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菩薩和佛祖的秘密
菩薩和佛祖都是不死之身,為什么還會有生死輪回?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揭秘菩薩和佛祖的秘密,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揭秘菩薩和佛祖的秘密:
在中國一提到佛教最具代表的人物,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會是觀音。確實,在中國人心目當中,觀音一直以來,都是慈悲的化身,所以在很多時期基本上都會在家中供奉一尊觀世音以供祭拜。佛教便一直都秉承著這股思想,作為佛教的立教根本。
我們都知道在西游記中,觀世音也曾多次出現,幫助師徒四人多次渡過難關。其實,面對不同的人,觀世音出現的像都是不同的。那么,在最初的時候,觀音是怎么有這個稱號的呢?在民間,有兩種傳說。第一種說法是來源于《悲華經》。在很久以前,阿彌陀佛還有另外一個霸氣的名字,叫做轉輪圣王。而轉輪圣王又生了幾個兒子,他最大的兒子,就是觀音。觀音曾經在他的師父面前發過誓,一定要去感化和超度天下的人。但是觀音一開始并不叫觀音,而是叫做不眴。因為這個名字實在是太偏僻了,天底下沒有幾個人能夠叫出來,于是他的師父寶藏如來又給了他一個名字,叫做“觀世音”。
但是在另一部經書《楞嚴經》中,還有第二種說法。觀音曾經自己說過,他的前世是“觀世音如來”的徒弟,因為他天資聰穎,而且學習佛法十分努力刻苦,于是就十分看重他,還幫他取了一個新的名字,叫“觀世音”。這兩本經書中,雖然觀世音的師父是兩個人,但是我一直都認為,他們兩人很有可能就是同一個人。
然而,佛家的鼻祖釋迦牟尼卻不同意這兩本經書中的看法。他認為,觀音并不僅僅只是一個名號。在釋迦牟尼成佛之前,觀世音就已經是成佛了,法號為“正法明如來”,而釋迦牟尼本人也是在觀世音的座下當徒弟。這里就出現了一個很奇怪的問題,觀音既然已經成為了“如來”,那么就不應該再有什么前世今生出現的,要知道,如來可是超越了生死的,他們是永存于天下的,那么就不應該再有觀世音的前世出現。我們都知道,如來都是居住在極樂世界中的,這點是不用去懷疑的,那么既然是永生的,為什么會出現前世呢,難道說,有一個地方,比極樂世界更加美好嗎?更加值得這些佛祖去追求嗎?我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在大量的佛經中艱辛地尋找著答案,希望能夠有所收獲。
幸好,佛經中記載了這些我所需要的答案。不管是凡間也好,還是極樂世界也好,都會有劫難發生,佛祖們也需要度過一個個的劫難。而在一次無量劫度過后,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靜靜地死去了, 那么觀世音就會接替阿彌陀佛,成為這極樂世界的掌管者。佛經中對于死亡稱為“滅度”,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圓寂”。大家想一想,連阿彌陀佛這樣的如來,都選擇圓寂而離開這極樂世界,難道真有什么地方,比這極樂世界還要好嗎,竟然用圓寂的方式來去追尋。但是世界上沒有一本經書中提到過這比極樂世界更好的世界,所以答案也無從知曉。
人們都認為極樂世界已經是最好的世界了,對于它之外的世界,并沒有去描述。也有人提出:“觀世音在很早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是自悟成佛了,但是為了普度天下蒼生,讓天下人更好地接納他,于是便顯示出了菩薩像。”但是對于成佛和涅槃,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很多人都認為佛祖都是永生不滅的,但是事實上,從經書中可以看出,連佛祖和菩薩都會死去,觀世音竟然還會有人們口中常說的前世后世,這實在是讓我搞不懂。按理說,菩薩和佛祖都是不死之身,怎么就會有生死呢,這一點,我還是需要去查看更多的經書,才能得到解答。
但是,其中有一點是不用去懷疑的。觀世音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是任何佛祖和菩薩都不能取代的。在佛教的眾菩薩中,人們最熟悉的就是觀世音,而且很多廟宇里面,都會把觀世音供在所有菩薩的中央,以顯示他的地位之高。觀世音用他的大慈悲精神,讓世人永遠都敬仰著他。人們認為,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觀世音都會幫助他們,只要一心向誠,觀世音便會幫助他們。特別是沿海地區,對于觀音的信奉更加地普遍,幾乎每戶人家家里都會供著一個觀世音菩薩。包括我自己家中,也是供奉著一個觀世音像。
觀音菩薩簡介:
觀世音菩薩,也稱觀自在菩薩,是“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摩訶薩”的簡稱。又作南無觀世音、師子無畏音、大慈柔軟音、大梵清凈音、大光普照音、 天人丈夫音、能施眾生樂、濟度生死岸等。因觀世音菩薩曾經發愿,任何人在遇到無論任何災難時,只要一心虔誠念誦觀世音菩薩的圣號時,即會得到觀世音菩薩的救度——“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因此,名為“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在梵文佛經中稱為「阿縛盧枳帝濕伐邏」(Avalokitevara),在中文佛典的譯名,有好幾種,竺法護譯為「光世音」,鳩摩羅什的舊譯為「觀世音」,玄奘的新譯為「觀自在」,中國通用的則為羅什的舊譯。唐朝時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但也有學者認為,唐朝以前就已出現“觀音”簡稱,如后漢時期的《成具光明定意經》。且唐朝諸多佛經典籍中,并未避諱“世”字。(來看唐代避諱制度:李世民即位后,朝廷頒令:“依禮,二名不偏諱……其官號、人名、公私文集,有‘世民’二字,不連續者,并不須諱。”此處考證引自李利安《觀音信仰的淵源與傳播》)但照梵文原義,尚可譯作「觀世自在」、「觀世音自在」、「窺音」、「現音聲」、「圣觀音」等。觀音菩薩與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一起,被稱為四大菩薩。觀世音菩薩在佛教諸菩薩中,位居各大菩薩之首,是我國百姓最崇奉的菩薩,擁有的信徒最多,影響最大。菩薩端莊慈祥,手持凈瓶楊柳,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疾苦。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最深刻詮釋。菩薩是久已成就的古佛,號“正法明如來”,為度眾生倒駕慈航,現菩薩身。菩薩有三十二應,佛,天人,羅漢,男、女,童子,官員,居士種種等身相,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菩薩則現何身而為說法,隨緣救度。菩薩無極之體,當然更無皮囊色身和男女之相的執著了。古印度佛教中,觀世音菩薩像既有現男相也有現女相的。到中國南宋以后,女性的觀音菩薩相已深植中國百姓心中。
“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慈悲即觀音,在中國婦孺皆知。觀世音菩薩象征泛在的真理,無形而無所不在,在國際上有“人類的仁慈保護者”之稱。菩薩行無緣大慈,運同體大悲,大慈與人樂,大悲拔人苦,在智、悲、行、愿之中,觀音菩薩在娑婆人間救苦救難的品格,使其成為慈悲的化身。“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在自然界的災變與人間社會禍難不可能消除的情況下,觀世音菩薩就是人們心中永遠的信仰希冀。
菩薩的應化道場,到處有記載。例如,陜西的南五臺山、大香山,浙江天竺(音zhú竹)山、南海普陀山。尤其是位于浙江舟山群島的普陀山,世稱觀世音菩薩道場,其名載于《華嚴經》。歷代皇帝屢屢敕(音chì赤)建,舉世欽崇,各國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