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為何要娶郭圣通
劉秀為何不封原配陰麗華為皇后,反而娶郭圣通?劉秀為何要娶郭圣通?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劉秀為何要娶郭圣通,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劉秀為何要娶郭圣通:
娶妻當得陰麗華!劉秀做皇帝后,竟沒封她做皇后!移情別戀?
眾所周知,光武帝劉秀在長安游學時曾許下誓愿,“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公元25年6月,時年30歲的劉秀在河北鄗城千秋亭即皇帝位,一年后劉秀冊封皇后,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皇后不是原配陰麗華,而是一位叫做郭圣通的河北女子。劉秀為何會這樣做?是移情別戀還是另有內情?
1.郭圣通是誰?
要了解劉秀封后的原因,必須清楚郭圣通是誰?根據史料的記載,郭圣通,是真定槁(今河北藁城)人,父親名叫郭昌,是真定當地的豪門大族。更值得一提的是郭圣通的母系一族,她的母親是西漢真定王劉普(漢景帝七代孫)之女,若論起親來,劉秀跟郭皇后還是遠房表兄妹,當然血緣關系已經非常疏遠了。此時的劉秀遠在長安,郭圣通閨居真定,是什么把兩人連在一起了呢?
這事得從劉秀奉命北上說起,公元23年10月,劉秀奉命北渡黃河,安撫河北一帶的州郡。前途尚未可知的清跨懸,劉秀不得不將愛妻分別,將陰麗華送回新野的娘家安置,孤身一身北上。
2.為何要娶郭圣通?
此時的河北局勢復雜,劉秀在邯鄲拒絕趙繆王子劉林水淹赤眉軍的建議,劉林轉而支持一個名叫王郎的人,此人自稱是漢成帝的兒子,并得到了當地豪強的支持下,實力雄厚。最終王郎在邯鄲自稱天子,并懸賞十萬戶緝拿劉秀,無兵無將的劉秀十分狼狽,在饑寒交迫的情況下被追得四處逃竄。
天無絕人之路,好在此時信都太守任光帶著四千人歸附劉秀,他利用這支軍隊逐漸在河北打開局面,軍隊擴充到數萬人。但劉秀明白,憑自己這點人馬依然無法戰勝占據邯鄲的王朗政權,他必須得到更多河北豪族的支持。于是劉秀派手下去勸說夾在劉秀與王朗中間的真定王劉楊。
真定王劉楊是誰?他就是郭圣通的舅舅。真定王劉楊經過深思熟慮,決定選擇支持劉秀。為了鞏固兩家同盟的關系,劉秀于公元24年迎娶了郭圣通。說到這大家應該都明白了,其實劉秀與郭圣通的結合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政治婚姻。雖然如此,但此時距劉秀迎娶陰麗華尚不足一年的時間。
劉秀稱帝后,并沒有直接封郭圣通為后,雖然她為劉秀生下了皇長子劉疆。占領洛陽后,劉秀將陰麗華接到身邊,準備立她為皇后,但深明大義的陰麗華堅辭不授,劉秀最后只得立郭圣通為皇后。
3.劉秀最喜歡的是誰?
劉秀有十一個兒子,郭圣通生了五個,陰麗華生了五個,還有一個是許美人所生。從生子的情況上看,劉秀雖然與郭圣通是政治婚姻,但兩人感情也還不錯,但劉秀最喜歡的應該還是陰麗華。
公元41年,劉秀以“皇后懷執怨懟,數違教令,不能撫循它子,訓長異室”為名,廢黜郭圣通,冊封36歲的陰麗華為皇后。第二年,太子劉疆因母親被廢,請求讓出皇太子之位,劉秀最終同意,冊立第四子劉莊(陰麗華所生)為皇太子,即后來的漢明帝。郭圣通雖然被廢,但她和他的兒子劉疆依然備受尊崇,最后得以善終。
歷史人物漢光武帝劉秀簡介:
劉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3月29日),東漢王朝開國皇帝,廟號“世祖”,謚號“光武皇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新莽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卻有前朝血統的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于河北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
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后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劉秀在位三十三年,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司馬光、梁啟超)的時代。
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戊戌日(二月初五),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遺詔說:“我無益于百姓,后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務必儉省。刺史、二千石長吏都不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員或通過驛傳郵寄唁函吊唁。”劉秀死后,其子劉莊繼位,于同年三月丁卯日,葬劉秀于原陵,上廟號世祖、謚號光武皇帝。
名字由來:
據《東觀記載》,公元前5年1月15日的夜里,光武帝劉秀出生在洛陽縣城,也就是今天的蘭考縣境的座行宮里。這時候,劉秀的父親劉欽是洛陽縣令。這座行宮原是接待皇帝用的,自從漢武帝位過后就封閉著,因為妻子臨產沒有合適的地方,劉欽也就顧不得許多,讓妻子信進了行宮。據說,劉秀降生之時,紅光照徹行宮。而在洛得縣內,當年又有嘉禾生長,一莖生出九穗。劉欽為此給孩子起名“秀”,因他是第三個兒子,所以字“文叔”。
