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催婚政策趣聞
古代的催婚政策在現在看來也算是奇葩,剩男剩女要受到處罰,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古代的催婚政策趣聞,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古代的催婚政策趣聞:
我國古代其實是一個“早婚國家”,按照《禮記》所規定的男女成年標準來理解,古代嫁娶年齡一般是男20歲、女15歲。但各朝代略有不同,比如唐代,男15歲、女13歲以上;明代,男16歲、女14歲以上。據《梁書·張緬傳》和《周書·城冀傳》記載,梁高祖的四女兒富陽公主和北周高祖女兒平原公主都是在11歲就出嫁了;漢昭帝8歲繼位,娶了剛滿6歲的上官安女為皇后。
1、媒人牽線派對相親
在古代,男女結婚大多是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說文》稱,“媒,謀也,謀合二姓者也。”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中,崔鶯鶯和張生在普救寺里的偶然相遇,一見鐘情,私訂終身,中間有一個紅娘,這紅娘就是媒人。
過去男女結婚,沒有媒人是不成的,即便真是私下定情,也得請個形式上的媒人來說親,叫“采媒”。早在先秦時期就是這樣,如《詩經·南山》的《氓》中有一句:“匪我愆期,子無良媒”,說的就是當時非媒人不可嫁的現實。
但實際上,古代男女之間的交往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封閉。先秦時,官府每年為單身男女提供一次交往機會。春秋時期的“仲春會”就是一個典型的男女交友的大派對,其主題是“奔”,意思是與所愛的人一起出走?!吨芏Y》中的《地官·媒民》說,“中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從周代這一規定來看,這項活動是由官方推動的,強制執行,如果到時有人不“奔”,不參加聚會,還會受到處罰。
仲春會為適婚男女、有生育能力男女的相處提供了一個特殊的交往平臺,大大提高男女婚配成功率。仲春會一般設在每年陰歷的“三月三”,后來的清明節男女“踏春”風俗,便受到了仲春會的影響。
除了這一天,古代正月十五、七月七,也都是單身男女覓偶的良機。七月七又叫“七夕節”,被現代男女戲稱為“中國古代的情人節”??梢哉f,古代人為單身男女的婚配也想了不少法子,這對解決“剩男剩女”問題是有效的。
2、男大當婚女大當嫁
古代人認為“男有室女有家”后,人們才能安居樂業,社會才能穩定和諧。在周代,已到適婚年齡的男女的終身大事還被列入了官方議程,專門設置了管理男婚女嫁的政府官員。而在晉代,如果女子到了一定年齡還沒有嫁人,官府就要強行給她找對象?!稌x書·武帝紀》記載,司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詔令,“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意思是說,女子到17歲,如果父母不將閨女嫁出去,地方官府就要找個“剩男”逼其出嫁。
我國古代民間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個扁擔抱著走”的說法,且“好女不嫁二夫”,講究從一而終。在這種陋俗的影響下,讓寡婦再嫁在古代還是有難度的。為了使適婚男女比例平衡,在男多女少的地方,不論是民間,還是官府,對寡婦再嫁都持積極的支持態度,而不是強調三綱五常、從一而終。
當某種非正常婚姻行為被更多人接受后,就會慢慢演變成一種社會婚俗。在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中,便不以娶寡為恥,特別是在家族內部,弟娶嫂,嫂嫁叔等并不被認為有悖于常規倫理。
3、上有規定下有處罰
古代對于適齡男女婚嫁問題,亦制定了相關法令:越王勾踐規定男子20歲而娶,女子15歲而嫁;宋仁宗時期規定男子15歲而娶,女子13歲而嫁;明太祖規定男子16歲而娶,女子14歲而嫁。到了法定年齡不嫁人的女子,是要被處罰的。譬如南北朝時,如果女孩適齡仍未出嫁即為犯法,家里人都是要跟著坐牢,這也就是《宋書·周朗傳》中說的“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而漢朝孝惠皇帝時,誰家要是有女兒15歲至30歲還沒有嫁人,就要罰款600錢。唐朝對于男子20歲以上,女子15歲以上還沒有結婚的也要處罰。這種強迫女子出嫁的初衷,雖然可能首先是出于增加社會人口的考慮,但在客觀上確實解決了不少光棍娶不到老婆的問題。
《禮記》簡介:
《禮記》,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漢族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十三經之一。是戰國以后及西漢時期社會的變動,包括社會制度、禮儀制度和人們觀念的繼承和變化。49篇分屬于制度、通論、名堂陰陽、喪服、世子法、祭祀、樂記、吉事等,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其中《大學》《中庸》《禮運》等篇有較豐富的漢族哲學思想。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注解,后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禮有周禮、儀禮、禮記,春秋有左傳、公羊、轂梁,加上論語、爾雅、孝經,這樣是十二經;宋明又增加入孟子,于是定型為十三經",為士者必讀之書。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儒家經典之一,東漢鄭玄的《六藝論》、晉代陳邵的《周禮論敘》和《隋書·經籍志》都認為是西漢禮學家戴圣編定的。
東漢學者鄭玄給東漢中期定型的收有四十九篇的“記”的選輯本——《禮記》做了出色的注解,這樣一來,使它擺脫了從屬《儀禮》的地位而獨立成書,漸漸得到一般士人的尊信和傳習,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不少有關《禮記》的著作。到了唐朝,國家設科取土,把近二十萬字的《左傳》和十萬字的《禮記》都列為大經,五萬字的《儀禮》和《周禮》、《詩經》等列為中經。因為《禮記》文字比較通暢,難度較小,且被列為大經,所以即使它比《儀禮》的字數多近一倍,還是攻習《禮記》的人多。到了明朝,《禮記》的地位進一步被提高,漢朝的五經里有《儀禮》沒有《禮記》,明朝的五經里有《禮記》沒有《儀禮》?!抖Y記》由一個附庸蔚為大國了。而《儀禮》這個往昔大國則日趨衰落了。
從西漢到明清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為什么《禮記》越來越受重視,而《儀禮》越來越被漠視呢?因為《儀禮》記的是一大堆禮節單子,枯燥乏味,難讀難懂,又離現實生活較遠,社會的發展使它日益憔悴而喪失了吸引力。而《禮記》呢?它不僅記載了許多生活中實用性較大的細儀末節,而且詳盡地論述了各種典禮的意義和制禮的精神,相當透徹地宣揚了儒家的禮治主義。歷史和現實的經驗使封建統治階級越來越深切地認識到,在強化國家機器的同時,利用以禮治主義為中心的儒家思想,吸引廣大知識階層,規范世人的思想和行動,是維護統治秩序從而獲得“長治久安”的不容忽視的大政方針。這就是《禮記》受到歷代王朝的青睞,以至被推上經典地位的根本原因。幾千年來,對中華民族意識形態影響最大的書是儒家的書。從所起作用的大小來估計,《禮記》僅次于《論語》,比肩于《孟子》,而遠遠超過《荀子》。西漢以后,《禮記》由一部儒學短篇雜編上升為泱泱大國的一部重要經典,這史實本身,就值得注意。
《禮記》與《儀禮》《周禮》合稱“三禮”,對中國文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各個時代的人都從中尋找思想資源。因而,歷代為《禮記》作注釋的書很多,當代學者在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們這里選錄的原文依據清代阮元??痰摹妒涀⑹琛罚⑨尯妥g文則廣泛參閱了各種有影響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準確簡明易懂選錄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標題(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較長),原則上采用選文的首句作標題,注釋中只說明選自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