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的言論自由趣聞
漢代的言論自由咋樣?漢景帝還主持過辯論大會?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漢代的言論自由趣聞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漢代的言論自由趣聞:
類似希臘羅馬式的元老院或是國民大會,在同一時代的中國是否出現過?而那時的中國皇帝,又是如何傾聽民意的呢?
關于這個話題,司馬先說一點 ,那就是某種程度的言論自由,在漢朝初年還真出現過。
在許多方面,漢朝繼承了秦的體制,但另一面,大漢也有與秦的截然不同,譬如在言論這一點上。
言,一旦犯法,等待秦人的便是所謂肉刑:從砍手斬腳一直到凌遲處死。
而漢朝,從劉邦開始就約法三章,到了漢文帝時代,更是根據漢初社會的變化,在一些法令上大膽實行“更法”之舉,尤為令人稱道的,是廢除肉刑和廢止“以誹謗、妖言治罪”。
廢除肉刑緣起于“緹縈上書”事件,當時齊國有個淳于意的人犯法被送到長安,準備執行肉刑。淳于意的女兒緹縈給漢文帝上書說:“人的肢體一旦砍下,就不能再接上去。犯了罪的人,即使想改過自新,也已經來不及了。所以我請求自愿當官衙的奴婢,為父親贖罪!”
緹縈的上書觸動了漢文帝,他立刻意識到繼續實行秦朝的肉刑,不利于天下的長治久安,于是下決心廢除肉刑。
這件事交給丞相張蒼辦理,最后斬腳趾、割鼻子、臉上刺字等肉刑被“打板子”取代。不過板子的數量還是太多,以致于罪犯逃避了肉刑,卻在板子下喪命。所以到漢景帝時代,又大幅減少板子數量。
從“斬腳趾”到“打板子”,毫無疑問是刑罰史上的大進步。
漢文帝更令人稱贊的“更法”之舉,是廢止“以誹謗、妖言治罪”,而這,實際上便已經是某種程度的言論自由。
所謂誹謗,本不是什么罪過。堯、舜時代的皇宮門口,豎有一根“誹謗之木”,木上釘一塊橫板,專供百姓在上面書寫對國家政事缺失的意見,相當于今天商鋪里常見的《顧客意見簿》。
但這塊誹謗之木由來演變為皇宮門前的華表,誹謗也成了貶義詞。西周末年,國人議論周厲王的是非,引起厲王的勃然大怒,定下誹謗罪名,國人在道路上遭遇,不敢言語,只能以眼色互相暗示。所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厲王的暴政終于引起國人的憤怒,一場暴動將厲王趕下臺去。
誹謗、妖言罪在秦始皇手里演繹出一場高潮。當時秦始皇身邊有兩個煉制長生不老藥的方士侯生、盧生,發了一通議論說:“皇帝剛戾自用、狂妄自大、貪于權勢,這樣的君主,有什么資格長生不老!”然后溜之大吉。
侯生、盧生跑了不要緊,他們的議論卻傳到了秦始皇耳中,引起龍顏之大怒:“朕如此厚待他們,這幾個人卻如此誹謗于朕!”下令拷問滯留在咸陽的術士,追究他們誹謗以及妖言惑眾之罪。這些術士平時嬌生慣養,哪里受得了這般嚴酷刑罰,于是互相揭發、牽連甚廣,最終被定罪者多達四百六十余人,全部活埋
實際上坑殺方士并不算太過分,問題在于秦法中的禁言規定,所謂犯誹謗罪者在斬首之前,還要先割掉舌頭。這是為了警告世人,小心禍從口出。
蕭何制定漢朝律法的時候,把大部分秦法都照抄下來,誹謗罪也在其中,所以漢初的帝國法律,也有“以誹謗、妖言治罪”這一條。
漢文帝在即位的第二年,就宣布廢除“以誹謗、妖言治罪”。
漢文帝在詔書上說:“古代顯明君主治理天下,在朝廷上設立進善之旌、誹謗之木,聽取建議?,F在的法律卻設立誹謗妖言罪堵塞言路。這么一來,還有誰來說出朕的過失,更別提招攬遠方之賢良!”
于是下令:“自今以來,有犯此者勿聽治。”
誹謗妖言罪的廢除帶來了中國歷史上一個極其罕見的“言論自由”的大時代,雖然這個時期很短暫。
漢景帝曾經在御前舉行一場學術辯論會,辯論的題目是《湯武革命是不是以下犯上?》。
轅固生認為湯武誅桀紂是順應民意,黃生則認為湯武是假借民意之名義,行暴力奪位之事實。于是轅固生說了一句很陰險的話:“如果這樣的話,漢高祖皇帝推翻秦朝也不對嗎?”
這是很明顯地借政治干涉學術,黃生危險了!
但是漢景帝識破了轅固生的把戲,他不為所動,還打了一個頗為幽默的比方:“沒吃過馬肝,怎么能叫美食家呢?(漢人以馬肝為肉中極品)沒有討論過湯武受命,怎么能叫做學者呢?”辯論結束。
漢朝簡介:
漢朝(前206—公元220年),分為西漢和東漢,西漢開國皇帝:劉邦,(今江蘇沛縣人)因國都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在東漢國都洛陽的西面,故稱西漢。西漢共有14個帝王,包括呂后和昌邑王劉賀。所附的淮陽王劉玄,敗降后被勒殺。 亦有以西漢與東漢的首都代指,合稱兩京。是繼秦朝之后強盛的大一統帝國。漢代被稱為“炎漢”。又因皇帝姓劉而稱“劉漢”。前202年高祖劉邦建漢,定都長安。文景之治后,漢武帝進一步推動大一統事業。[1]
公元九年,王莽篡奪政權,西漢結束。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開創了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萬國來朝。漢朝時期,許多人將漢朝和約略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并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其疆域鼎盛時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東至臨屯郡,西至蔥嶺。西漢平帝時期#(公元元年),全國人口達6000萬左右。[6]且文化的統一,為中華民族兩千年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華夏族因此逐漸被稱為“漢族”。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