人物去世:
劉秀勤于政事,“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議論經理,夜分乃寐”。在位期間,多次發布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的詔書。為減少貧民賣身為奴婢,經常發救濟糧,減少租徭役,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裁并郡縣,精簡官員。結果,裁并四百余縣,官員十置其一。歷史上稱其統治時期為光武中興。其間國勢昌隆,號稱“建武盛世”。
劉秀統一中國后,厭武事,不言軍旅,公元51年,朗陵侯臧宮、揚虛侯馬武上書:請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際發兵擊之,立“萬世刻石之功”。光武卻下詔:“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人不自保,而復欲遠事邊外乎!不如息民。”。劉秀善待功臣,分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為列侯,給予他們尊崇的地位,只解其兵權。
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戊戌日(二月初五),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遺詔說:“我無益于百姓,后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務必儉省。刺史、二千石長吏都不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員或通過驛傳郵寄唁函吊唁。”劉秀死后,其子劉莊繼位,于同年三月丁卯日,葬劉秀于原陵,上廟號世祖、謚號光武皇帝。
陵寢墓地:
漢光武帝陵,古謂原陵,原陵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陵墓,位于河南省孟津縣白鶴鄉鐵榭村。當地亦稱“漢陵”,俗稱“劉秀墳”。
漢光武帝陵位于洛陽市北20公里處的孟津白鶴鄉。漢光武帝陵古謂原陵,俗稱漢陵,又稱原陵、漢陵。為東漢開國皇帝――世祖光武帝劉秀的陵園,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園和祠院組成。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蓊蔚肅穆。闕門巍峨,氣勢壯觀,神道寬闊,直達陵前,兩側石刻林立、碑碣參差。陵園呈長方形,占地6.6萬平方米,墓冢位于陵園正中,為夯土丘狀,高17.83米,周長487米
人物評價:
范曄評價劉秀:“雖身濟大業,競競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欖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雖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明朝官修皇帝實錄《明太祖實錄》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日(1374年9月7日),親自前往南京歷代帝王廟祭祀三皇、五帝、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漢高祖、漢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一共十七位帝王,其中對漢光武帝劉秀的祝文是:“惟漢光武皇帝延攬英雄,勵精圖治,載興炎運,四海咸安。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元璋以菲德荷天佑人助,君臨天下,繼承中國帝王正統,伏念列圣去世已遠,神靈在天,萬古長存,崇報之禮,多未舉行,故于祭祀有闕。是用肇新廟宇于京師,列序圣像及歷代開基帝王,每歲祀以春、秋仲月,永為常典。今禮奠之初,謹奉牲醴、庶品致祭,伏惟神鑒。尚享!”
劉秀是個寬厚簡易的人。在統一過程中,劉玄的一些手下曾參與謀害他的哥哥,他能夠不計前嫌地招降并厚待;分封功臣時,不顧他人勸說,將最大的封地劃到了四縣之廣,戰爭尚未結束,就將原來十分之一的稅率減到三十分之一;馬援為隗囂所使,分別訪問公孫述和劉秀,獨為劉秀的人格魅力折服,耿弇、竇融曾專制一方,以兵多權大心不自安,而劉秀對他們未有半點疑慮。凡此種種,都成為他成功的決定性因素。甚至在統一之后,他廢郭皇后及太子劉強,立陰皇后及次子劉陽(后改名莊),猶能令郭皇后到其子中山王的封國安享余年,兩子之間不生嫌隙,也沒有受到臣下及后人的議論。王夫之《讀通鑒論》稱:“光武之得天下,較高祖而尤難矣。光武之神武不可測也!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獨焉!”
但也因為寬厚簡易的性格,造成東漢制度不立,過于依賴皇帝的明智,遂在明章之治以后陷入了長期的黑暗和混亂。
而劉秀迷信圖讖,時而感情用事,處事不公。以直諫逼死韓歆,因包庇險些殺死董宣,都是其帝王生涯的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