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太和門的趣聞
隆裕太后大婚經(jīng)過的太和門竟是個贗品,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關于太和門的趣聞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關于太和門的趣聞:
公元1889年正月二十七日凌晨,寒風刺骨,枯木待萌,四野闃然,寒星冷月懸于天中,如水曦光披于大地,大地萬物仍然在沉睡之中,狗吠雞鳴偶有響起。
用萬籟俱寂形容一點不為過,可是在大清的京城——北京,此刻卻注定是一個不眠之夜。整個四九城燈火通明,高棚羅帳,披紅掛彩,街道上車水馬龍,人聲鼎沸。
特別是在一處府邸,琉璃瓦熠熠生輝,高門樓張燈結彩,府邸內(nèi)來來往往的人流絡繹如浮云,每個人都身影匆匆,但是唯獨有一個女子卻穩(wěn)如泰山靜坐在堂內(nèi),任身邊人們穿梭如織,她自云淡風輕。
往身上看,此女子身穿鮮艷的紅色緞底服,圓領,馬蹄袖,大襟右衽,開襟處又五枚金質蓮蓬扣,整件衣服在衣服兩肩、前后胸以及下擺出用金線和五彩金線繡出了八團“龍鳳同合紋”,取其寓意“比翼雙飛”“龍鳳呈祥”,其間穿插“十二章紋”、紅雙喜字、團金萬壽字、靈芝、蝙蝠等吉祥紋樣,袍的下面是海水江崖紋,整件禮服充滿了富貴吉祥喜慶。
此女子穿著與眾不同,五彩生輝。這個女人不是別人,正是大清最后一個從大清門入宮的皇后——隆裕皇后,她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最后一個皇太后。
此刻這位馬上就能成為國母的女人正等待著最重要的一刻,等待欽天監(jiān)官報告子時吉時一到,便身著龍鳳同合袍,正式坐上鳳輿向皇宮進發(fā)。
欽天監(jiān)官員報:吉時已到,鳳輿排駕。
皇后之母率諸婦人送至鳳輿前,皇后之父率子弟跪送于大門外。鑾儀衛(wèi)校尉抬起鳳輿,提爐侍衛(wèi)手持鳳頭提爐引導,太監(jiān)左右扶輿,內(nèi)大臣侍衛(wèi)在后乘騎護從,向皇宮進發(fā)。由于是深夜,隨行的人多執(zhí)宮燈,沿街兩道也擺設很多宮燈,一時亮如白晝。
按照封建禮法,迎娶皇后必須走皇宮正門,才足以表達其與皇帝同尊并重的地位,才符合“中”與“正”的觀念。其進宮路線如下:
大清門中門—天安門外金水—天安門中門—端門中門—午門中門—太和門中門—中左門—后左門—乾清門中門—乾清宮階下。
皇后鳳輿到乾清門時,光緒皇帝早已身著龍袍在乾清宮西暖閣等候,接著近支王公為光緒帝在乾清宮正殿結發(fā),然后從后槅扇前往坤寧宮洞房等候。
在皇后的這些路線中,其中有一處宮門——太和門中門很是重要,因為這處大門是紫禁城外朝宮殿的正門,也是紫禁城最大的宮門。
此門始建于明永樂年間,初稱奉天門,后一度改稱皇極門。門內(nèi)為太和殿,也就是我們民間所說的俗稱金鑾殿,堪稱中國古代規(guī)格最高的門。門前銅鼎四只,為明代鑄造的陳設銅器。列銅獅一對,左雄右雌,威武兇悍,是故宮六對銅獅中最大的一對。
可就是這樣一處威嚴肅穆的地方,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皇帝大婚時竟然是一座“山寨版”的宮門,而且是“高仿的山寨”,連宮里的人都認不出來。
這真是一件蹊蹺的事情,占地面積達1800平萬米的宮門怎么會有假冒的?真的宮門去哪里了?用什么材料仿制的這樣一座宮門?誰這么大膽竟敢讓皇后走過一座“山寨”宮門?
