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攸“十二奇策”是否真存在
深受曹操重用的荀攸,他的“十二奇策”是否真存在?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荀攸“十二奇策”是否真存在,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荀攸“十二奇策”是否真存在:
《三國志魏書十荀攸傳》中寫到“公達前后凡畫十二奇策”,“十二奇策”可以說是荀攸這一人物最大的亮點之一,只不過遺憾的是,史書記載“唯(鐘)繇知之。繇撰集未就,會薨,故世不得以盡聞也。”那么,是否真正存在“十二奇策”。我們從《荀攸傳》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還是這一句話:“繇撰集未就,會薨,故世不得以盡聞也。”“不得盡聞”這一句話寫得頗有味道,關鍵在于這個“盡”字,也就是說,荀攸的“十二奇策”有部分還是保存流傳下來并為同僚所知的。可是,又有一個新的疑問,那就是保存下來的“十二奇策”有哪些內容?筆者認為,這就必須從《三國志》的零星記載中去尋找,同時,也是接下來要談的問題,如果“十二奇策”存在,那么,它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筆者翻閱了《武帝紀》和《荀攸傳》,針對荀攸的生平,進行大膽猜想,根據荀攸的早年經歷和之后在曹魏陣營中的位置,“十二奇策”不會是關于政治方面的經驗和方略,而應該主要是關于曹魏軍事方面的思想和總結。《荀攸傳》中荀攸的身份十分明確——“謀主”,即陣前軍事顧問,也就是總參謀長。史載曹操上書朝廷稱荀攸:“自初佐臣,無征不往,前后克敵,皆攸之謀也。”此外,《三國志》相關普遍記載荀攸也多是以為軍師、謀主的身份出現。直到較為后期才轉為軍中典選、刑獄和監軍等,從這里也可以看出,荀攸晚年雖然退居了早年的前線劃策,但是基本上還是和軍事有關。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荀攸的大半時間是跟軍事息息相關的,因此,所謂“十二奇策”應當也是關于軍事方面的一些思想和總結。
我們閱讀《荀攸傳》可以找到一些具體的實例,如攻打呂布時,利用沂水和泗水進行水攻,這是孫子十三篇中火攻篇的一種化用,即利用自然力量打擊敵人。還有關于官渡之戰斬顏良、文丑的策略,分別體現了聲東擊西、以逸待勞的軍事思想。由此,我可以更加肯定,“十二奇策”是關于曹魏早期軍事思想和策略的總結。根據荀攸晚年的職務,筆者猜想“十二奇策”也許也包含了相關軍隊建設方面和軍中實務的內容。
《荀攸傳》的記錄是由于鐘繇未能夠及時整理而導致了“十二奇策”的未傳。裴松之在作注解的時候否認了這一觀點,認為,荀攸死后十六年,鐘繇才去世,時間如此之長,不可能完成不了整理。筆者是認同裴松之的這個觀點的。因此,“十二奇策”要么子虛烏有,要么就是另有原因。前面分析了,通過史料的記載和人物生平,“十二奇策”應該卻有其事,那么,也就是剩下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十二奇策”的未傳另有原因。那么是什么原因呢,我認為,這和荀攸的性格有關,我們可以看史料的記載:
第一,這和荀攸歷經了東漢后期政局的大變革加之其個性生來就沉穩、低調,對于所謀劃和總結的相關軍事理論和思想并沒有想要積極主動去宣揚。
《荀攸傳》載荀攸“深密有智防,自從太祖征,常謀謨帷幄,時人及弟子莫知其所言。”這就可以看出,荀攸的個性深沉,對于當時復雜的環境,他普遍采取的是一種默默合作的態度,因此對于自己的貢獻他沒有刻意去強調。此外,在經歷了自己叔父荀彧的死后(兩者之死相差僅2年),荀攸作為荀氏宗族亦會更加謹慎。我想,“十二奇策”未傳在這一點上大概體現出來的是荀攸關于自身和荀氏宗族保全的角度。
第二,荀攸對于軍事和天下的趨勢有過思考。
