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為何輸了官渡之戰(zhàn)
“官渡之戰(zhàn)”袁紹輸在哪兒?與曹操何關?袁紹為何輸了官渡之戰(zhàn)?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袁紹為何輸了官渡之戰(zhàn),希望能夠?qū)δ兴鶐椭丁?/p>
袁紹為何輸了官渡之戰(zhàn):
當袁紹南下,曹操曾聚集文武商議對策,孔融和荀彧之間的一段論辯特別引人注目。孔融:“袁紹勢大,不可與戰(zhàn),只可與和。”荀彧曰:“袁紹無用之人,何必議和?”孔融:“袁紹士廣民強。其部下如許攸、郭圖、審配、逢紀皆智謀之士;田豐、沮授皆忠臣也……何謂紹為無用之人乎?”荀彧笑曰:“……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智,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無用:此數(shù)人者,勢不相容,必生內(nèi)變……縱有百萬,何足道哉!”孔融默然。
實際上,戰(zhàn)事相持到十月,曹營已經(jīng)絕糧,必須向后方的許昌緊急求援。但許攸一反叛,向曹操獻計火燒烏巢,整個戰(zhàn)局隨之翻盤,急轉(zhuǎn)直下。這是官渡之戰(zhàn)勝敗的關鍵所在。袁紹的軍事失敗,顯然是權(quán)術的作用目標出錯了,人事上出了問題。 拿曹操與袁紹在溝通方式上做個比較。曹操會將一個議題透過眾議的方式讓大家相互討論辯解、分享智慧,以便得到最周詳?shù)乃伎肌R簿褪悄艹磷狻㈧o下心、深藏于心,反復掂量與權(quán)衡。此外,曹操頗有容人的雅量,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以容納“剛而犯上”的人才。所以,曹操手下的荀彧、荀攸、程昱、郭嘉、滿寵、劉曄、呂虔、毛玠等人,都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從無相互讒害。
袁紹的溝通模式是隨機性的個別征詢,而不是眾議。在這種模式的暗示下,部屬只會個別向他反映意見,類似于打小報告,使得部屬之間少有坦誠的橫向溝通。而袁紹本人既是個“有選擇的傾聽者”(只聽他喜歡聽的),又是個容易混淆是非,用一時結(jié)果來加罪于人的沖動型領導。
這種權(quán)術風格和溝通模式造成的直接后果非常壞。使得部屬產(chǎn)生了“我只向老板負責”、“只要老板滿意就行,別人無所謂”的意識和心理契約。
久而久之,由于資源的排擠效應,大家都要想辦法逢迎老板,以便得到賞識和信用的機會。當意見被采納,就要想盡辦法讓自己的意見(而非團體的決策)成功,或謊報成功。萬一失敗,就想法子嫁禍于人。如果老板采納了別人的意見,便千方百計暗中阻撓,等著看別人出洋相。如此陳陳相因、惡性循環(huán),自然形成了袁氏虛矯不實的政治生態(tài),以至敗局無可挽救。權(quán)術中的激勵機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一句話可以動人心,讓人死心塌地效命驅(qū)馳。而善于包容,則是領導權(quán)術里的德行體現(xiàn)(注意,并非個人德行),舍人小過,圖己大業(yè),鼓掌之中,才有南面之尊。
在官渡之戰(zhàn)橋段里,有幾個情節(jié)值得提出來說說。關羽殺了顏良,沮授稍加挑撥,袁紹便遷怒于劉備:“汝弟斬吾愛將,汝必通謀,留爾何用?”待劉備一番巧言解釋,袁紹反過來又責備沮授:“誤聽汝言,險殺好人。”作為一個領導人,批評下屬不該是這樣的,劉備到底是個外人,怎么可以當著外人的面讓下屬難看?權(quán)術不是冷冰冰的東西,其中的理智與情感因素很重要的。也難怪沮授一出來就嘆曰:“上盈其志,下務其功;悠悠黃河,吾其濟乎!”遂托疾不出議事。
等到關羽殺了文丑,郭圖、審配又站出來質(zhì)疑劉備的“佯推不知”,袁紹又大怒要殺劉備。當劉備為活命提出愿意讓關羽來輔佐袁紹時,袁紹的表現(xiàn)再次讓我大跌眼鏡。他先喝退左右(郭圖、審配等人):“玄德之言是也,汝等幾使我受害賢之名”,后又大喜曰:“吾得云長,勝顏良、文丑十倍矣!”這兩句話,前者傷謀士之心,后者失將士之心,權(quán)術使用之想當然、領導德行彰顯之涼薄,已然到了極致。可以說,袁紹的領導形象,此時轟然倒塌。
而曹操恰恰相反,他不光依“事功”來獎罰,且能重賞提反對意見的人。207年,曹操不理曹洪等人的勸諫,出塞遠征烏桓部族。結(jié)果雖取勝,卻也吃了不少苦頭。回到基地后,他便賞賜曾勸阻過他的人,承認自己只是僥幸成功,不足為法,希望大家不要因意見不被采納而不敢建言。
意見不被采納都能得到獎賞,因此大家都能勇于提案,也不必相互妒忌。久而久之,曹營中一旦形成決議,就再沒有第二種聲音或陽奉陰違,而能向一致的目標去努力。不能不承認,曹操是個能讓追隨者愉悅工作的領導人,靠的正是激勵機制與領導德行,這是馭人最基本的兩個要素。
而袁紹則差得遠了,假設一下,如果他能認識到這一點,稍加實踐,那么官渡之戰(zhàn)的結(jié)局,乃至整個中國的歷史,可能都要改寫了。權(quán)術如用兵,兵無常勢,貴在應變。要因勢利導,隨機應變,才能夠成就大業(yè)。領導人對待下屬或民眾,要適時酌情的予以安撫,在講明原則、制度和法律之后,不妨推己及人,多重民情,情真意切,民心必歸。
不是嗎?官愛民,民桓愛之。這才是維穩(wěn)致勝的大計。
“三大戰(zhàn)役”之官渡之戰(zhàn):
官渡之戰(zhàn),是東漢末年“三大戰(zhàn)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zhàn)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zhàn)略決戰(zhàn)。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zhàn)奠定了曹操統(tǒng)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戰(zhàn)爭過程
【前期】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zhàn)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zhàn)的序幕由此拉開。