這一連串的疑問要推到光緒大婚前一個多月,光緒十四年(1 8 8 8)十二月十五日深夜,狂風凜冽,夜深人靜,雄偉肅穆的紫禁城在夜色的籠罩下顯得格外幽深。突然,一陣慌亂的鑼鼓聲響起,只見紫禁城內(nèi)火光沖天,濃煙彌漫,“走水了”、“走水了”的疾喊聲此起彼伏。
作為光緒老師的翁同龢是歷事者之一,在日記中詳細地記載了火勢以及救火經(jīng)過。
翁同龢睡得正熟的時候,仆人突然急匆匆地將他喚起,先是稱“大內(nèi)火”,后又說“貞珠門”,神態(tài)慌張,語言顛倒混亂。翁同龢急忙詢問具體情況,仆人也說不清楚。他連忙起床備車趕往紫禁城,在午門下車后,才知道原來是貞度門失火,他心中松了一口氣,畢竟這離后宮還很遠,不至于危害到皇帝的安全。
翁同龢從左掖門進入皇宮,滿地積雪,行走不便,幾次差點摔倒。走到貞度門前,他發(fā)現(xiàn)火勢逼人,貞度門的屋頂已經(jīng)被燒塌,墻和柱子還在燃燒。當時趕赴現(xiàn)場的大臣還不是很多,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兵勇在撲火。貞度門西邊的皮庫正在撲救當中,東邊的茶庫大門緊鎖著,火卻已經(jīng)在庫內(nèi)燃燒起來,等到發(fā)現(xiàn)時已經(jīng)來不及了。
沒多久,茶庫的房頂被燒毀,火勢發(fā)展很快,從迅速向其他地方蔓延,太和門很快被大火包圍。頃刻間,大火又越過了太和門,很快就燒毀了武備院的氈庫、甲庫和鞍庫等多間庫房,不久,東邊的昭德門也被殃及。
熊熊大火整整燃燒了兩天兩夜,直到十八日才被撲滅。
太和門突然被大火燒毀,使得皇宮上下都極為震驚惶恐。
很多人認為是上天在示警,火災發(fā)生后,慈禧太后和光緒帝曾親臨現(xiàn)場與眾大臣商議滅火事宜,大火撲滅后,慈禧太后特地下令除了佛堂和正路殿座之外,頤和園的其他施工一律停止,以祈求上天息怒。
隨后刑部立即審訊了貞度門值班官兵,原來是檐柱上掛的油燈經(jīng)年已久,燈壁被燒毀,點燃了屋中易燃物品,而值班的兩名護軍富山、雙奎熟睡不知。當晚風大,火勢隨風四處蔓延,一發(fā)不可收拾,遂釀成大禍。
此時距離皇帝婚期僅有一月,工部雖然已經(jīng)開始著手太和門的重建工作,但是原樣重修根本來不及,然而也不能因此更改婚期。而皇后必須通過太和門進入內(nèi)宮,現(xiàn)在太和門被燒毀,皇后無門可入,簡直是不成體統(tǒng)。那修改婚期如何?光緒皇帝的婚期已定昭告天下,不可隨便更改,并且清朝歷史上也沒有更改大婚日期的先例,如若更改,必然是大不吉利。這可真是進退兩難。
慈禧在此時展現(xiàn)出女強人的干練與決斷,毅然做出決定:婚禮如期舉行,并且皇后必須經(jīng)過太和門再入后宮。那么如何解決皇后入二道朝門的問題呢?在短時期內(nèi)恢復昔日太和門的壯麗,即使鬼斧神工也不可能啊!于是慈禧太后心生一計,責令扎彩工匠日夜趕工,臨時搭蓋一座彩棚應急。
于是,京城扎彩的能工巧匠全被集中起來,按太和門的原樣搭建了彩棚。據(jù)《清宮述聞》記載,這座彩棚和太和門的高度寬窄一模一樣,連鴟吻、雕飾、瓦溝等都酷似真物,即使是長期在宮中行走的人,也不能辨其真?zhèn)巍2逝锔? 0多米,雖是用彩紙所制,但就算是大風吹過也毫不動搖。于是,一座輝煌的“高仿山寨”太和門矗立起來了。
可是這座紙扎的煌煌宮門如同晚清的政局,金玉其外,敗絮其內(nèi),外強中干,終是紙扎的宮門,紙扎的王朝,踏過紙扎的宮門的隆裕太后不知道當時是如何的心情,每一個結婚的女性都是憧憬著幸福的婚姻,可是這位母儀天下的隆裕皇后不幸卻從她邁進這“山寨”的太和門開始,未來的她將同腐朽的晚晴一樣走向凄涼與頹敗。
太和門簡介:
紫禁城外朝宮殿的正門。北京故宮最大的宮門。始建于明永樂年間,初稱奉天門,曾一度改稱皇極門。門內(nèi)為太和殿(俗稱金鑾殿),堪稱中國古代規(guī)格最高的門。現(xiàn)存建筑為清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重建。面闊九間,進深三間,建筑面積一千三百平方米。重檐歇山頂,漢白玉基座,梁枋等彩繪。門前銅鼎四只,為明代鑄造的陳設銅器。列銅獅一對,左雄右雌,威武兇悍,是故宮六對銅獅中最大的一對。
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為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為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光緒十四年貞度門失火,殃及太和門與昭德門,第二年三門重建。太和門前有面積約26000㎡的廣場,內(nèi)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河上橫架五座石橋,習稱內(nèi)金水橋。廣場兩側是排列整齊的廊廡,習稱東、西朝房,并有協(xié)和門(明代稱會極門)和熙和門(明代稱歸極門)東西對峙。東側廊廡在明代用作實錄館、玉牒館和起居注館,清代改作稽察欽奉上諭事件處和內(nèi)誥敕房。西側廊廡在明代為編修《大明會典》的會典館,清代改為翻書房和起居注館。
太和門在明代是"御門聽政"之處,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頒發(fā)詔令,處理政事。清代初年的皇帝也曾在此賜宴,后來"御門聽政"改在乾清門。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滿族統(tǒng)治者定 鼎北京后的第一個皇帝福臨即在太和門頒布大赦令。
明清故宮有巍巍三大宮殿,然而,卻又有御門之典,皇帝聽政在"門"。
在"天子五門"的序列中,它該相對于應門。"應門者,居此以應治",明清兩朝均有"御門聽政"之制,即文武官員早朝,皇帝接受臣下朝拜和處理政事制度。清康熙帝以前的皇帝均在此聽政。
明萬歷年間重修《明會典》載有"常朝御門儀"。此儀,朱元璋南京開國時即已制定。后遷都北京,奉天門即皇極門是御門聽政的場所。《明會典》記:
近儀,凡早朝鼓起,文武官各于左右掖門外序立。候鐘鳴開門,各以次進,過金水橋,至皇極門丹墀東西相向立。候上御寶座,鳴鞭,鴻臚寺官贊入班,文武官俱入班,行一拜三叩禮,分班侍立。鴻臚寺官宣念謝恩見辭人員,傳贊午門外行禮畢,鴻臚寺官唱奏事。各衙門應奏事件以次奏訖,御史序班糾儀。鴻臚寺官跪奏,奏事畢,鳴鞭駕興,百官以次出。
明代的御門聽政,隆慶六年時定為每旬三次,逢三、六、九日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