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史“第一名榜”趣聞
科舉史“第一名榜”,一次考試匯集唐宋八大家中五位,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科舉史“第一名榜”趣聞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科舉史“第一名榜”趣聞:
考場上的精英們往往不一定成為大名人,但在科舉史上,有些時候一科金榜題名者卻有不少真正的大名人,被稱為“名榜”。
第一名榜:宋仁宗嘉二年(1057年)這一榜中,有蘇軾和曾鞏這兩位大家,還有兩人的弟弟:蘇軾的弟弟蘇轍,曾鞏的弟弟曾布。要是范圍再擴大點,這科的主考官是歐陽修,還有蘇氏兄弟的老爸蘇洵也跟著來了,一次考試就匯集了唐宋八大家的五位。除了這幾位大文學家,這科還出了兩位名氣不在他們之下的大思想家,一個叫程顥,另一個叫張載。程顥開創的理學思想與朱熹的學說并稱“程朱理學”;而張載也是理學創始人之一,影響極為深遠。另外,有9人官至宰相。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名傳千古的大名人,在這科的名次都不是很高。那么前三名都是誰呢?狀元章衡,榜眼竇卞,探花羅愷,都不認識。
第二名榜: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的考生中,出現了一位大名人——陸游。陸游的才華世人皆知,是當時公認的狀元最大熱門。可惜的是,他遇上了秦檜的孫子秦塤。秦檜為了讓自己的孫子拿狀元,把各級考官都換成了自己人,還把最有威脅的陸游淘汰掉了。可惜,當時的宋高宗對秦檜早有意見,聽說狀元人選是秦檜的孫子,就大筆一揮,把他挪到了第三名,而把原來第二名的卷子提到了狀元的位置。這位新科狀元也不是普通人,名叫張孝祥,南宋初期最著名的豪放派大詞人。這科還有兩位大詩人:楊萬里、范成大。前者被譽為南宋“一代詩宗”,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流傳最廣。范成大的代表作為《四時田園雜興》,是“中國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者”。這科還有一位軍事家,名叫虞允文,是一位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曾在采石磯率兩萬殘兵,大破60萬金兵,一戰滅掉了金國的南下雄心。
第三名榜: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在晚清,如果評選最具影響力的大人物,李鴻章肯定得排到前三名。但是,李鴻章在當年的科舉考試中僅名列二甲第36名。當年的狀元是誰呢?此人名叫張之萬,是張之洞的哥哥。除了上面這三位,這一科還有不少大名人,比如名列二甲第39名的沈葆楨——中國近代海軍、航運的奠基人之一,還是林則徐的女婿。
關于清朝科舉考試的趣聞: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古代的“高考”科舉考試中,所考的內容大都以八股文為主。在位于休寧縣中國狀元博物館內,珍藏著多份古代科舉考試時的試卷。從試卷的內容來看,考生的文章并非傳說中思想僵化的八股文,考試的文章談古論今,無所不包,甚至有的考生觀點新銳犀利:光緒六年休寧籍狀元黃思永在殿試文章中,大談促使官吏清廉可借鑒漢代制度;清末名臣張之洞在殿試時,發牢騷式地“吐槽”科舉制度選拔人才的弊端……
狀元試卷上對官吏廉潔大加評論
在位于休寧縣的中國狀元博物館內,記者見到了這份珍貴的狀元殿試試卷。這份試卷長約1米,寬20厘米,卷面有些殘破,背面用宣紙托裱,用小楷毛筆字書寫,是光緒六年休寧籍狀元黃思永參加殿試時作答的試卷的草稿原件。
據休寧縣檔案館工作人員介紹,這份試卷時北京大學教授程道德先生捐贈給中國狀元博物館的。此前屬于皇家秘檔,但清末從皇宮內流落到民間,后被程道德教授所收藏,程道德教授收得此試卷時,試卷早已殘破不堪,故宮博物院的專家鑒定認定為當年殿試時黃思永的殿試草稿卷,并進行了修復。2006年,程教授將這一珍貴的文物捐贈給中國狀元博物館。
