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十大巾幗英雄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巾幗英雄都有誰?我們熟悉的花木蘭能排第幾?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歷史上的十大巾幗英雄排行,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歷史上的十大巾幗英雄:
NO.10馮婉貞
馮婉貞是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1860年英法侵略軍占領北京以后,四處擄掠,十九歲的馮婉貞與父親馮三保一起,帶領民團打敗英法軍隊,保護了謝莊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1860年,清咸豐十年,英法侵略軍占領了北京以后,到處殺人放火,搶奪財物。這種暴行很快擴大到郊區。于是,馮婉貞向父親提出:敵人有洋槍洋炮,咱們應當利用自己使用大刀長矛的優勢,沖到敵人跟前去拼殺,讓洋人的槍炮發揮不了作用。這一仗,一直打到黃昏,英勇的謝莊青年打死侵略軍100多人。
NO.9秦良玉
提起歷史上的巾幗英雄,人人都會想到替父從軍的花木蘭,而中國歷史上,正式列入國家編制的女,實際上只有秦良玉一位。
秦良玉自幼從父習文練武,善騎射,通詩文,有智謀。丈夫死后,繼任其職,她曾派出族人救援沈陽抗擊后金,更曾親率3000精兵北上,鎮守山海關。
NO.8唐賽兒
唐賽兒是明朝農民起義領袖。在明朝的永樂年間,朝廷為了營建運河,耗資巨大,其中山東是負擔最重的地區。再加上連年的干旱,顆粒無收,百姓們生活十分困苦。于是,唐賽兒率領數百人起義,之后迅速發展成幾萬人。在與政府的對抗中,朝廷士兵被她打的節節敗退,為了追捕唐賽兒,朝廷更是大動干戈,但是始終沒有得到唐賽兒的下落。
NO.7梁紅玉
梁紅玉是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丈夫為抗金名將韓世忠。梁紅玉的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所以梁紅玉自幼隨侍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
建炎四年春,金軍從杭州飽掠北歸。韓世忠的部隊已緊急出動,沿運河水陸兩岸齊頭并進,搶先占領京口一帶的金山、焦山,專截金兀術的歸路。當天金兀術就給韓世忠下了戰書,約定第二天開戰。第二天早晨,梁紅玉早已結束停當,戴著雉尾八寶嵌金珠金鳳冠,穿一領鎖子黃金甲,圍著盤龍白玉帶,端坐在中軍的樓船上面指揮戰斗,在最激烈的時候,梁紅玉親自擂鼓助威,宋軍士氣百倍,一天戰斗打下來打得金軍心膽俱寒,把金兀術的軍隊困在了黃天蕩內。韓世忠用梁紅玉的計謀,以少于敵軍十倍的兵力,8000宋軍對10萬金軍,包圍敵軍達四十八天之久,名震華夏。
NO.6平陽公主
平陽公主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三個女兒,也是李淵嫡妻竇氏的愛女。她是一個真正的巾幗英雄,才識膽略絲毫不遜色于她的兄弟們。
在李淵領軍反隋時,平陽公主就到處聯絡反隋的義軍。這個年紀輕輕的女子,以其超人的膽略和才識,在三個多月的時間里,就招納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當規模的起義軍。平陽公主率領的義軍勢如破竹,這支由女人做主帥的義軍,軍紀非常的嚴明,在那亂兵蜂起的年月里,這支軍隊得到了廣泛的擁護。
NO.5冼夫人
周恩來曾稱頌冼夫人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是杰出的政治領袖。
因為冼夫人從小就出生于首領世家,所以她從小便善于戰場上的運籌帷幄。她常規勸親族為善,而且為人秉公處事,不徇私情,因而在鄉里很有威信,深得當地百姓擁護和愛戴。有一年,隋文帝進軍嶺南,遭到陳朝舊臣和部分少數民族的抵抗,冼夫人獲悉后立即派其孫馮魂前往迎接隋軍,并以自己所轄八州歸附隋朝,使隋軍得以進至廣州,最后完成嶺南地區的統一。
NO.4遲昭平
遲昭平是西漢農民起義的巾幗英雄。
當時的遲昭平是與呂母一起進行的農民起義,當時的遲昭平聚集了上千人進行起義,掃蕩府衙、拒絕關稅、殺豪紳、掠貴族,做的都是一些為了百姓利益的事情,一時間遲昭平也名聲大起成為眾豪杰中一位杰出的農民起義女領袖。深受廣大貧民的擁護。
NO.3呂母
呂母是西漢末年最早反抗王莽統治的農民起義領袖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農民起義的女領袖。
在當時克扣關稅的時代,呂母的兒子因為沒有按縣宰吩咐去懲罰那些交納不起捐稅的百姓,以至于被縣宰所殺。呂母滿懷悲憤,發誓為兒子報仇。她把家產全部拿出來,經過一番周密策劃,很快拉起一支數百人的隊伍,自稱“”,率領起義大軍浩浩蕩蕩殺向海曲城。經過一番激戰,活捉縣宰,將其處死。從此,呂母聲名大振,遠近貧苦農民紛紛投奔于她。