袁紹舉兵南下的消息傳到許都,曹操部將多認為袁軍強大不可敵。但曹操卻根據(jù)他對袁紹的了解,認為袁紹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刻薄寡恩,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于是決定以所能集中的數(shù)萬兵力抗擊袁紹的進攻。為爭取戰(zhàn)略上的主動,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瑯玡(今山東臨沂北)入青州,占領齊(今山東臨淄)、北海(今山東昌樂)、東安(今山東沂水縣)等地,牽制袁紹,鞏固右翼,防止袁軍從東面襲擊許都;曹操率兵進據(jù)冀州黎陽(今河南浚縣東,黃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騎二千屯守黃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協(xié)助扼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黃河南岸)的東郡太守劉延,阻滯袁軍渡河和長驅(qū)南下,同時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一帶筑壘固守,以阻擋袁紹從正面進攻;派人鎮(zhèn)撫關中,拉攏涼州,以穩(wěn)定翼側(cè)。從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戰(zhàn)略方針,不是分兵把守黃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點設防,以逸待勞,后發(fā)制人。從當時情勢而言,這種部署是得當?shù)摹J紫龋B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黃河多處可渡,如分兵把守則防不勝防,不僅難以阻止袁軍南下,且使自己本已處于劣勢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處鴻溝上游,瀕臨汴水。鴻溝運河西連虎牢、鞏、洛要隘,東下淮泗,為許都北、東之屏障,是袁紹奪取許都的要津和必爭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許都,后勤補給也較袁軍方便。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十二月,當曹操正部署對袁紹作戰(zhàn)時,劉備起兵反曹,占領下邳,屯據(jù)沛縣(今江蘇沛縣)。劉備軍增至數(shù)萬人,并與袁紹聯(lián)系,打算合力攻曹。曹操為保持許昌與青、兗二州的聯(lián)系,避免兩面作戰(zhàn),于次年二月親自率精兵東擊劉備,迅速占領沛縣,轉(zhuǎn)而進攻下邳,迫降關羽。劉備全軍潰敗,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紹。當曹、劉作戰(zhàn)正酣之時,袁紹謀士田豐建議袁紹“舉軍而襲其后”,但袁紹以幼子有病為辭拒絕采納,致使曹操從容擊敗劉備回軍官渡。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正月,袁紹派陳琳書寫檄文并發(fā)布,檄文中把曹操罵得無法忍受。二月進軍黎陽,企圖渡河尋求與曹軍主力決戰(zhàn)。他首先派顏良進攻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企圖奪取黃河南岸要點,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為爭取主動,求得初戰(zhàn)的勝利,親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馬之圍。此時謀士荀攸認為袁紹兵多,建議聲東擊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偽裝渡河攻袁紹后方,使袁紹分兵向西,然后遣輕騎迅速襲擊進攻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定可擊敗顏良。曹操采納了這一建議,袁紹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機率輕騎,派張遼、關羽為前鋒,急趨白馬。關羽迅速迫近顏良軍,沖進萬軍之中殺死顏良并斬首而還,袁軍潰敗。曹操解了白馬之圍后,遷徙白馬的百姓沿黃河向西撤退。袁紹率軍渡河追擊,軍至延津南,派大將文丑與劉備繼續(xù)率兵追擊曹軍,曹操當時只有騎兵六百,駐于南阪(在白馬南)下,而袁軍達五六千騎,尚有步兵在后跟進。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馬,并故意將輜重丟棄道旁。袁軍一見果然中計,紛紛爭搶財物。曹操突然發(fā)起攻擊,終于擊敗袁軍,殺了文丑(文丑為亂軍所殺,并不是關羽斬殺),順利退回官渡。顏良、文丑都是河北名將,卻被一戰(zhàn)而斬,袁紹軍隊的銳氣被挫傷
【相持】
袁軍初戰(zhàn)失利,但兵力仍占優(yōu)勢。七月,進軍陽武(今河南中牟北),準備南下進攻許昌。八月,袁軍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營,東西寬約數(shù)十里,曹操也立營與袁軍對峙。九月,曹軍一度出擊,與袁軍交戰(zhàn)不利,退回營壘堅守。
袁紹構(gòu)筑樓櫓,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營。曹軍制作了一種拋石裝置的霹靂車,發(fā)石擊毀了袁軍所筑的樓櫓。袁軍又掘地道進攻,曹軍也在營內(nèi)掘長塹相抵抗,粉碎了袁軍的計策。雙方相持三個月,曹操外境困難,前方兵少糧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穩(wěn)固,曹操幾乎失去堅守的信心,一日見運糧士兵疲于奔命,于心不忍,不禁脫口而出,“卻十五日為汝破紹,不復勞汝矣!”