在這份試卷中,我們可以看到,黃思永文章的議論中心是如何考察選拔官員,確保官員廉潔奉公。黃思永在試卷中首先論述了歷代用帝王的恩德、程朱理學的教化來教育官員廉潔的重要性,然后再提到這些道德的感化并不能使所有官員保持廉潔,對于官員要建立一套嚴密的考察任用制度,用制度來約束官員的行為。甚至他在試卷中對漢代考察官員的方式津津樂道:“唯漢代考察之法最為精密,漢以六條查兩千石,如田宅逾制牟利漁侵諸禁是也……”
八股文只占考試很小一部分
休寧縣地方志辦公室主任汪順生告訴記者,從這份清代狀元的殿試試卷的內容來看,根本找不到八股文的影子。因為明清時科舉考試并非考的都是八股文,八股文只是考試的一部分。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等等級,除了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之外,其余考試都要考三場,每場三天,一共九天時間。第一場是考八股文,是從四書五經里邊選擇材料來出題;第二場考的是官場應用文,包括上下往來的公文和案件的司法判文;第三場考策問,類似于現代的議論文,題目會涉及到很具體的國計民生問題,要求考生給出對策和辦法。
考生們從鄉試、會試一路走來,優勝者最終會參加皇帝主持的殿試。而殿試明清兩代只考一天,以“熱點話題”為題,進行議論,就像現今寫作議論文。
而這位在文章中顯示出宏才大略的狀元郎,最終卻沒能在官場上一展宏圖。汪順生告訴記者,黃思永在獲得狀元的身份后,先后任翰林院修纂、軍機處章京等小官職,此后又成為一名官商,反而在商場上一帆風順。他曾開辦過天津北洋煙草公司、北京愛國煙廠等實業,后又在清政府商部任職,辛亥革命以后卒于上海。
參加科舉考試考生要被“查三代”
在休寧縣的中國狀元博物館內,還珍藏著一份同為程道德教授捐贈的、清末名臣張之洞的殿試試卷。
在試卷的開頭張之洞寫道:“臣張之洞二十六歲,直隸天津府南皮縣人,由附生應咸豐二年順天鄉試中式,由舉人覺羅官學教習。應同治二年會試中式,恭應殿試,恩科會試中式一百四十一名貢士,保和殿覆試一等第一名,殿試一等第三名,賜進士及第。謹將三代腳色開具于后:曾祖怡熊士故仕,祖廷琛士故仕,父锳士故仕。”試卷前,還欽命閱卷大臣的名單,文淵閣大學士,還有六部尚書的名單。
試卷祖上三代的身份標明清楚,汪順生介紹,祖上三代如有四類人,不能參加科舉考試,即“戴罪之人、為奴之人、為娼之人、為戲子之人”。而這張考卷中,張之洞將祖父、父親亡故寫明,也是因為他此前因為父親的去世,失去了參加此后會試、殿試的資格。汪順生介紹,早在11年前的咸豐年間,張之洞就已在鄉試里中了舉人。但他的父親去世,他需要返鄉為父親守孝,無法參加考試。而守孝結束后,兩次會試卻由他的族兄張之萬擔任主考官的影響,張之洞需要回避,又無法參加考試。
張之洞試卷中盡顯“憤青”本色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張之洞以舉人的身份擔任了11年小官。同治二年,26歲的張之洞終于在會試中取得了141名、保和殿覆試一甲第一名的成績,有了參加殿試的資格。但因為有11年時間因科舉考試制度的限制被無法“進步”,他在殿試時,就像一個“憤青”一樣,將長期淤積在心里對科舉考試的牢騷,發泄在試卷的文字之間。
他的試卷文章的題目為《得賢才所以治天下,而總論資格科目之得失》。文章中盡是直指科舉時弊的言語:“今日人才之乏,資格太拘,科目太隘……”他甚至建議“多其途,優其用,嚴其限,重其不舉之罰,以利人才”,這樣才能讓人才“奮迅鱗集京師”。張之洞甚至引用雍正皇帝任用非科舉出身的李衛、田文鏡等人的例子,來說明不經過科舉依舊能夠選拔到優秀人才:“世宗憲皇帝時所用李衛、田文鏡輩,雖不免駮雜,而皆立功。”最終,張之洞下了結論:“誠以文法之中,必不足以得非常之士。”
張之洞在參加最高級別的科舉考試之時,居然在文章中大談科舉考試的弊端,很可能會得到“零分試卷”的可能。最終在閱卷時,張之洞的文筆精彩沒有名次靠后,但他的觀點是如此犀利,主考官們只給了他二甲第一名的名次。但慈禧太后卻看到了這份試卷,覺得他是一位可用之才,破例將張之洞的名次向前提升了一位,讓他成了一甲第三名的探花郎,張之洞才幸運地走進了紫禁城。
也許是歷史開了一個玩笑,而這位隨后叱咤風云的晚清名臣,在上世紀初極力上書廢除科舉制度,最終讓這個始于隋代的人才選拔制度壽終正寢。這也算是張之洞在當年殿試試卷中所抒發對科舉制度不滿觀點的一個實踐