NO.2花木蘭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而歷史上,花木蘭也是確有其人。
花木蘭的父親是漢初材官騎士,后來因為身體原因不能再上戰場打仗,于是就成就了花木蘭替父從軍的佳話。剛開始的花木蘭還是一名小卒,后來因為越戰越勇,晉升為。在花木蘭從軍的十二年里,她屢立奇功,馳騁沙場,使得單于敵軍節節敗退。
NO.1婦好
婦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據可查的女英雄,是商朝武將武丁的王后。
據歷史記載,有一年夏天,北方邊境發生戰爭,雙方相持不下,婦好自告奮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猶豫不決,占卜后才決定派婦好起兵,結果大勝。此后,武丁讓她擔任統帥,從此,她東征西討,打敗了周圍二十多個獨立的小國。
除此之外,在商朝那個迷信的時代,婦好還善于占卜,經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類祭典,連武丁都忌憚她幾分。
巾幗簡介;
巾幗原是古時的一種配飾,寬大似冠,內襯金屬絲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扎成各種新穎式樣,外裱黑色繒帛或彩色長巾,使用時直接戴在頭頂,再綰以簪釵。這種頭巾式的頭飾叫巾幗。巾幗的種類及顏色有多種,如用細長的馬尾制作的叫"剪耄幗";用黑中透紅顏色制作的叫"紺繒幗"。先秦時期,男女都能戴幗,用作首飾。到了漢代,才成為婦女專用。三國時有著名的一出戲:諸葛亮出斜谷向司馬懿挑戰,但后者避而不出,諸葛亮便用激將法,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了"巾幗婦女之飾",以示羞辱。巾幗后來引申為女子的代稱,如今已是對婦女的一種尊稱。
古代婦女的頭巾和發飾。《晉書·宣帝紀》:" 亮 ( 諸葛亮 )數挑戰,帝( 司馬懿 )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新唐書·東夷傳·高麗》:"庶人衣褐,戴弁。女子首巾幗。"后因以為婦女的代稱。 明 沉璟 《義俠記·征途》:"須髯輩,巾幗情,人間羞殺丈夫稱。"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二班》:"媼亦以陶椀自酌,談飲俱豪,不類巾幗。" 董必武 《武昌東湖九女墩詩》:"自求解放入天軍,巾幗英雄著義聲。"
"巾幗"由來古時候的貴族婦女,常在舉行祭祀大典時戴一種用絲織品或發絲制成的頭飾,這種頭巾式的頭飾叫巾幗,其上還裝綴著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貴首飾。巾幗的種類及顏色有多種,如用細長的馬尾制作的叫"剪耄幗";用黑中透紅顏色制作的叫"紺繒幗"。因巾幗這類物品是古代婦女的高貴裝飾,人們便稱女中豪杰為"巾幗英雄",后人又把"巾幗"作為婦女的尊稱。
釋源:《三國志·魏志·明帝睿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亮既屢遣使交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宣王。"
說解:幗,婦女頭發上的飾物。巾幗,婦女的頭巾和頭發上的裝飾物。蜀漢丞相諸葛亮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巾幗,意謂司馬懿如同婦人。后以"巾幗"為婦女的代稱。
巾幗是古人使用的一種首飾,寬大似冠,高聳顯眼,內襯金屬絲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扎成各種新穎式樣,外緊裹一層彩色長巾而成。這種冠飾,戴在頭上,罩住前額,圍在發際,兩側垂帶,結在項中,勒于后腦。既不是于發式,也不同于裹巾,而且可以隨時取下(如脫帽),也可隨時戴上(只需系緊側帶)。先秦時期,男女都能戴幗,用作首飾。到了漢代,才成為婦女專用。《夜讀拾得錄(101)·千慮一失》一文中,提到諸葛亮送給司馬懿一頂巾幗,就是譏諷司馬懿像個女人,不敢與蜀兵交戰。司馬懿當然受不了如此激將,但他并沒有中諸葛亮的圈套。在漢代,宮廷貴族夫人戴幗,還算做一種禮儀。因而,巾幗遂成了婦女的代稱。宋代抗金女將梁紅玉;近代民主革命家秋瑾,人贊她們是巾幗英雄、巾幗豪杰,意義就十分明白了。
巾幗不易保存,后世早已棄用。長期以來,人們能知此詞,卻未曾見過實物形狀。四川彭山崖墓發掘出土一件攝裳行走狀的女俑,頭上戴著如冠的首飾,罩在前額,勒于后腦,形象完整,這就是巾幗。另有漢墓出土的一件哺乳婦女,頭戴巾幗,也很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