓形的腹部、細長的瓶頸,瓶體一側有一個碗形口,高22.80厘米,頂部殘口直徑1.5厘米,肩部碗形口直徑3.37厘米,重1.06千克(腹內有包含物,晃動的時候,包含物也跟隨滾動,似為球體)。為什么這件寶貝叫軍持而不是凈瓶呢?其實,凈瓶是軍持的一種。在現代的研究性出版物中,也多把此類物件稱為凈瓶,甚至把長頸、小口、鼓腹的器物都稱為“凈瓶”,由此“凈瓶”成為這種器物的泛稱。
軍持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寫道:“次南石上則有佛置捃稚迦……捃稚迦,即澡瓶也。然則軍持之名,捃稚訛文,又省迦字。釋家以之洗手,故曰澡瓶,亦曰凈瓶。”季羨林在注釋中表明,“(捃稚迦)梵語“Knudikā”的音譯,意譯為水瓶、澡瓶、凈瓶、澡罐等也,本來是印度民族的一種日常生活用具,但佛教徒也在使用,最后并賦予了宗教意義,久而久之成為僧眾十八物之一。”所以,軍持一詞是舶來語,為梵語“Knudikā”的音譯,也翻譯作:“軍遲”“君墀”“君持”“捃稚迦”等,屬于佛教用器,傳自印度,為云游僧人盛水洗手的用具,雖說瓶子體量不大,但攜帶方便,主要帶給人一種儀式感。
顧名思義,凈瓶的凈字,代表著干凈和整潔,佛教中有很多都加有“凈”字的詞匯,比如為僧尼服務的人為“凈人”,僧尼使用的洗澡器物也分為凈澡罐,這都說明佛教對于“凈”的一種宗教追求。唐代高僧義凈在《南海寄歸內法傳》中記載,軍持分“凈瓶”“觸瓶”兩種,二者在制作和使用時有嚴格的戒律,凈瓶就是用瓦瓷制成的,只有等你手干凈的時候才能拿,并且要放到干凈的地方去;觸瓶就是銅鐵材質的,就為圖個方便,隨便放哪里都行。不過,當軍持傳入中國后,凈瓶和觸瓶逐漸混淆,這也意味著軍持與凈瓶的混用,所以后來的佛教典籍常常將二者等同。
說到底,省考古研究所的軍持和影視劇中觀音娘娘手中的寶瓶是截然不同的,這也反映了軍持功能的變化——它逐漸成為一種法器而非生活用具。據省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郝麗君介紹,在許多繪畫和石刻造像的菩薩(多為觀音)手中常常拿著軍持,早期是隨手拿著,是云游挾持的表征,如四川省博物館藏萬佛寺石刻造像中,有一件南朝菩薩立像,菩薩左手提凈瓶;隋代以后多托舉,且配有柳枝,和凈瓶某種宗教涵義的加強有關;五代至明清有一種器物,與軍持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只有高聳的細頸,而不帶肩部的旁口,學者多稱為“單口軍持”。早期文獻所記載的軍持雙口功能不同,旁口用于添水,頸口用于飲水,而此類“單口軍持”表明添水只通過頸口就可以了,而且也不再用于飲用,只是盛水器。黃叔旸《鷓鴣天·暮春》:“戲臨小草書團扇,自揀殘花插凈瓶”,說明凈瓶更像一個“插器”,既作插器,器內當盛水,脫離了原始功能的凈瓶更接近于這種“單口軍持”。
軍持簡介:
一種盛水器,又名軍墀、君遲、群持、捃稚迦、凈瓶等,為云游僧人、伊斯蘭軍持(20張)教徒盛水洗手用具。這種外國器形大約在隋唐時期傳入我國,在我國卻長盛不衰,從唐代至清代的南方北方窯口均有持續生產,大量出口。品種豐富,時代特征鮮明。
軍持的器形特征是:長頸,頸上部突出一條寬棱,肩部和腹部豐滿,肩、腹之間置流,無柄,平底。但各時期的軍持造型有明顯不同。宋代造型,瓶上部有直立的細長圓管,肩部一側有上翹短流,也有配以龍頭流的。元代以德化窯青白瓷凈瓶最著名,造型為喇叭口、折腹、器體較矮。明清時期的特征為腹部鼓圓,直頸較粗短,流為豐滿的乳房狀,流尖端圓滑,瓶口的注口均加蓋。
現已發現的歷代軍持主要產地有,唐北方白瓷窯場、湖南銅官窯,宋元時期河北定窯、福建德化窯、泉州磁灶窯和廣東西村窯,明清兩代江西景德鎮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