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何讓朱允炆繼位
朱元璋為何不把皇位給朱棣?朱元璋為何讓朱允炆繼位?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朱元璋為何讓朱允炆繼位,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朱元璋為何讓朱允炆繼位:
朱元璋,字國瑞,大明王朝開國皇帝。原名朱重八(或稱朱八八)后取名朱興宗,其父為朱世珍(原名朱五四),母為陳氏,《明太祖實錄卷一》曰:“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其先顓頊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春秋時子孫去邑為朱氏,世居沛國相縣(今安徽淮北市境內)。”朱元璋出生于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 他自幼貧寒,父母兄長均死于瘟疫,后入皇覺寺。
南宋滅亡五十余年后,元朝末年,政治腐敗,民族矛盾以及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激化,沖突斗爭一觸即發,再加上天災頻繁,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要活命,要改變現狀,不能不拼死殺出一條生路。豪杰振臂一呼,應者四方云集。這年五月,韓山童、劉福通在穎州(今安徽穎上)揭竿而起,士兵們頭裹紅巾,號稱“紅巾軍”。接著,徐壽輝起于蘄州(今湖北蘄春西南),彭大、趙均用起于徐州。幾個月之間,各地紛紛響應,形成了滔天大勢。
第二年,即至正十二年(1352年)正月十一日,定遠(今安徽定遠)土豪郭子興聯合孫德崖等人起兵于定遠、定遠、鐘離一帶,數萬百姓起而響應。郭子興聚眾燒香,成為當地白蓮會的首領。
二月二十七日,起義軍攻下濠州后,郭子興自稱元帥。隨后,郭子興據濠州而堅守,號令彰明,元軍一時間對他無可奈何。朱元璋因其友湯和的一封信,被迫參加了起義軍,并改名“朱元璋”意為誅(朱)滅元朝 的璋(璋,古代的一種玉器)。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暴政,在郭子興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因此郭便把養女馬氏嫁與了他,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馬皇后。后來任小明王韓林兒的左副元帥。接著以戰功連續升遷,至正十六年(1356年)諸將奉朱元璋為吳國公。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吳王位。至正二十七(1367年)十月甲子日,吳王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平章常遇春為副,率軍25萬,北進中原。北伐中發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來反元。
朱元璋順應時代潮流,憑借其雄才大略、遠見卓識對北伐又作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東,撤除元朝的屏障;進兵河南,切斷它的羽翼,奪取潼關,占據它的門檻;然后進兵大都,這時元朝勢孤援絕,不戰而取之;再派兵西進,山西、陜北、關中、甘肅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軍按計而行。徐達率兵先取山東,再西進,攻下汴粱,然后揮師潼關。朱元璋到汴梁坐鎮指揮。明洪武元年(1368年),于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洪武元年 (1368)七月,各路大軍沿運河直達天津,二十七日進占通州。1368年八月,明軍進逼北京,元順帝帶領三宮后妃、皇太子等開健德門逃出大都,經居庸關逃奔上都。棄城而走,全部逃往蒙古草原。其余庫庫帖木爾、李思齊等手握重兵勇于內戰的軍閥,在明軍逼來時,全部逃跑。
蒙古在中原98年的統治結束,明朝取得了在長城以內地區的統治權,中國再次回歸到漢族建立的王朝——明朝統治中。 1368年元大都被攻占,元帝國宣布滅亡,標志著朱元璋從1352年作戰以來又一個重大的戰爭變化。他不再是要為爭取政治生存和個人性命而戰爭了,也不再需要拼全力來征服中國本部的土地了。
戰事雖然仍舊很重要,但它越來越多地限于在邊境作戰,而其他與軍事有關的問題都突出起來了。它們包括這樣一些問題:使朱元璋的帝位能得到他的軍隊的完全承認;建立一個允許經濟運轉的和平時期的軍事體制,但要避免大規模復員所帶來的社會緊張 。盡管有這些要關心的事情,可是在1368年到1372年之間仍有軍事行動,它將大大地影響明朝未來歷史的進程。有三個省已被征服:山西、陜西、甘肅和四川。
朱元璋為了克服元朝民生艱難、政府高度腐敗、百姓所受壓迫巨大、中央政府權威渙散、政策得不到堅決貫徹等一系列的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強皇權、集權改革政制的措施。為鞏固皇權,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朱元璋還設置了世界上第一個情報和特務組-錦衣衛。政治體制上,一方面,朱元璋在中央政府的機構設置中廢除了大權在握的丞相,加強皇權,僅他一人處理政事。設立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班子殿閣大學士,另一方面,省級地方大權就改由新設置的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個機構來分掌行政、司法、軍事這三項權力。加強了中央集權。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朱元璋病逝于南京,享年71歲,葬于明孝陵。
歷史點評:明太祖朱元璋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從乞丐、和尚到皇帝的故事,如此大的人生落差,在世界歷史上也只有若干從奴隸到帝王者能與之相比了。而他最重要的功績是驅逐胡虜,除暴亂,拯救民族,雪中國近百年之亡國恥,廢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種族等級政策,恢復了中華。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后,奪位登基。
朱元璋有26個兒子,但是成器的不多。他越到晚年越發愁——這么大的江山,我死之后,交給誰來坐?
