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挾天子的趣聞
三國時期,曹操是如何一步步擊敗群雄,從而取得了挾天子的地位的呢?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曹操挾天子的趣聞,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曹操挾天子的趣聞:
曹操雖然也是官宦家庭出身,但是比起那位四世三公的袁紹差得遠。在董卓西歸之后,曹操還是一個沒有地盤的窮人。但是在短短的7年時間之內(nèi),曹操一步步擊敗了呂布等強悍的對手。還迎回了漢獻帝,取得了攜天子以令不臣的目的。在他的那些對手中,也不乏猛將和謀臣,如關張與陳宮。但是曹操究竟如何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逐步實現(xiàn)了自己的對中原地區(qū)的控制。
一、利用招降的黃巾軍,打造出了一支精兵
曹操之所以能夠起家,和他的一個好友鮑信有著很大的關系。在董卓火燒洛陽、撤回關中之后,曹操的軍隊一時間喪失了依靠,這個時期的曹操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窮人。就在這時黃巾軍余部在兗州地區(qū)繼續(xù)作亂,而地方政府根本無力鎮(zhèn)壓。更要命的是兗州地區(qū)的最高長官劉岱已經(jīng)死在了黃巾軍的手里,曹操的好友鮑信利用自己的關系,說服了兗州地區(qū)大大小小的官員,共同迎接曹操為兗州牧。兗州是各州中最小的一個,不過曹操總算有了根據(jù)地,開始了爭奪天下的第一步。曹操剛剛成為領導就得到了一份大禮,曹操招降了30多萬黃巾軍。當然這些人有老有小,曹操將其中的精壯者編入軍隊,其余負責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當時正好是地廣人稀。
這次招降黃巾軍基本上等于曹操中了五百萬的大獎,鏖戰(zhàn)了將近10年還能夠存活下來的黃巾軍基本上都是百戰(zhàn)之余。再加上曹操手上有那么幾位會練兵的將領,這就決定了曹軍的戰(zhàn)斗力遠遠強于其他諸侯的軍隊,基本上就是二戰(zhàn)德軍與意大利軍隊的差距。曹操在兗州站穩(wěn)腳跟以后,與徐州的陶謙發(fā)生了沖突。陶謙可不想三國演義中那樣的好好先生,這個人的野心同樣很大。他想先滅掉曹操,然后再吞并山東,這樣自己就可以與北方的袁紹一比高下。這可惜陶謙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他的軍隊被曹軍暴打。結果不但沒能滅掉曹操,反而被曹操包圍在城中。為了迫使陶謙投降,曹操下令屠城。不過就在此時自己的根據(jù)地被呂布偷襲,曹操不得不率兵救援。這和劉備沒有關系,他當時差得遠。
二、曹操擊敗呂布以后,同時穩(wěn)住了三方
呂布在長安兵敗之后一路東逃,最終看上了曹操的地盤,這個人是一個沒有任何戰(zhàn)略計劃的莽夫。他陳曹操進攻徐州之機,率兵進攻兗州地區(qū)。呂布的騎兵十分厲害,雖然兗州有荀彧坐鎮(zhèn),但還是喪失了部分土地。曹操與呂布上演了爭奪戰(zhàn),但是此時正逢鬧蝗災,兩斗米的價格達到了50多萬錢,是太平盛世的2萬多倍,可見戰(zhàn)爭對經(jīng)濟的破壞有多么嚴重。曹操多少還存了一點軍糧,而呂布一點也沒有,最終曹操擊敗了呂布。就在呂布沒有安身之地時,機會又來了。劉備剛剛成為徐州地區(qū)的最高長官,但是他手上的軍隊戰(zhàn)斗力太水,而且沒有一個像樣的謀臣。淮南地區(qū)的袁術決定一口氣吃掉劉備,劉備忙于抵御袁術,不料反對剛剛敗退的呂布偷襲。
不過呂布畢竟是一個外來戶,對徐州地區(qū)并不熟悉。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的兵力不足,他還需要劉備的力量共同抵御袁術。就在劉備、呂布、袁術三方來回死磕的時候,西面?zhèn)鱽砹撕孟ⅲ瑵h獻帝已經(jīng)逃出了長安,現(xiàn)在即將到達洛陽。其實當時袁紹是最方便的,他的實力最強,而且地盤比較近。不過他正忙著進攻公孫瓚,暫時沒有精力搭理這個看似沒用的皇帝。曹操敏銳的察覺到了皇帝的重要性,他一面繼續(xù)忽悠劉備等人,另一方面親自前往迎接漢獻帝。當時漢獻帝真是慘透了,洛陽城到處都是廢墟和野草,而曹操把漢獻帝帶到了相對安全的許昌一帶。這是曹操政治生涯中很重要的一步,也是曹操最大的資本。
三、一步步滅掉了袁術和呂布,即將開始與袁紹正面對抗
曹操迎回漢獻帝之后,立刻開始騰出手來對付呂布這個墻頭草。雖然呂布英勇,但是對屬下并不怎么樣,再加上劉備的協(xié)助,呂布最終成為了歷史。在此之后就是袁術和劉備,對付這兩個人的戰(zhàn)斗實在沒有什么新意。結果袁術病死,劉備投降了北方的袁紹。此時的曹操已經(jīng)占領了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和淮河流域地區(qū),雖然整體實力不如北方的袁紹,但是袁紹想一口就吃掉曹操也是不可能的。由于曹操控制著漢獻帝,把握著道德的最高點,這對袁紹很不利。也正是在曹操和袁紹一系列的較量中,出現(xiàn)了斬顏良誅文丑的故事。顏良確實是關羽所殺,但是文丑之死和關羽沒有半毛錢的關系。包括溫酒斬華雄也是一個謠言,真正斬殺華雄的人是孫權的老爹孫堅。
曹操簡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字阿瞞,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nèi)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jù)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tǒng)一了中國北方,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jīng)濟生產(chǎn)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后為魏王,去世后謚號為武王。
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fā)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并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曹操在中國的影視劇形象中多以"奸雄“出現(xiàn),但在歷史上其實是一個頗有作為的帝王,毛澤東曾說“我的心與曹操是相通的”。2013年11月,復旦大學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曹操既非一些史學家認為的夏侯氏后人,也非漢代丞相曹參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