我個人認為,在經歷了東漢后期政治大變革和連年征伐之后,荀攸雖然對于軍事理論和治軍有自己的一套見解,但是,大概意識到了兵者不詳,希望能夠通過其他的方式來使整個天下歸于統一,故而未將自己關于軍事方面的理論和謀略流傳下來。“十二奇策”未傳在這一點體現出來的則是荀攸對于天下大勢的一種理性思考。
由此,筆者認為“十二奇策”不傳,一則是鐘繇并不完全知道“十二奇策”所有的內容,二則是荀攸授意鐘繇不要將“十二奇策”傳下來。
第一是曹操注孫子和“十二奇策”。
眾所周知,曹操也留下了自己關于軍事理論的著作,那就是曹操注孫子十三篇,有的地方也稱所謂《孟德新書》。這里,筆者不由把“十二奇策”與曹操注孫子聯系到了一起,通過閱讀《武帝紀》和《荀攸傳》,可以大膽猜想,“十二奇策”和曹操注孫子是否存在聯系,亦或是存在交集。因為無論是“十二奇策”還是注孫子,都是關于軍事思想和謀略的總結,這二者不謀而合,是否荀攸的“十二奇策”被曹操采納和借鑒故而有了所謂的《孟德新書》,筆者覺得這十分值得玩味。
第二是“十二奇策”是曹魏軍事思想的代表和合集。
曹操早期的謀臣眾多,在陣前效命的除了荀攸著名的還有郭嘉等,我猜想,所謂“十二奇策”,雖然主體是荀攸,但是,是否還參雜了其他謀士的軍事策略和思想,甚至于曹操本人的軍事思想和謀略。如果真是如此,以荀攸的個性是不會將這樣集團的智慧列為自己的貢獻而后傳的,這種假設是說得通的。由于荀攸是曹魏早期的參謀總長,貢獻最多,因此將“十二奇策”劃入他的傳下,也未嘗不可。或者說“十二奇策”是荀攸挑頭來進行謀劃的,屬于集團的智慧。
荀攸簡介:
荀攸——傳奇完人,戰術大師,荀攸,字公達,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曹操的五謀臣之一。下面小編帶你們去看下曹操的謀士——荀攸
荀攸,字公達,東漢末潁川潁陰人。他出身于士族家庭,為人善良端正,富有智計。荀攸從小失去父母,是跟著祖父和叔父長大的。他外表愚鈍懦弱,內心卻機智勇敢。十三歲的時候,祖父去世。過去祖父手下一個叫張權的官吏,主動找來要求為祖父守基(孝)。荀攸對叔父說:“這個人臉上的神色反常,我猜他是做了什么奸猾的事情!”叔父似乎明白了,就趁機盤問。果然張權是因殺了人,逃亡在外,想以守墓隱藏自身。這件事傳了出去,大家對荀攸都另眼相看。后來荀攸在朝廷做了黃門侍郎。董卓作亂,荀攸參與了謀劃殺死董卓的事件,被關入獄。董卓被除掉后,荀攸才出獄。
當時天下大亂,他有意尋找能夠安定天下的人主。曹操迎獻帝建都許昌后,聽說荀攸是個十分有才智的人,于是征為汝南太守,后又拜為軍師。荀攸覺得曹操是個可以與之共事的人,便甘愿為其所用。曹操得到了他,經常高興地對人夸獎荀攸說:“公達,不是一般的人!我能夠得與他議事,天下有什么可憂慮的呢!”
這表現了曹操對他的嘉許和信任。
曹操迎獻帝并定都許昌之時,極力尋訪天下英才,曹操給荀攸寫去一封書信。信中說:“今 天下大亂,這正是有智謀的人大顯身手的好時機!你是人中龍鳳,應該趁此機會有所作為,然而您卻駐留在荊州顧盼觀望,耽誤的時光是不是太久了!”
荀攸見曹操如此器重,于是便投奔曹操,入朝當了尚書。
在曹操的眾多謀士中,荀攸的地位僅次于荀彧,也是貢獻最大的之一。他在輔佐曹操過程中,共奉獻重大計謀12次,每次都能使曹軍絕處逢生或出奇制勝,成為曹操行必求計的重要謀士。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荀攸隨曹操征討張繡。荀攸看出當時的形勢對曹操很不利,就對曹操說:“張繡與劉表聯合,互為犄角之勢,但是張繡人馬靠劉表供給,時間一久,劉表力不能支,必然與張繡分裂。我不如緩兵以待其變;若急切進攻,劉表必拼死相救,我軍不易取到。那時就會形成進退維谷之勢。”
曹操沒聽勸告,出兵對張繡作戰,劉表果然發兵相救,曹軍失利,曹操幾乎死在那里。
后來,曹操十分后悔地對人說:“這都是不聽荀攸話的結果啊!”從此,曹操對荀攸言聽計從,甚為倚重,再也不敢輕易否定他的意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