長子朱標當然是最合適的人選
朱標傳說為馬皇后親生。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給馬皇后吃了顆“定心丸”,冊立13歲的朱標為皇太子,即未來的國家領導人,也算是對得起這位相濡以沫的奇女子。朱元璋聘請浙江名士宋濂等人為太子的老師,希望將朱標培養成合格的接班人。
精心培養25年之后,朱標已經38歲,繼承父親大位的能力是有了,可是朱標的身體熬不住。1392年1月,朱標從陜西視察回來后,身上長了個大肉瘤,折磨得寢食難安,異常痛苦。朱標的長子朱雄英10年前已經死了,伺候父親全靠次子朱允炆。
朱允炆年僅14歲,日夜守在父親身邊,至少也算是1392年度“感動中國”的孝子人物。他是個偏腦袋,朱元璋給他起了個“半邊月”的綽號。朱允炆從小生活在深宮之中,在知識分子中間長大,知識淵博,而且以德服人。但他性格仁柔,心太軟,臉不厚,心不黑。
朱元璋簡介: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幼名重八,參加農民起義軍后改名元璋,字國瑞,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稱明太祖,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占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后,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后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平定四川、廣西、甘肅、云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應天,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野史記載,朱元璋忌諱“光”、“禿”、“僧”等字眼;也不喜歡別人說“賊”、“寇”,連和賊讀音相近的“則”也厭惡。但經學者考證,此類記載多為不實缺乏一定的可信度。
朱元璋從未忌諱談及自己曾為和尚,在《大明御制皇陵碑》里,朱元璋本人也沒有隱瞞自己出家和參加起義的舊事,坦陳了這段人生經歷。
關于“文字獄”的記錄,不見于《明史》、《明實錄》等較正式的史書,經王春瑜、陳學霖等歷史學家考證,多為不實記載:
比如徐一夔野史記載為朱元璋所殺。但是徐一夔在“被殺”的第二年,居然還給人寫過墓志銘,事實是,他平平安安地活到八十多歲。據《杭府志.職官表》和《杭州府志.古今守令表》,徐一夔直至建文二年仍然在世;徐一夔所寫的《故文林郎湖廣房縣知縣齊公墓志銘》,其日期為建文元年。因此“朱元璋因文字而殺徐一夔”為誤。
還有僧來復(見心)的《應制詩》中有詩句觸怒朱元璋,被斬。然而考證《補續高僧傳》《繼燈錄》,可得知僧來復是因為胡惟庸謀反時,與胡惟庸互通消息而被殺,告發者為僧智聰。
而所謂的文字獄,其實是涉及到明初標準措辭問題。實情是戶部尚書茹太素等人所寫的奏折過于冗長,字數一萬多,朱元璋為防止再次發生,設立了文體規矩,改善文風、提高效率。
朱元璋所設立的文體規范,有“二名不偏諱,嫌名不諱”“除兇惡字樣以外,無其他應避忌諱”的規則,意思是說如果皇帝的名字為兩個字,使用此二字中的任何一個字無需避諱,也無需避諱皇帝名字的同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