曹操寫信給荀彧,商議要退守許都,荀彧回信說:“袁紹將主力集結(jié)于官渡,想要與公決勝負。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這是決定天下大勢的關鍵所在。當年楚、漢在滎陽、成皋之間,劉邦、項羽沒有人肯先退一步,以為先退則勢屈。現(xiàn)在公以一當十,扼守要沖而使袁紹不能前進,已經(jīng)半年了。情勢已然明朗,絕無回旋的余地,不久就會發(fā)生重大的轉(zhuǎn)變。這正是出奇制勝的時機,千萬不可坐失。”于是曹操決心繼續(xù)堅守待機,同時加強防守,命負責后勤補給的任峻采取十路縱隊為一部,縮短運輸隊的前后距離,并用復陣(兩列陣),加強護衛(wèi),防止袁軍襲擊;另一方面積極尋求和捕捉戰(zhàn)機,擊敗袁軍,不久派曹仁、史渙截擊、燒毀袁軍數(shù)千輛糧車,增加了袁軍的補給困難。
期間,汝南郡黃巾軍劉辟叛變,袁紹使劉備前往相助,又派韓荀鈔斷曹軍西道,皆被曹仁擊破。江東孫策意欲偷襲許都,卻被刺客暗殺。
【奇襲】
同年十月,袁紹又派車運糧,并令淳于瓊率兵萬人護送,屯積在袁軍大營以北約20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縣內(nèi))、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恰在這時,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曹操立即付諸實行,留曹洪、荀攸守營壘,親自率領步騎五千,冒用袁軍旗號,人銜枚馬縛口,各帶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襲烏巢。到達后立即圍攻放火。袁紹獲知曹操襲擊烏巢後,一方面派輕騎救援,另一方面命令張郃、高覽率重兵猛攻曹軍大營。可曹營堅固,攻打不下。當曹軍急攻烏巢淳于瓊營時,袁紹增援的部隊已經(jīng)迫近。曹操勵士死戰(zhàn),大破袁軍,殺淳于瓊等,并將其糧草全數(shù)燒毀。張郃、高覽聞得烏巢被破,于是投降曹操,導致了軍心動搖,內(nèi)部分裂,大軍崩潰。袁紹倉惶帶八百騎兵退回河北,曹軍先后殲滅和坑殺袁軍七萬余人,也有說是八萬人。
官渡之戰(zhàn)增強了曹操的實力,為曹操擊潰袁紹,統(tǒng)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北方僅有曹操和袁紹勢力較大,此戰(zhàn)擊潰了袁紹,北方就無人能和曹操抗衡。
3戰(zhàn)爭結(jié)果編輯官渡之戰(zhàn),經(jīng)過一年多的對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jié)束。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這個戰(zhàn)例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zhàn)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軍事生涯最輝煌的一頁。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袁紹因兵敗憂郁而死,曹操乘機徹底擊滅了袁氏軍事集團,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年,曹操又征服烏桓,至此,戰(zhàn)亂多時的北方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
其他戰(zhàn)后相關事務:
1、官渡之戰(zhàn)后,曹軍活捉了沮授。沮授一直深得曹操賞識,起初曹操赦免沮授并且厚待他,但最后沮授因想要回到袁紹陣營而被曹操殺害。
2、曹操在袁紹大營發(fā)現(xiàn)許縣及軍中的某些人員,曾寫信向袁紹表態(tài),他下令將信件全部焚毀,以示安撫反側(cè)。
3、官渡之戰(zhàn)后,袁紹僅八百騎逃回北方,后悔不用田豐之言,但逢紀詆毀田豐,結(jié)果田豐被袁紹殺害。
4、冀州地區(qū)發(fā)生反袁的動亂,袁紹率軍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